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水金鉴》与傅泽洪

 ha888cz 2023-10-16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傅泽洪,网上(含百度百科)介绍,十分简单。

傅泽洪,字育甫(一字稚君),号怡园。

官至江南淮扬道按察副使,山东省昌邑县旧籍,清汉军镶红旗人,累官江南淮扬道。

著《行水金鉴》百七十五卷。

连上标点在内,共68字。

在《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传二百七十一)的文苑一中,列有傅泽洪,介绍也是十分简洁:

傅泽洪,字育甫,汉军旗人。累官江南淮扬道。著行水金鉴百七十五卷。

傅泽洪,字育庵(许多资料为字育甫),又字穉君(稚君),号怡园,汉军旗人。雍正间,为江南淮扬道按察司副使,生卒年和出生地不详。

入清以来,黄河决溢,运河浅阻,水患治理,困难重重。

许多河务官员,都希望能从历史治水活动中,取得一些借鉴和经验。

重要的是清康熙皇帝有谕旨,要求靳辅、张鹏等河道总督对河工书籍、治河资料等进行编撰整理,以总结治河经验

在《靳文襄公奏疏》和《治河全书》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

于是,系统整理水利文献史料的工作,在康熙年代得到了很高的重视,出现了一系列的文献书籍和河道图册。

傅泽洪推出的《行水金鉴》,就是其中之一。

傅泽洪在《行水金鉴》(自)序曰:

仆本固陋,谬为水官,尝寒暑风雨于泥淖春插间者。

二十余年,但因人成事,无所建立,深自愧悔。

是积数年心力,目手披,渔经猎史,远稽胜国之实录,近述世祖、圣祖之训旨,参以众说,附之管窥,纂辑成书。

图片

三枚印章,分别为怡园、傅泽洪、雅君

编纂者考

在《清史稿》(卷一百四十六,志一百二十一)的地理类山川河渠之属中,列有《行水金鉴》一百七十五卷,傅泽洪撰。

《续行水金鉴》一百五十六卷,黎世垿(现常写为黎世)撰。

关于《行水金鉴》一书的主要编纂者,另外还有一说,认为是郑元庆。

郑元庆(1660~1734年),清初藏书家。字芷畦,一字子余,一号小谷口,浙江归安(今湖州)人,约生于明末,卒于清雍正年间,年七十余。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试后,以贡生入国子监。

嘉庆五年(1800年),郑元庆纂修《湖州府志稿》120卷,别称《湖录》。为编撰《湖录》一书,曾阅遍朱彝尊藏书,含明历朝实录、省、府、州、县志数万卷,其中也记载有明代藏书者20余人。

道光十年(1830年),其残本流入范锴处,范锴辍辑各家传略,汇为《吴兴藏书录》,刻于《范声山杂著》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藏书家传记,也是私人藏书家文献的开山之作。

郑元庆,自己亦有藏书,藏书处曰“鱼计亭”。

郑元庆著有《二十一史约编》《行水金鉴》《小谷口著述》《礼记集说参同》《湖录经籍考》《官礼经典参同》《丧服古今异同考》《春王正月考》《石柱记笺释》等。

全祖望在郑之族孙根铨处,知郑元庆著有《礼记辑注》《四礼参同》《湖录》等书后,谓:

芷畦生平著述尚有《行水金鉴》,为河道傅君所开雕盛行,故罕知其出于芷畦也。

全祖望在《鲒埼亭集》《盛百柚堂文集》有郑元庆铭传,也说到《行水金鉴》郑元庆为力甚多。

然而,傅泽洪在《行水金鉴》(自)序和略例中,均未提及。

傅泽洪的《行水金鉴》(自)序,只说其序为傅泽洪所题写,并未说明《行水金鉴》为自己所著或所编纂,明显有含糊过去的意思。

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高洪钧对《行水金鉴》作者进行了考辨,用比较详实的资料进行了考证。

并断定《行水金鉴》,实出自傅氏下属幕僚郑元庆之手。

图片

在《行水金鉴》作者考辨中,高洪钧列举了许多案例予以说明:

对读郑元庆作于康熙六十一年的《今水学略例》,和成书于雍正三年的《行水金鉴略例》,不难发现,后者二千来字,全是前者的节录。

如郑元庆在《今水学略例》中所说:

其于古也,不嫌其略,于今也,务得其详。

凡郑所举自《禹贡》及诸经之传注,列史之河渠沟恤、山经地志、稗官小说,乃至历代疏瀹之方、名臣儒者之奏议论说等,都在《行水金鉴》中反映出来了。

《今水学略例》,记事到康熙末年。

傅泽洪分巡淮扬道,也在康熙五十九年。

所以《行水金鉴》里也记载有傅泽洪自己的几件事。如卷173里写有:

圣祖仁皇帝康熙六十年正月日,淮扬道傅泽洪详河营兵晌迟延借扣之弊事。

图片

又:

圣祖仁皇帝康熙六十年五月日,淮扬道傅泽洪请查河兵力作事。

图片

均引自《嚼梅轩偶存》,非傅泽洪自述。

等等

《行水金鉴》的(自)序中主要讲的是诸水的来龙去脉和治理方法,没有提及编辑方面的相关事情,本身也是有点蹊跷的

(自)序的最后署有:

雍正三年冬十月朔,闾山傅泽洪题于淮扬官署之铸错草堂。

并加以三枚印章。

其实,《行水金鉴》的内容,也是基本上摘录实录、通志,以及河道官员的奏章,没有多少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内容。

从历史长河来说,是谁编纂了《行水金鉴》,也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该书能够流传下来,并为世人所阅读,所借鉴。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已经被完全地体现了出来。

如果说,《行水金鉴》为郑元庆所编纂,也可以算是属于职务性创作。

按那个时代的著作权,当然也可归淮扬道或傅泽洪。

以现在的法律解释,职务作品著作权应该归写作的个人,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郑元庆是傅泽洪的幕僚,傅泽洪利用工作安排,要求郑元庆进行资料整理和编纂,并为其提供工作便利,提供资料查阅,提供时间空间等。

郑元庆,应该是明白的。

傅泽洪刻版出书,理论上郑元庆也是知道的,并未有发生过分歧,或者出现过争论性的字迹。

客观地说,如果傅泽洪不安排刻版印刷。

《行水金鉴》就送不进朝廷。

进不了朝廷,就很难说能进入《四库全书总目》。

而不被《四库全书》收录,那是很难流传至今的。

在《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十一)的《行水金鉴》中,开头就记录有这么一段编纂说明:

臣等谨案,《行水金鉴》一百七十五卷,国朝傅泽洪撰。

泽洪,字雅君,镶红旗汉军官,至江苏按察使。

是书成于雍正乙巳,乃其为淮扬道时所作。

全祖望《鲒埼亭稿》,有郑元庆墓志,以为出元庆之手,疑其客游泽洪之幕,或预编摹,然别无显证,未之详也。

叙水道者,《禹贡》以下,司马迁作《河渠书》,班固作《沟洫志》,皆全史之一篇。

其自为一书者,则创始于《水经》

然,标举源流,疏证支派而已,未及于疏浚堤防之事也。

单锷、沙克什、王喜所撰,始详言治水之法。

有明以后,著作渐繁,亦大抵偏举一隅、专言一水。

其综括古今,胪陈利病,统前代以至国朝,四渎分合、运道沿革之故,汇辑以成一编者,则莫若是书之最详。

首列诸图次,河水六十卷次,淮水、汉水江水二十卷次,济水五卷次,运河水七十卷次,两河总说八卷次,官司、夫役、漕运漕规凡十二卷。

其例皆摘录诸书原文,而以时代次俾,各条互相证明,首尾贯串。

其有原文所未备者,亦间以已意考核。

附注其下,上下数千年间地形之变迁,人事之得失,丝牵绳贯,始未犁然。

至我国家,敷土翕河,百川受职。

圣祖仁皇帝,翠华亲莅,指授机宜,睿算周详,永昭顺轨,实足垂法于万年。

泽洪于康熙六十一年以前所奉。

谕防皆恭录于编,以昭谟训尤,为疏瀹之指南。

谈水道者,观此一编,宏纲巨目,亦足以见其大凡矣。

乾隆四十五年五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可见,《四库全书》的编纂官员,也是知道郑庆元可能有编著《行水金鉴》之事。

只是民不告,官不究而已。

这也说明,为什么傅泽洪的平生简历过于简单的一个原因了。

如真有此类事件发生,明显朝廷也是不鼓励的。

行水金鉴

总之,《行水金鉴》一书,编排体例极为精湛。

卷首,冠图一卷,绘图五幅,即:

黄河图,附古今黄河通塞图;

淮水图,附高家堰图;

汉、江二水图,附西汉水图、洞庭鄱阳二湖图;

济水图,附五水济运图;

运河图,附太湖图、清江浦图、卫河图、禹五台图。

图后,均附有说明文字。

图片

正文内容,以河水、淮水、汉水江水、济水、运河水为序,分而述之。

河水,卷一至卷六十,记述黄河。

淮水,卷六十一至卷七十,记述淮河。

汉水江水,卷七十一至卷八十,记述汉水江水,即长江。

济水,卷八十一至卷八十五,记述济水。

运河水,卷八十六至卷一百五十五,记述运河。

两河总说,卷一百五十六至卷一百六十三,主要记述在黄河、淮河、运河各卷中,追述了前所未及,或有载而不详的,自明代以来的治理河患史料。

官司,卷一百六十四至卷一百六十九,主要记述历代各地分理河务的河官、闸官、文武职官的名称及品级,以及其所司地域界限等史料。

夫役,卷一百七十至卷一百七十三,主要记述明、清两朝,凡河道、泉、闸、堤、坝及有关漕运等事务,在各地所设夫役和河营修防兵夫的数额,雇募夫役时,各地每年所需的银两。

还收录了自康熙十二年至六十年这期间佟风彩、靳辅、于成龙、傅泽洪等人关于夫役、粮饷和河营等有关问题的奏疏。

河道钱粮、堤河汇考,卷一百七十四,主要记述了明清以来,从明清会典中所集录的河道钱粮,以及黄河、运河两岸各地所筑河堤的地点及长度。

闸坝涵洞汇考,卷一百七十五,主要记述了分布在黄河、运河上的闸坝涵洞的位置及其功能。

并收录了靳文襄公(靳辅)治河书中的漕规一节,以及从明清会典中辑摘的各地漕运的史料。

图片
雍正3年《行水金鉴》
《行水金鉴》一书,在叙述诸水时,以时间为序。

该书,对江、河、淮、济四渎及运河之兴废疏塞,必述其河道之原委,流域之变迁的始末。

然后,广采群书,广泛辑录,记述诸水历史上的灾患及其历代水患治理得失。

该书,详载了历代为防水患而兴修的水利工程和历代治水人物及其他们策略。

该书,对黄河、运河有详为记述,对其余各水,相对略之。

该书,所收资料宏富,多达三百七十余种,上起夏朝,下迄康熙末年(1721年)。

该书,所录文献资料,秦汉以前,以《尚书禹贡》《水经注》为主。

秦汉以后,主要依靠正史及《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等为主。

元代以后,内容开始增多。

明代,大部分引用《明实录》《大明会典》,辅以通志、府州县志、河漕等书。

凡涉及帝纪、臣传、地志、稗史、杂记等有关河务者,所见不遗,无不登载。

清代顺治、康熙数十年间,无官书可引,只好引用志书和诸臣的奏疏。

《行水金鉴》一书,为后世水利治河治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被学人誉为:

凡讲求水政者,莫不奉为圭臬。

后人,仿此体书例,相继编有《续行水金鉴》及《再续行水金鉴》。

续行水金鉴

 百余年之后,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潘锡思等编纂《续行水金鉴》。

潘锡思,字芸阁,安徽泾县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官侍读学士。

《续行水金鉴》,创始于黎世序。

黎世序,为南河总督,书未成就去职。

图片

道光12年《续行水金鉴》

该书,内容始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与《行水金鉴》内容相衔接和补充。

图片

在康熙六十年以前《行水金鉴》所不详的内容,在《续行水金鉴》中,均按年月,给予了补述。

其内容,除黄河、淮河、长江、运河之外,还增加了永定河。

图片

汉水,则并于长江。

济水,则并于黄河。

图片

《续行水金鉴》冠图一卷,即:

河水图,黄河图六幅,附沁水图一幅。

淮水图,淮图、洪泽湖淮图,共二幅。

运水图,分为直隶、德州至临清汶会漳卫、临清至济宁、济宁到夏镇、夏镇至杨庄、里河、宝应至江、镇江至杭州共八幅。

并附,西岸湖河、东岸湖河二幅,下湖运盐河以北至海北至黄河一幅。

永定河图,一幅。

江水图,江图一幅。

河水,第一卷至第五十卷,共五十卷;

淮水,第五十一卷至第六十四,共十四卷;

运河水,第六十五卷至第一百三十二卷,共六十八卷;

永定河水,第一百三十三卷至第一百四十五卷,共十三卷;

江水,第一百四十六卷至第一百五十六卷,共十一卷

共一百五十六卷。

与《行水金鉴》不同处,还收录了部分农田水利资料,散入各篇。

其附之图,改绘画图为线条图,接近于现代地图的绘制方式。

图片

图片

图中水利工程所在,比较明晰,每条河流还分有原委、章牍、工程三大类。

《续行水金鉴》共收“章牍”一百二十一卷,占全书的四分之三以上,保存了大量原始的工程技术档案。

再续行水金鉴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郑肇经先生组织编纂了《再续行水金鉴》。

图片

其内容,上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下至清末(1911年),再与《续行水金鉴》相衔接。

图片

该书,分为江水、淮水、河水、运河水及永定河水等部分,目录见上图,内容不再一一罗列。

《再续行水金鉴》,解放前有过单行本印刷。

2004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再续行水金鉴》全套编校出版。

黄河,七卷。

运河,五卷。

长江,二卷。

淮河,一卷

永定河,一卷

共十六卷。

图片

《行水金鉴》最早的版本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的刻本。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由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第二辑七百种中收入《行水金鉴》。

图片

《续行水金鉴》最早的版本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刻本。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国学基本丛书》中,收入了《续行水金鉴》。

图片

胡步川批注续行水金鉴

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胡步川,收藏细研《续行水金鉴》。

胡步川,他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对此书进行了通批,几乎每页都有指点,朱笔居多,有少量的蓝笔。

除眉批、旁批、夹批、题下批、总批之外,先生还在正文中施以圈点。

从批点的内容看,胡步川的批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批注的内容,非常丰富。

简言之,主要有四类:

一是地名今释;

二是理论经验;

三是校勘评论;

四是解释说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批注文字,俯拾皆是,颇具参考价值。

胡步川(1893—1981),谱名尔林,名正国,字竹铭,号步川,临海城西石鼓村人。

1921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留校任教。

1922年,随师李仪祉去陕西任渭北水利工程局测量队长。

此后,历任西北大学工科教授、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出版部主任、陕西水利局代局长。

解放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主任、中央水电部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等职。

以下,从《行水金鉴》的(自)序和略例中,直接了解《行水金鉴》的相关内容提要。

行水金鉴(自)序

图片

  四渎,古运河也。

沿江达淮,乱河浮济,禹贡具载之矣。

而今之运河,则自元明始。

然,元创之,而不用,明用之,以转运扬徐兖豫诸州,数十百万之粮贡于京师。

迄于今,三百余年,守之如故不犹之乎,古之江淮河济哉是运河也亦未始不以四渎之通利害。

盖江出岷山,淮出桐柏,河出昆仑墟,济出王屋,若不辨析其源流,而治之得其法,安能荡涤垢浊,通百川赴卑注海,帖然无事哉。

然则,四渎治,运河亦治,相因之势也。

夫治之亦甚难矣,黄水湍悍,为中州病,淮水停蓄,为髙堰危,黄强淮弱,为清口梗,山左泉源涸水匮竭,济汶诸水俱不足以济运。

而运河浅阻,治之诚难,惟江汉朝宗,犹存禹迹矣。

夫禹之治水,疏瀹决排,以去民之患。

而今也,无日不以垒堤为事,亦无日不以堤决为虞,迨一旦有事,耗官家百万金钱。

若填巨海而治之,仍不得其法。

今日决于此,明日复决于彼,且今年决,明年又决,劳民伤财,无已时,何哉?

堤日髙,河身日因之以俱髙,疏瀹决排之不讲也。

仆本固陋,谬为水官,尝寒暑风雨于泥淖畚锸间者二十余年,但因人成事,无所建立,深自愧悔。

用是积数年心力,目眵手披,渔经猎史,远稽胜国之实録,近述世祖圣祖两朝之训旨,参以众说,附之管窥,纂缉成书。

凡四渎、运河兴废之由,及疏筑塞防一切事宜之得失缓急,犂然悉备,匪曰学前人之故歩,即能万无一失也。

夫运道有迹之可寻,而通变则本乎时势。

黄、淮当因地制宜,而修防则不离夫古法。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吾愿司水政者,三复斯编。

雍正三年冬十月朔,闾山傅泽洪题于淮扬官署之铸错草堂。



  行水金鉴略例

图片

江淮河济为四渎(见风俗通)。

渎者,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见释名)。

自汉王莽末,济水入河。

元时,河水入淮,则三渎并为一渎,以入海矣。

而江,则依然如故也。

爰自《禹贡》以及史书,遐稽近考,四渎分合之故,了如指掌。
  江入海在扬州,淮在徐州,河在兖州,济在青州。

今江淮之入海也,尚与《禹贡》同。

而黄河,既乱济,又夺淮,并在徐州入海矣。

汉水,以入江而入海,故不得以渎名。

而河济,犹称为渎,若与字义不合。

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见前汉书)。

河曰河宗,四渎之所宗也(见穆天子传)。

故先纪河,河夺淮,同入于海。

河强而淮弱,故淮次之。

济入河,与河相乱,不若淮之显然流见也,故济在江后。

江固为江,汉亦为江也,江汉体势均敌,二水合流,所以如此其大。

不以汉附江而泯,其入海之实,故于汉、于江并言入海,而同为渎也(见尚书纂言)。

江为南条水之宗,河为北条水之宗,语云: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其殆并行,而不相悖者乎?

故不得以次言之,若今之运河,后之人矫揉造作而为之。

非若四渎之发源注海也,故以此终焉。

漕运自古有之,《禹贡》于各州下,皆有达河之路,达于河,即达于京师也。

汉漕仰于山东,唐漕仰于江淮,皆有运道。

宋都汴梁,转运便易。

元都北平,始终海运。

至元中,开会通河,岁运不过数十万石。

迨明永乐后,东南漕运至京。

至于今不废,是录。

所述运河,昉于《禹贡》,迄于皇朝,其于古也。

不嫌其略于今也,务得其详。

黄运两河,自康熈二十三年以前,敝败已极。

是年冬,圣祖南廵,亲临河工,指授方略,首疏海口,以导黄注海。

次辟清口,闭六坝,筑髙堰,以障淮敌黄。

改新旧中河,浚淮扬里河,开人字、芒稻、泾涧等河。

国计民生,均得利赖。

诸凡河湖、堤岸、闸坝应修应筑,

睿虑周详,尽善尽美,两河底绩,永庆安澜,诚足上迈神禹,下垂万祀者矣。

谨自随山刊木之年,迄于康熈六十年四月十七日上谕而止。

图片

始之以《禹贡》,终之以圣训,上下千古,并传不朽矣。

  《禹贡》一篇,盖言禹之治水,其本末先后之序,无不详备。

故古今言治水者,必以神禹为宗。
导水九条,皆治迹也,兹不录其始终。
四水而独录,江淮河济者,以济运故耳。
《水经》所载之水,必表著其出某郡,过某县,径某山,某水注之,某水出焉。
会某水,过某方,与某水合入于某处。
有源有委,脉络井然,间有疎阔。
郦道元又从而补注之,班氏《地理志》所不及也。
故昔人谓此书,为《禹贡》之忠臣,班志之畏友,洵不诬矣。
兹以《水经》亚于《禹贡》,郦注附焉。
自周秦以至汉魏,参互考索,庶观者有所依据,云:

  《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以及两汉、魏、晋、六朝、南北史,帝纪臣传,皆摘录之。

新旧唐书、五代史,并不志河渠。

然纪传所有,悉皆登载。

宋史备矣,金、元亦称详,赡《河渠志》之外,如纪、传、五行、百官诸志、攟拾靡遗诸。

凡载籍中有关河务者,亦悉登载。

  明自洪武开国,至崇祯之末,河事颇多。

今据实录、会典、明史稿,以及直省通志,府州县志,南河全考,北河续记,通漕类编等书。
旁及传记、碑版、稗官小说,犹恐未尽搜罗,窃滋愧矣。
《禹贡》导水,皆入河海。
孟子言:疏、瀹、决、排、注江、注海。
又曰:禹掘地而注之海。
又曰: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朱子言:禹治水,乃是自下而上了,又自上而下。
又曰:禹治水先就土低处用工。
又曰:禹只是先从低处下手,若下面之水尽杀,则上面之水渐浅,方可下手。
圣祖治河,先拆拦黄坝,疏通海口。
然后,从上面施功。
上谕有云:黄河底髙湾多,以至各处受险。
又云:朕欲将黄河各险工,顶溜湾处开直,使水直行刷沙。
若黄河刷深一尺,则各河水少一尺,深一丈,则各水浅一丈。

图片

如此刷去,则水由地中行,各坝亦可不用。

不但运河无漫溢之虞,而下河淹没之患自可永除矣。

煌煌天语,直接列圣心传,大知独断,功垂万世。

治河者,惟奉之以为金鉴而已。

胜国治河名臣,若宋尚书、陈平江,其精神专注,多在运河。

宋尚书:明永乐工部尚书宋礼,开浚会通河。

陈平江:明建文陈瑄被封为平江伯,开凿二十里河渠清江浦。

若刘庄襄、潘宫保、万少司马,两河俱有成绩,庄襄之论,莫不切于水,详于治。

刘庄襄:明嘉靖刘天和,兵部尚书,谥号庄襄,曾总理河道,著《问水集》。

潘宫保:明万历潘季驯,官至太子太保,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刷黄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等。

万少司马:明隆庆万恭,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著成《治水筌蹄》。

大略于河,原其端焉。

于淮达其委焉,于治河察其趋焉,于防河审其向焉,于诸泉辑其出焉,于诸河理其入焉,于诸湖权其蓄焉,于诸闸酌其积焉。

其历久可行者,尤善于六柳之法焉。

潘宫保以为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

会河于漕,则治淮即以治河。

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

凡四任总河,惟以筑堤束水,借水攻沙,为万全第一义。

万少司马尝言,胸有全河,而后可治河。

如头年下埽为次年之防,一年积料为两年之用。

以舟牵舟,以运济运,以少浅治多浅,以下水束上水,三闸,四堤,五夫,八埽,十五治水之器,诸法俱堪不朽。

迨我皇朝唯靳文襄、张文端二公之行水也,可谓不愧前人矣。

靳文襄:清康熙靳辅,任河道总督,提出逼淮注黄、蓄清刷浑,多地修建南岸减水坝分泄黄河洪水,沉淀泥沙后引入洪泽湖,加强蓄清刷黄。开修中运河。著有《治河方略》及《靳文襄公奏疏》等。

张文端:清康熙张鹏翮,任河道总督,谥文端。著《治河全书》等。

文襄经理河工,八疏言言硕画。

文端甫下车,首陈三事,切中肯綮。

圣祖皆从之,河乃大治。

然二公之功,独于中河最巨。

张清恪公在济宁,最有功于闸河,其启闭之法,精密无比。

张清恪:清康熙张佰行,号清恪,官至礼部尚书,著《居济一得》等。

刘庄襄有《问水集》,潘宫保有《河防一览》,万少司马有《治水筌蹄》,文襄、文端皆有《治河书》,清恪有《居济一得》,兹录登载颇详。

河工告成之后二十余年,安澜无事。

壬寅间,覃懐黄、沁,水不顺轨,屡筑屡决。

覃怀:古代地名,也被称为河内,指古代黄河之阳、太行山之阳间那片狭长地区,现指河南沁阳至焦作所辖区县的一方水土。

迨我皇上龙飞御极之岁,河伯效灵,功成弹指,然犹弥厪圣怀,勤求善后。

特遣大臣,总理一方,开封沿河,又设上下两丞,分疆赞治,一应工程,俱动正项钱粮,不劳民力。

中州八郡之群黎百姓,无不感颂皇仁。

诸凡事宜,当摭拾档案,叧为一集,用昭近绩云。

图片

贡赋出于农田,江浙五府输将,何啻半天下。
其间,太湖吞纳百川,震泽在在汪洋,受水之利,亦未尝不受水之害。
若江、汉、鄱阳、洞庭。
堤防应修应筑,急宜讲求,此皆东南水利。
至于西北河渠沟洫,废弛已久,史汉所纪西门豹、史起、郑国、儿宽、白公、李冰之徒,竞言水利者。
如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
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太山(泰山)下引汶水,蜀凿离堆,皆溉田无筭。
何不寻求其故迹,仿而行之,俾转运之繁苦,不独累在东南,此亦万万年之计也。
编集水利约若干卷,容当续刻,庶为水政之完书。
如果说《行水金鉴略例》为傅泽洪所编纂,其内容却全部是《今水学略例》的节录。
那么,很可能《行水金鉴》的作者,就是郑元庆。
因为略例中所述的治水思路和治水分析,应该更接近于作者的学术思想和风格。
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作者,会有相同的思路,用相同的书写方法,且是一字不差的写同一篇文章。
但是,《行水金鉴》的书序,应该可以确定为傅泽洪自己所题写。

下面,再附录二张《行水金鉴》中的插图。
一是淮河所附的《高堰图》;
二是运河所附的《清江浦图》。
以例举出《行水金鉴》主要篇幅内容,虽说是黄河、运河。
但是,其关键治理措施和大量资料,主要发生在现在的淮河流域范围以内。
明清时代,无论是通漕保运,还是治黄济运,或是束清刷黄,最为重要的治水要冲和手断,均在淮河,利用淮河。
不是编纂者对淮河情有独钟,而是黄淮运交汇,确实是相当的复杂。

髙堰图

淮水,会七十二道山河,潴于洪泽,加筑髙堰以障之。
又坚闭六坝,导淮出清口,以刷黄沙,以济运道,诚当今之至计也。
但髙堰愈加愈髙,淮扬两郡,终有后虞。
所以先皇帝勤勤恳恳,有保固髙家堰第一要紧,又有髙家堰堤作何保守坚固,更有何修治善策之。
  上谕也司河者,所当思患而豫防之。

  

图片

淮之所受山源之水,汝、颍、淝、涡、濠、池为大。
而仅仅于数十丈之清口出水,盖用以刷黄,不得不筑髙堰,蓄湖水以助其出口之力。
然,堰日髙,湖日涨,水涨堤危,防守为难,则髙堰之为利害亦大矣哉。

清江浦图

图片

清江浦,现淮安市。

清江浦图,无文字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