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长城上的秋思

 zqbxi 2010-12-11
为区别于经过开发修缮、辟为旅游景点的那些长城,我们把蜿蜒于荒山野岭、丛林涧壑中“原汁原味儿”的古旧城垣称之为野长城。我随户外队伍走长城,断断续续的已近五个年头,看惯了野长城上的冬雪夏雨,春华秋实。
      最喜欢深秋去看长城,因为秋天是长城最美的季节。
      也许是因为严冬的皑皑白雪太过凌厉了,它把茅草花虫统统肃杀,并试图将它们全部覆盖起来。照片上几乎只留下黑白两色,未免有失于单调。而盛夏的萋萋芳草又太过浓郁了,把山岩、墙基、城砖统统映成绿颜色。这绿色到处浸洇扩展,大有吞并寰宇之势。至于到了春季踩青之时,山花似锦, 烂漫夺目,幽香醉人,又未免会喧宾夺主。
 
      只有这深秋时节,金风送爽,碧空如洗,红叶白草,漫山遍野。长城内外,丛丛片片的柞树林,叶子金红透亮。山坡上间杂着黄色的杨槐,碧绿的松柏,班驳陆离,丰富多彩。作为主体的大片暖色调,既热烈奔放,又庄重肃穆,恰与古老的城墙、敌台,甚至那些断垣残壁,非常协调地融合为一体。

 
      在户外活动爱好者眼中,长城之美,离不开巍峨峭峻的大山。也只有长城才配得起这些大山。“城倚青山为险障,山藉峰堠添豪壮”,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综观人类的一切所作所为,能与这些气势磅礴、雄浑苍劲的大山比肩,相拥相伴,相溶相凝的,恐怕只有这宏伟的长城了。

 
       饱经沧桑的长城毕竟已经衰老了,如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着过去。新陈代谢本是宇宙中万物的规律,长城的损毁消磨,总是大势,不可抗拒(尽管我们要尽力保护它)。

      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读两本大书:一本是“自然”,一本是“历史”。走在晚秋的野长城上,你如同在阅读一部矗立于天地间的历史教科书。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有些人把长城说成是秦始皇“暴政”的“罪状”。山海关外的那座孟姜女庙,便是万里长城的对立面。孟姜女塑像边的对联中的“秦皇安在哉 ?  万里长城筑怨。”便道出了玄机。经学者考证,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四十里”原属子虚乌有,这个故事是胡编出来骂秦始皇的。

      现在我们在这里所见到的长城,大多为明代后期所建。砌砖勾灰,条石台基是明长城最鲜明的特点。而那些高耸于峰顶和要冲的空心敌台,则是长城的标志性建筑。望着它,就不能不想起它的设计建造者,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戚继光。他南平倭寇,北卫京畿,居功至伟,晚年却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在贫困潦倒中孤独死去。
      历史上的此类谬误,不平,遗憾,悲哀,多得不可胜数,令人为之长叹息!但是一个伟大的规律却让人欣慰:历史最终总会得出一个公正的结论。
      我生也晚,能记事以来,也亲历了不少变故。在我们的民族走向复兴昌盛的道路上,也曾经历过许多曲折。甚至有过一些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之类的事情。潮流所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锋芒所指,良莠皆损,玉石俱焚。然而,当时说的,印的,甚至铸的都不一定能算数——一切功过是非,都要交给后人去评判。而这种评判,总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
 
      长城在历史上,是发挥过有利于人民的作用的。尽管它已经如此苍老,许多地方已经破败不堪,但是,它在人们心目中,永远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民族精神的丰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