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走出非洲》插曲

 九之六 2010-12-11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   

    一天,我打开电子邮箱,收到好朋友发来的一封信,“知道你很喜欢音乐,今特地送你一首歌,望笑纳。”我一听,的确是一首好听的歌曲,后来才知道,这是曾经获得1986年奥斯卡7项大奖的最佳影片《走出非洲》的主题曲。听了一阵儿之后,渐渐地生出似曾相识之感。于是,我翻腾cd盒,找到一张,打开一听,果然不错,就是它—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

    我把自己的发现告诉那位朋友,还专门复制了这首曲子,发给她。为此,她表示十分感谢。她还告诉我,如有兴趣,可以看看《走出非洲》那部片子,并强调,那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片子。这么一来,确是激起了我的好奇:是什么样的影片,能够配得上如此美妙的音乐?莫扎特的音乐怎么会 “登上”非洲大陆?配乐者从莫扎特那里发现了什么?抱着这种疑问,我终于“看”了那部影片,并仔细品味了其中的音乐。

    毋庸质疑,《走出非洲》不愧是奥斯卡影片,与美妙的音乐相配,的确是珠联璧合。20世纪初的非洲大陆,带着处女地式的自然之美,生命之歌吹拂大地,这与莫扎特音乐的古典之美十分契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广袤的非洲景象,扣动我们耳膜的是音乐上帝莫扎特的乐曲,流淌在我们的心田里的是讴歌生命的永恒之河。在这部影片里,我再一次领略到莫扎特音乐的自然价值。

    我猜想,影片的配乐者怎么会想起选用莫扎特的音乐素材来“为我所用”?诚然,我没有机会与之当面讨教。据我看来,他一定是看中了莫扎特音乐中的永恒闪光的东西。莫扎特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崇尚阳光,他把这些几乎全都倾注到了自己的音乐中,以至于人们一提到莫扎特,认为他从来就没有烦恼和愁苦。如果说,他的音乐中偶尔流露出一些伤感的情绪,那也是暂时的一片浮云,迟早会被清风吹散的。这就是为什么莫扎特逝世200多年后,他的音乐还能被人们衷爱,被人们常常记起、常常演奏的原因。想必这就是莫扎特音乐的时空价值吧?

    现在,该是我们仔细听听这首曲子的时候了。先说旋律,这可是音乐的第一要素,也被称为音乐的灵魂。旋律之于莫扎特,在古典音乐作曲家中当然是首屈一指的。几乎所有的听众一提到“莫扎特”,就是俩字:好听。这首乐曲尤其如此,其旋律优美动人,具有一种莫扎特式的典雅高贵的品质。再说节奏,这是音乐的第二要素,又被称为音乐的生命。这首乐曲节奏舒缓流畅,深情温暖,似乎可以感受到大地的律动、万物的呼唤和泥土的芳香。当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走出非洲》影片中的画面,耳边响起经过配乐者移植并再创作的莫扎特的音乐,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丹尼斯驾着一架小型飞机把凯伦带上蓝天,俯瞰他们热爱的这块神奇富饶的大地,看着各种飞禽走兽自由自在地奔驰,优美的主题音乐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凯伦心中澎湃的激情,那种感觉真是美不胜收。可以说,这是每一个正在享受生活、感受生命的人都应该倾听的不朽乐章。我管它叫做莫扎特音乐的人文价值。

    说到这儿,有人会说,原来古典音乐还可以这样欣赏,它不象以前想象的那么难于接近嘛!是的,不过我还要补充一句,它也不象以前想象的离我们那么遥远。其实,古典音乐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我们,滋养着我们,只不过我们没有“用心”、没有“发觉”它罢了。

    最后,请您欣赏这首曲子

              http://v.blog.sohu.com/u/vw/29735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