革命英雄主义,在我国长期的军事文学创作实践中,与爱国主义、战斗精神与战斗品质等军事文学要素一样,是每一部军事文学作品所不可或缺的。可以说,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展现与弘扬是我国军事文学创作的一道重要母题,也是每一部军事文学作品绕不开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现阶段,军事文学(这里,我们权且将一切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统称为军事文学)的创作处在一个爆发期与增长期中,作品的数量每年也在以几何数目增长。这样的成绩除了广大部队作家的辛勤努力外,还与地方上一部分作家积极投身到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来分不开。与以往单一使用纸质作为媒介传播方式不同的是,当下军事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也在急遽地转型,以画面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影视作品更加形象、直观地使军事文学走进了千家万户。传播方式的改变大大拓展了军事文学的传播空间,提高了军事文学的影响力。 这里有以下两组数据:据媒体报道,2012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约占30%,有人戏称:“在横店打死的鬼子可以绕地球3圈。”某群众演员去年一年总共在30多部抗战戏中演出200多次鬼子,最多的一天“死”了8回;而日前某网站公布的另一则统计数据表明:在公布的电视剧重播榜上,1986版《西游记》至今已被重播超过2000次,《亮剑》仅5年就重播了3000多次。 两组数据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呢?首先,军事文学的创作正在朝着繁荣的方向发展,现在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消费市场。从“抗战剧”的大量拍摄与《亮剑》的屡创重播率与收视率新高就可以看出,人们渴望看到充满正能量,催人奋进,能表现民族精神和气节,充分展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出现;其次,在当前所拍摄的“抗战剧”中,有许多带有“戏说”性质的剧作粗制滥造,严重损害了军事文学的健康发展。 有人说当前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娱人”与“自娱”自然充斥在各个领域里,也自然包括军事文学作品(影视剧)的创作中。在“娱乐至死”理念的引领下,武功高人可以用手把“鬼子”一撕两半,女子可以起身用弓箭射杀数十个奸污自己的“鬼子”。这武功高强、无所不能的“抗日剧”和“抗日英雄”们,所带给大众的观感绝对不是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悲壮与苍凉,更不是中华民族经过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真实反映,它毁灭了千千万万革命先烈在人们心目中的壮美形象,消泯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只是一锅抚慰大众心灵的“鸡汤”。确切地说,它更像是童年时伙伴间的“儿戏”——一场自娱自乐的闹剧。 在当前一些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中,革命英雄主义之所以受到如此“遭贱”,是与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所谓“避免崇高”“戏谑庄严”创作思潮一脉相承的,即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做另类的解读与戏剧化处理;还与当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单纯追求票房与发行量不无关系。客观地讲,“避免崇高”对于改变长期以来人为拔高英雄人物形象的创作习惯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是,如果把“避免崇高”极致化到“戏谑庄严”的地步,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就会从根本上背离我国军事文学几十年来正确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让“英雄”回归“平凡”,是为了让大众真切感受到英雄的不平凡。因而,对“平民英雄”的塑造绝对不是“无底线”,必须把握好度。2008年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他只是一个农家子弟,也不是当下人们所谓的“高富帅”,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是深植于广大观众心中的一个人物,他的不甘落后、争做“兵王”的向上精神,不仅具有励志的作用,更是当前众多广大基层战士生动形象的一个代表,是革命英雄主义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其他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喜爱的李云龙(《亮剑》)、范英明(《突出重围》)、姜大牙(《历史的天空》)等人物形象,他们身上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都挡不住从人物形象身上绽放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光芒。 当前,我军正处在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时代呼唤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回归,时代需要我们的作家创造出更多的英雄人物,以激励广大官兵的革命精神,培养他们顽强的革命斗志。军队作家应当积极投身于这场军事斗争准备的洪流中去,以良好的创作状态,塑造出一大批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令广大读者和观众血脉贲张的真英雄、铁汉子。这不仅是时代对军队作家提出的要求,也是军队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解放军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