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治理水利 【原文】导1弱水2至于合黎3,馀波入于流沙4。 导黑水5至于三危6,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7阴;东至于厎柱8;又东至于孟津9;东过洛10汭11,至于大伾12;北过降水13,至于大陆;又北,播14为九河15,同为逆16河,入于海。 嶓冢导漾17,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18之水;过三澨19,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20;东,为北江21,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22;又东至于澧23;过九江,至于东陵24;东迆25北,会于汇26;东为中江27,入于海。 导沇28水,东流为济29,入于河,溢30为荥31;东出于陶32丘北,又东至于菏33;又东北,会于汶34;又北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35、沂36,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37、瀍38;又东,会于伊39;又东北,入于河。 【译文】疏通弱水到达合黎山,多余的水就向东流进沙漠。 疏通黑水河到达三危地区,让它流入南海。 疏通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然后向南到达华山北面;再向东到砥柱山;又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汇合,到达大伾山。转向北经过漳水,到达大陆泽;然后又向北,分成九条支流,逆向相合,流进大海。 在嶓冢山疏通漾水,向东流成为汉水;又向东流,成为沧浪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向东,汇成的湖泽水叫彭蠡湖;再向东,称为北江,流进大海。 从岷山开始疏通长江,向东分出一条支流叫沱江;又向东到达澧水;经过九江地区,到达东陵;再向东斜着延伸到北,在汇泽汇合;再向东称为岷江,流进大海。 疏通沇水,向东流就称为济水,流进黄河,满溢出河岸的水就成为荥泽湖;向东到陶丘再向北,又向东流到达菏泽;又向东北方向,与汶水汇合;又向北向东流,进入大海。 疏通淮河到达桐柏山,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进大海。 疏通渭水到鸟鼠山汇合,再向东与沣水汇合,又向东与泾水汇合;再向东经过漆沮,进入黄河。 疏通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汇合;又向东,与伊水汇合;又向东向北,流进黄河。 【说明】本节是描述大禹治理水利的功绩,水不治,就会乱流、泛滥。治,水边高台也。利用高地,使水按照人类的意愿流淌,即是治水。在中国这一大片土地上,经过大禹对水的治理,就非常适宜人类居住了。人们在当时,已经有了农业耕作,而农业种植,是万万离不开水的。水的治理,也就意味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意味着人口的增殖,民族的强大。所以中国人的发展,是大禹的辛勤与努力,我们决不可以忘记大禹治水的功绩。 —————————————————— 【注释】1.导:(dǎo捣)《国语•周语上》:“为川者决之使导。”这里用为疏通之意。 2.弱水:又名张掖河,经张掖、高台、毛目,北流入居延海。 3.合黎: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张掖、高台、酒泉四县的北面。 4.流沙:郑玄引《汉书·地理志》说:“流沙在居延西北,名居延泽。”居延泽就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嘎顺诺尔湖和苏古诺尔湖。流沙泛指居延泽附近的沙漠。 5.黑水:水名。众说纷纭,留待考证。 6.三危:地名,在今甘肃敦煌县东南部。《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 7.华:山名。又称太华山,古称西岳,在陕西华阴县南部。山北为阴,华阴即华山的北面。 8.厎柱:山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山在河中,又名三门山。 9.孟津:地名。即今河南孟津县。《书·泰誓》:“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10.洛:(lu落)水名,源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古作“雒”。《书·召诰》:“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诗·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说文》:“洛,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 11.汭:(rui瑞)两条水流汇合处。《书·尧典》:“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左传·昭公二七年》:“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孙子》:“客绝水而来,勿迎之水汭,令半济而击之,利。”《说文》:“汭,水相入也。” 12.大伾(pī批):山名。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13.降水:指漳、降合流的漳水,在今河北曲周、肥乡间进入黄河。 14.播:散布开去,散布得开而远,传布。《书·康诰》:“播民和见,士于周。”《左传·昭公四年》:“播于诸侯。”《文选·嵇康·琴赋》:“蒸灵液以播云。”张衡《思玄赋》:“播余香而莫闻。”这里用为分佈、散布之意。 15.九河:指兖州的九河。 16.逆河:郑玄说:“同,合也。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逆受也。” 17.漾:古水名。汉水上流,源出陕西省宁羌县北嶓冢山。 18.沧浪: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此处则是指青苍色的水。 19.三澨:(shi是)水名。又叫三参水。在湖北省境内,在汉川入汉水。左传:“句澨、雍澨、薳澨,其地在今湖北襄阳府宜城县北。” 20.彭蠡:地名。鄱阳湖又一名称,在今江西省北部,古称彭蠡泽。 21.北江:即汉水。汉水古称北江,彭今蠡称南江,岷江称中江,合称三江。 22.沱:水名。长江的支流,在四川省境内,大约指今沱江、嘉陵江、涪江等。 23.澧:水名。发源于湖南省西北与湖北省鹤峰县交界处,向东南流经桑植,再向南向东经大庸、慈利、石门、澧县、津市市,再向南流入七里湖、洞庭湖。 24.东陵:地名。即汉代设置的卢江郡金兰县西北的东陵乡。 25.迆:(yǐ椅)古多作“迆逦”。苏轼《巫山》:“瞿塘迆逦尽,巫峡峥嵘起。”朱熹《近思录》:“方其迆逦,莫不阔步。”这里用为地势斜着延伸之意。 26.汇:泽名。《广韵•皆韵》:“汇,泽名。” 27.中江:即岷江,汉水古称北江,彭今蠡称南江,岷江称中江,合称三江。 28.沇:(yan眼)济水的别称,古河名,源出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 29.济: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30.溢:(y易)《尔雅》:“溢,盈也。”《楚辞》:“东流不溢,孰知其故?”《说文》:“溢,器满也。”《广雅》:“溢,满也。”《考经·诸侯》:“满而不溢。”这里用为水漫出来之意。 31.荥:泽名。即荥播。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内。 32.陶:地名。即定陶。在今山东省定陶县。《韩非子·有度》:“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韩非子·饰邪》:“魏数年东鄉攻尽陶、卫。” 33.菏泽:地名,在今山东菏泽县。 34.汶:(Wn纹)水名。今汶河。古称“汶水”。《诗·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论语·雍也》:“则必在汶上矣。” 35.泗:在今山东省中部地区。 36.沂:古水名。源出山东省的沂山,南流经沂水县、临沂县、郯城县境入江苏省。 37.涧:(jin荐)水名:源出河南渑池县东北,东南流会渑水,东流经新安县南,到洛阳市西折,东南入洛河。 38.瀍河:河南省北部的一条河,向东流入洛河。 39.伊:水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源出伏山,后入洛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