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读 好 书

 昵称1362580 2010-12-11

读书,读

     作者:石铭        2010-11-27      发表:博客中国


读书,读好书

读书是现代人必为之事。关于读书的好处,前人已经说了很多。其中,不乏十分精辟的话语。若要使用一个概括性语句,我觉得,可以把读书定义为人格的再造,只有读书,才能充分完善人的人格,才能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但是,现实中,书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人即使从识字之日起天天读,大概也不能读到现有书籍的万分之一。因此,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读书要读好书。

什么书才算是好书,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不可能有一个所有人共同认可的标准。因为人的知识层次不同、兴趣偏好也不相同,对书的选择自然也千差万别。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在书海中畅游的方式,借助于大量的阅览去发现好书。但是,这样做不仅会耗费人很多的时间精力,甚至可能被误导。因为,读书只有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若大量的时间用在浏览上,就会挤占人用做思考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少了,人就会渐渐失去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能力,也就难以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好书。因此,在选择书籍上,必须要寻找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我觉得,在这方面,有这样两个标准可以参照:一个是时代标准,另一个是专家选择标准。

所谓时代标准,是要看不同时代的各种社会因素对书籍创作、出版的影响。一般说来,人只有在心性自由、鲜有功利思想、“为学问而学问”的情况下,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从而也对社会环境提出了要求。只有社会多元、思想开放、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对书,公众的价值取向固然不可忽视,但主要还是要看专家的意见。因为在读书上,公众往往是随大流、盲从、寻求时尚和不求甚解的。而且其中相当多的人对同类书籍也缺乏了解,无判别能力。而专家不仅要对书进行分析研究,还可以比较同类书籍的优劣。

在中国图书中,按照上面的标准,我觉得,先秦诸子的作品都是好书。因为,先秦时期是我国迄今为止思想文化上最为开放的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成就至今无人可及。当然,任何时代都会有鱼龙混杂的情况,先秦时期肯定也会有滥竽充数之作。但是,先秦迄今两千多年中,对书籍已经过多次筛选淘汰。能够流传至今的作品,自然为书中精品。秦以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专制保守的倾向,在中国社会中,也再没有出现过可以和先秦诸子比肩的人物,从而也就不会有可以成为思想经典的作品。

秦以后的思想专制也并不代表文化上的全面禁锢。秦以后的大部分时期,中国在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还是有相当大的创作自由。在这些领域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作品,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以及汉代的歌赋表记、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明清小说等文体中的精品。此外,秦以后的思想专制也并不是没有松动的时候,像魏晋时期、盛唐时期、民国时期就都属于思想控制比较松的时期。在这些时期,虽然人们的思想还不能达到先秦诸子的高度,但仍有许多值得一读好作品。

中国现代,是重视物质享受轻视精神价值的时代,是利益多元的时代,也是思想专制空前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一方面,人们思想浅薄浮躁、急功近利、人格扭曲;另一方面,社会又使用高压手段压制自由的思想和言论。这时,虽然书籍很多,却多为粗制滥造、哗众取宠之作。作者创作也多和名利有关,很少是为了学问。这时,即使有潜心书斋、专心著述之人,其作品也很难通过审查、印制成书。因此,在当代人撰写的书籍中,好书不多。对个别受到众人追捧的图书,即便能够风靡一时,而一旦时过境迁,就必然被弃置冷落。对这类书籍,从关注公众话题的角度,亦可简单浏览,却绝对无须认真去读。对某些跨越时代的著名人物,如老舍、巴金、沈从文等,值得读的也仅是其民国时期的作品,其后来的作品较之从前均有失水准,不读也罢。另外,一个人毕其一生精力能够在学术上有一点点建树,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将这点建树写成书,字数也不会很多。像先秦诸子的著作,最多的也不超过十万字,而现代人动辄就著作等身。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断定其书中水分太多。对这类书籍,我们还是不读为妙。

对国外的图书,因为各国的情况复杂,很难一一考察作者的时代背景,因此我们应多借助专家推荐的方式选择好书。专家每个年代都有,经过各个时代的专家层层挑选保留下来的书,肯定是好书。另外,在自由民主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撰写的书籍,也多为具有一定可读性的好书。更为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大批可以代表整个人类思想文化成就的作品。这些作品也被人们称之为名著。这些名著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去读的好书。

读书,最好要读原著。在当今出版的书籍中,有很多是专门对各类名著进行解文、释义和评说的作品。我觉得对这类作品最好不要去读。因为真正一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不会做这种事的,而且这些人的注评也未必高明。其实,人的思想与文字之间总是有距离的。要准确把握一个人的思想,除了要读懂字面意思之外,还要结合上下文去分析,有时甚至还要了解其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文风、用词习惯、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对于某些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由于历史文献缺乏或后人演绎成份过多等原因,对其有些文字不可能有一个公认的解释。读这类书籍,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解,不要轻信他人。对古文和外文,最好也读原著。读译著,一定要读专家的权威译本,而且还要对其翻译的准确程度保留一点疑问,切不要被人误导。

若将书籍简单地分为坏书和好书,那么坏书就如诱导你进入囚室的门,它将限制你的思想、奴役你的精神、消磨你生命中的美好时光;而好书恰似一扇扇通向外面的窗,通过它,我们可以领略和发现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因此,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只读好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