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教师应具有的创新思维

 灯火闌珊 2010-12-11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与本质

1.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运用、创造新的事物。既包括发现以前客观存在,但未被前人或他人认识的趋势、规律、本质或重要事实等,也包括创造出以前不曾存在,并经实践验证可以应用的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或新方法等。创新的突出特点是为了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创新最本质的特征是“新”,即新的突破、新的合成、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产品、新的发现、新的进步……就是在有益于人类的幸福、社会进步的前提下,对已经存在的、旧的、老的事物的否定或发展。因此,从广义上说,运动员研究技术刷新记录,舞蹈演员表演出新颖多姿的形体艺术造型,工程师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园林建筑,教师改进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等,都是一种创新。

创新是一种超越,既是对现实主观状况的超越,又是对客观条件的超越,要完成这两种基本类型的超越,都必须依靠创新思维。

2.对思维的认识

思维是人的认知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其过程包括了感觉、知觉和记忆等低级认知形式,能完成低级认知形式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概括规律、推断未知。

关于思维的定义,很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不同的见解。

1)西方心理学家的主要观点

●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过程:在每一个思维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包括了刺激类化、假设形成、决策等一系列活动,其他认知活动包括的环节没这么多。

●思维是一个内在的过程,或内隐的过程:思维者采取行动之前,有一系列隐蔽的心理活动。一般认为,这些活动有“寻找刺激”“记忆”“决策”“执行”等。

●思维往往是运用不直接存在的事件或物体的符号表征进行的:利用记忆,思维可以预测尚未发生的事件,可以想象各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思维是行为的一个决定因素:行为,只是内在过程的产物;思维作为一种内在过程,它的功能之一就是产生和控制外显的行为。

2)我国心理学界的主要观点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所谓本质属性,就是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属性,所谓规律性的联系就是

●思维的间接性,指的是通过思维过程,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信息推断出没有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例如,看到地上到处都是湿的,就可以推断一定下过雨。尽管我们没有亲眼看到下雨,但是通过间接的推断,可以得出下过雨的结论。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反映了事物之间固有的、必然的联系。其推理形式是“凡是这样就会那样”。例如,下雨地上一定会湿,等等。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基础。

以上对思维的定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思维的本质和特征。

3.思维的分类

既然思维是一种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化的心理过程,那么,在方式、特点上也就会形成不同的类型。根据一般的说法,思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思维所用的媒介,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觉灵感思维;

根据思维的方向,可分为: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根据思维的价值,可分为:再现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科学性,可分为: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4.创新思维的内涵与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在探讨“创新思维”时,为了目标的集中与简化,往往把创新时的思维方式称为创新思维,它是多种思维类型

创新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联想、想象、直觉、灵感、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与聚合思维等都属于非逻辑思维。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看,创新思维包括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探讨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及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判断。

创新思维是在旧的方法和途径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突破惯例,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并由此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思维或者以新的知识点(如观点、理论、发现)来丰富人类的知识,从而增加知识的数量,即信息量;或者在方法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实现已有知识的新功能。所以,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创新思维是一种使知识总量增值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的探索具有开拓性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活动,它发明的新技术,形成的新观念,提出的新方案和决策,建立的新理论,不断开辟人类认识的新领域。创新思维不仅可以是新发现和新发明,也可以是新方法和新技巧。

(二)思维的一般品质特征

思维的品质描述的是个体的思维特点和差异,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方面。这五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灵活性和创造性是在深刻性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思维的批判性以深刻性为基础;思维的敏捷性是以其他四个品质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它们的集中体现。

1.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它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抓住事物的本质即内在联系的过程。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是否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否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能否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成人思考问题之所以比儿童深刻,就是因为成人具备了成熟的抽象思维能力。即使是强调形象思维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也只有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深刻的结论。因此,思维的深刻性可以说是人最重要的思维品质。马克思的思维可谓是思维深刻性的一个典范。他的巨著《资本论》,其逻辑体系就是按照逻辑的深度和层次来加以安排的。首先从商品这一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开始,到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等一系列经济现象,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阶级的关系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达到了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目的。

2.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它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即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即能否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进行“综合的分析”;三是概括和迁移能力,是否愿意和善于运用规律,能否触类旁通;四是思维的结果是不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答案。在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都表现了这种思维的品质。例如,日本的发明家田熊常吉,发明了一种新式的田熊式锅炉,最初的创造设想就是从小学自然课本中的“血液循环”知识“变通”而来的。他将心脏当气泡,瓣膜为集水器,毛细血管当水泡,动脉当降水管,静脉当水管群,使血液循环和锅炉产生了一种新的联系,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

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思维密切相关。发散性思维注重联想,注重一题多解,注重新颖。这对思路的转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排斥收敛性思维。相反,通过收敛性思维获得最佳方案才是思维的最终目的,因而创造性强的人其收敛性思维反而占据优势地位。

3.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经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颖的产物的智力品质。思维的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阶段,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没有创造性,就没有创造、发明、发现、革新等实践活动。

思维的创造性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创造性强的人,总是独立而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毫无个性。二是发散性。创造性强的人需要比较强的发散性思维,善于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三是新颖性。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无论是概念、判断、假设、方案或是结论,总是带有新的因素。所以,新颖性是创造性最重要的指标。

思维的创造性不是少数发明者独有的品质。事实上,每个人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它也是一种发展中的智力品质。

4.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在思维活动中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分析性,即在思维过程中能否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和反复验证已有的假设、计划和方案。二是策略性,即能否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以及能否有效地执行这些策略和手段。三是全面性,即是否善于考虑正反两方面的证据,随时修正错误。四是独立性,即是否坚持自己的正确见解,不盲从、不轻信。五是正确性,即思维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思维的批判性是自我意识在思维过程中起作用的结果。自我意识起到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的作用。有了这种监控作用,人就能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从而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科学性。

5.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维过程的速度和效率。它表现为能够迅速地对外界刺激物作出反应。但是它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以上述四种思维品质为基础,同时又是它们的集中体现,高度发展的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总是以敏捷性为指标的。

(三)创新思维的特点

要更好地开发创新思维,应当首先对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和本质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创新思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拓性和独创性

创新思维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法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能从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中提出怀疑,发表新的创见,作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具有在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其探索的方向是客观世界中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规律,所要解决的是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开辟新领域、新天地。

2.灵活性和发散性

创新思维活动是一种开放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它的发生伴随有“想象”“直觉”“灵感”等非常规性的思维活动,因而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灵活性,不能完全用逻辑来推理。创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表现为可以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转向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多方位地试探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具有多方向发散和立体型特征。

3.探索性和风险性

创新思维的显著特点是在发展上求创新、求突破,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它是在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套用。因此,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探索过程,其结果也不能保证每次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甚至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它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性。但是,无论它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在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是它的不成功结果,也向人们提供了以后少走弯路的教训。

4.开放性和伸展性

在创新思维的空间里,拥有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维聚集点,充满着与世界对接的宽阔领域,充分展示着广阔性、开放性,不自我封闭,不固定模式,不简单定论。在思维的时空上,扩大比较的参照系,从多项比较中寻求最佳突破口。在判断是非的标准上,不惟书,不惟上,也不惟经验,而是从没有确定的标准中寻求新的标准,创造有生命力的新事物。

5.综合性和概括性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和概括性是指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成果,能把大量的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抽象总结,形成科学的结论和体系;能对占有的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其中的个性特点,然后从这些特点中概括出事物的规律。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创新。创新思维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智慧杂交能力”,就是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的精华,经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其次表现为“思维统摄能力”,把获取的大量概念、信息、事实、资料综合在一起,进行科学的概括整理,形成能够准确反映客观真理的概念和系统;再次表现为“辩证分析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经过细微观察之后,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最能反映其本质属性的个性特点,从中概括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四)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活动,就其本身性质而言具有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创新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禀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他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不同、性格特点各异、家庭环境不一样,个性心理品质千差万别,且极不稳定,不断变化,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对他们不可能像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按固定的工艺流程、统一的型号来铸造。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而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转化成为教育的主体,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他们在接受教师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教师从事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只有得到受教育者的良好配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不断地探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灵活地运用教育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创造性的作用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2.教育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不仅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它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更为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了独立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使教学不再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学习还超越原有的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动,成为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发展的契机。教师和学生还将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超越自己个体的有限视界,填平“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鸿沟。

3.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探索和创新活动的主要表现

●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集体的特点,而且还要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教育。通俗地说,就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一刀切”“一锅煮”,必然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不断地认识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才能、不同的身心特点,要做到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所有认识对象中,最复杂最难认识的就是人。人类科学发展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认识已达到惊人的准确程度,可是对人,特别是对人脑思维变化规律的研究,至今仍无重大突破性成果。每一个教育者对他的教育对象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至于认识是否准确,是否完全掌握了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仍是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所需继续研究的课题。即使科学上对受教育者身心的情况和发展规律有了某些科学结论,但对每个实际教育者来说,仍需按照这些一般规律性知识,对教育现象进行具体认识,这个认识的复杂性比认识任何其他的教育因素都复杂得多、艰巨得多。实践表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越是认识得比较清楚、深刻,就越能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设计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手段,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教育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教育有原则可循,但是并不是套用死框框。教育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原则以及怎样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同样,教育有法可依,但是无定法可依。教育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育条件和教师水平不同,所运用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同。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一种情况下是适用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完全不适用。照搬照抄别人的或以往的经验,通常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并经常寻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对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再创造

像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教师对教育内容也需要再创造。对教师来说,要实现课程内容的优良传授和教育过程的顺利开展,就必须有一个内容的再创造过程,并且在再创造过程中时时以和谐施教的思想去考虑内容的具体安排和讲解。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再创造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是内容的重组。对教材中刻板的内容做适当的变更可以更适合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即兼顾教育内容的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顺序的统一,兼顾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育环境可能的统一。

第二是内容补充。教师结合实际,从参考资料、自身经验、学生经验、现实生活、实际事物等方面去搜集有价值的补充材料和生动的例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第三是考虑教法,设计内容进程。不同的内容应使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采用不同的辅助工具。

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系统而完备的知识结构,而且拥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熟悉多种研究领域的前沿。这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综合的、系统的、而且要不断更新、不断补充各领域的科研新成就。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并补充新的内容。

●对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和创新

教育者对教育手段,一要明了,二要熟练,三要创造。为人师者首先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其次是专业熟练,能够把广博的学识集中到本学科、本专业的教育活动上,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最后是创造。在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教育者应具有创新的才能。如果墨守成规,没有半点自我劳动,教师就成了手段的奴隶。所以,教育者应能独具匠心,具备独特的创造智慧和才能。许多实践表明,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育者自身的业务水平与识别能力。能力强的教师,可以自由地游弋在教育方法的世界里,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去传授教育内容;而能力差的教师,往往手足无措,在困难面前不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方法的系统化和各种教育手段的产生,既为教育者提供了便利的教育条件,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对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随着知识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教育手段的改善也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手段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知识要素的使用率,有助于教育冲破围墙,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地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因此,不断更新教育手段,及时将先进的通信信息处理技术引入到教育中,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的教育机智也是一种创新

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教育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条件不可能毫无差异地重复出现,因此,教育工作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是情感的交融和呼应。在师生的交互作用中,教育情境往往是难以控制的,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可能随时发生。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境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富有创造性的老师,常常能巧妙地利用突然发生的情况,或者创设新的情境把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五)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思维类型

思维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大思维都与创新思维有关。研究表明,灵感思维和形象思维更有利于创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思维活动常常是三类思维混合交叉着进行的。三类思维的混合交叉,又衍生出以下思维类型。

1.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和设想,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思维越是发散,就越容易产生联想,越容易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所发现,产生创新思维成果。

爱迪生在研究白炽灯时,找到了当时各种白炽灯共同的弱点:灯丝使用的材料不耐用。为了找到一种既廉价又耐用的材料作灯丝,他费了一年多的时间,选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进行试验,其中有金属、石墨、木材、稻草等,效果都不理想。一天晚上,爱迪生的妻子正在家里缝制衣服,他看着妻子手中的棉线,忽发奇想,把棉线烧成灯丝试试看。他拿起棉线连夜赶回实验室,和助手一起研究,将棉线烧成碳丝,同时又提高灯泡的真空度,避免灯丝氧化。到18791021日,世界上具有实用价值的白炽灯终于诞生了。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一是活跃性,从一个思索对象出发,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不拘框框,对一个问题有许多思路。二是流畅性,当利用发散性思维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时,能够举一反三,流畅地进行联想。三是变通性,当发散性思维发散的方向越来越多时,就形成了立体思维并编织成思维之网,思路之间的转换变得更加容易,思考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收敛性思维

收敛性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性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如果说发散性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那么收敛性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性思维是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它的作用是把发散性思维的遐想牵引回来,集中到某一思维点进行思维。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对发散性思维的结果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获得思维结果的突破。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关系

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各有其优缺点和独特的作用。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找到新思路、新方法等,而收敛性思维有利于确定问题和最终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创新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辩证统一体。

其一,如果在创新中只运用发散性思维,而无收敛性思维,就不能将众多的思维结果集中起来,思维过程将会失去控制而陷入无序状态,变成混乱性的思维。也就是说发散性思维如果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就容易发散无边,变成幻想、空想、乱想。

其二,如果在创新中只运用收敛性思维,而无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就没有源头,也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其三,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虽然可以分开,但两者总是交互作用的。人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的阶段,就要收敛一下,找出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又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发散,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收敛。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这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态势,经过每一次循环,人类的思维就上升到新的水平。

2.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可称为反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去思考问题的方式。逆向思维的特点是对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善于唱反调。逆向思维往往能够出奇制胜,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收获。

美国艾士隆公司董事长布耐尔一次在郊外散步,偶然看到几个小孩在津津有味地玩弄一只浑身肮脏形态极丑的昆虫,爱不释手,不由“触景生情”。他从中受到启迪,决心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式来个逆向思维,“以丑招财”,即以丑陋的玩具吸引儿童并让他们的家长掏腰包。他立即组织人马研制出一系列“丑”字号的玩具。比如,在一串小球上印有许多丑陋面孔的“疯球”;用橡皮做的长着橘黄头发、绿皮肤和一双怪眼睛、一眨眼就发出怪音的“粗鲁陋夫”等。他认为这一套“丑陋玩具”一定大有销路!果不其然,该产品一上市,儿童就争相抢购,“以丑招财”使公司发了大财。

逆向思维也是发现错误、坚持真理的有效方法。有时,人们对某个预见正确与否难于立即用实践来检验,但可以通过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问题,进行正误判断。几何学上常用反证法来证明定理,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维的运用。

●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既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方向,也不同于逆向思维,它是从事物的联系之中或从某一思路的侧面去开拓思路的思维方法。侧向思维一般是把注意力放在事物外部,从两个对象之间某些相似的特性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过去,人们常为罐头不好开而苦恼,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工程师威廉·戈登及其合作者在研究时故意不去想开罐头这件事情,而是去思考香蕉及其容易剥皮的特性,最后他们利用剥香蕉皮的特点来解决问题,因而发明了易拉罐。

●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的关系

逆向思维注重从对立面看问题,而侧向思维选择的方向却是事物外部特征和特点的相似性。这两种思维方法实际上是有方向选择的发散思维的特例。由于发散思维强调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尤其对个人而言,往往只能进行有限的发散思维。相比较而言,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的实施就要容易一些。正因如此,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被广泛地应用,而且有时候,两者的配合使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3.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简称为灵感,又称顿悟思维。它是属于超越逻辑推理的非常规思维,具有突发性、随机性、模糊性等特点。灵感思维往往不会产生于自觉的紧张思维之时,而是在此之后的休闲娱乐时,或酣睡方醒,它往往以一闪念的形式出现。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对灵感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给予肯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还认为创造性灵感往往出现于主观意识淡化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灵感往往像闪电般进入脑海。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提倡建立灵感思维学或灵感学。

灵感思维的特点是:①灵感产生的长期性;②灵感的产生需要诱因;③灵感产生的突发性;④灵感产生的瞬时性;⑤灵感产生在良好的心态下;⑥灵感到来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情绪高涨。

由于目前人们对灵感的认识还很不充分,因而对灵感的应用还处于可遇而不可求的阶段。当然,根据灵感的特点也可以创造一些捕捉灵感的方法。比如,注重知识的积累并善于动脑和勤于思考,兴趣广泛,心情愉快,积极参加学术交流,随身携带纸和笔记录下突然闪现的思路等。此外,还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建立在艰苦的努力之上的,灵感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只有在平时坚持知识积累,勤于思考问题,灵感才会光顾我们。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也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它是依靠直觉进行的思维。直觉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键所在的一种敏锐感觉,它不依赖于对事物的原因分析和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接的把握。

直觉可以帮助人们敏锐地发现问题,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打开突破口。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时并非易事。这是因为问题常常被各种各样的表面现象和假象所掩盖,问题内部矛盾也错综复杂,要理出问题的头绪,找出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非易事。这时直觉能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使我们直接感到问题症结之所在。例如,一些资深的医生在第一眼接触病人时,其直觉就会告诉他此人的病因、病源所在。

直觉可以帮助人们提高预见性。例如,在商战中,常常因为人们所获取的信息有限,难以对有关事项预先作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商情又瞬息万变,有时根本没有时间再做调查和分析,这时的决策往往都要依靠直觉。

●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关系

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是不同的。灵感思维出现时,往往也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换句话说,灵感本身是对问题的一种解答,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直觉一般是对问题的感觉和判断,其可靠性较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有许多直觉甚至是错误的。

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又是相通的。有时直觉为灵感的产生提供感性基础,使人在冥思苦想后思路豁然开朗;有时灵感又具直觉思维的特性,使人一下就抓住问题的要害。尽管目前人们对灵感和直觉产生的机理和机制还没有认识清楚,但它们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作为创新的思维方式,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人们对灵感和直觉现象研究的逐步深入,对灵感和直觉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利用灵感和直觉的能力会进一步加强,灵感和直觉在创新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也简称联想,是人们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由一事物的表象、语词、动作或特征联想到其他事物的表象、语词、动作或特征的思维活动。通俗地讲,联想一般是由于某人或者某事而引起的其他思考,人们常说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等就是联想思维的体现。

联想能够克服两个事物及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把它们联系起来。联想的生理机制是神经元模型之间的暂时联系。人对事物的理解、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都存在联想的过程。客观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过渡的,因而反映事物的概念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过渡的。联想这种思维方法能够开阔人们的思路,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线索,并从中作出创新。联想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在形态、性质或经验方面与它相类似的另一事物,就是相似联想。例如,由秋天想到收获,由劳动模范想到战斗英雄。一般的比喻都是借助相似联想,如将青少年比做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以苍松翠柏形容坚强的意志。

●对比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在特征、性质或经验等方面与它相反的另一种事物,就是对比联想,也被称为相反联想。这种联想活动,可以由事物的外部特征所引起,也可以由事物的内部特征所引起。例如,日本日立公司由顾客中盲目消费现象和一些公司竭泽而渔的一槌子买卖的做法,联想到消费者教育,“指导人们妥善地使用电气化产品”,帮助消费者设计生活,结果赢得了更大的信赖和支持。

●接近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与它相接近的另一种事物,是接近联想。一般来讲,在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在时间上也是接近的。所以在接近联想中,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常常同时发生作用。例如,美国奥尔康公司由玩具娃娃想到玩玩具娃娃的小孩有姓名和出生地,于是给玩具娃娃也附上出生证、姓名,还盖上“接生人员”的印章,给玩具娃娃注入了人情,从而增强了产品的生命力。

5.综合思维和分解思维

●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又叫整合思维,类似于收敛思维,但它并不是将各种想法收敛于一点,而是把不同的事物和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思考和加工取舍。

当人们把各个分散的部分组合成整体来认识时,各部分的特点在组合过程中或相互抵消,或相互中和,或相互补充,或相互重叠。这样就会使一些特点消失,一些特点更鲜明,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同时,由于人们此时是从整体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视角和感觉都会有所不同。因此,综合思维常常令人有新的发现、新的思想、新的感受。如果把整合思维用在认识和实践中,它常常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分解思维

分解思维和整合思维正好相反,它是指将一个整体分开,使人们对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有更深、更细的认识。分解思维把整体分解成各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来认识和思考,就使复杂的问题变成了一个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使宏观的问题变成一组组微观的问题。这样,人们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就更容易分析和操作,并促使人们产生一些新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有利于新思想、新办法、新方式的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