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人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2-13

 

  

 

 同人者,伙伴也,和同也。乾为天在上,离为火在下,天上火下,火在天下。其为同人,乃人们围火而坐,同心、同德、同明、同丽之意;但要想真正和同于人,问题还是很多的。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能求大同,存小异;要允许别人、别族、别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若限于门户之见,宗派之见,血缘关系,教派中心的话,则就会有憾惜。

卦中六爻,详细描述了“同人”的宗旨。初九爻在门,就与人和同,心无系咎,坦荡而处,故无遗憾。六二爻则是陷于宗门之见,故有遗憾;但关键在于打破宗门之见,要扩大心胸,放开眼界,方能无憾。九三爻就是大家统一思想,打破门户之见后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次征伐战争其目的也就是要和同于人,战争只是手段,和同于人才是目的。故九四爻的“弗攻克”,即是见好就收,不要猛追穷寇,点到为止;以德服人才是高明的办法。而被征讨的戎族,先哭后笑,充分点明了本卦和同于人的宗旨。九五爻所描述的不是攻战后的胜利,而是反过来描写了戎人的哭泣。上九爻同人于郊,则表明了周文王愿意和边远鄙邦、野蛮之人同祭天地,饮血盟誓的宽大胸怀,破除了宗门之见。这一思想贯穿下来,才有了周朝安宁天下的历史。

 

【辞】同人,于野1;亨,利涉2大川,君子贞。

【译文】和同于人,在宽阔的郊外原野,是通达的。很利于大家一起涉水渡河,越过大山、深谷,很利于君子的贞问。

【说明】本卦是天下有火,意即人们围火而坐,大家团结齐心之意。俗语“伙伴”,即是围火而相伴,引申为朋友团结之意。此借“野”名,喻其广远、宽阔;言和同于人必须心胸亦象原野一样宽阔,象地宇一样广大,用心无私,方为亨通。独木不成林,一个人是办不成事的,想要渡过大江大河,必须众人齐心协力。因此,在与人的和同中,必须要象君子一样,有文化道德修养,不要象小人那样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只有和同于人,大家团结,方为亨通,方有利于有所行动,方有利于贞问。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译文】刚在门口,就和同于人,不会有什么过失。

【说明】同人之始,就在自家大门之处,碰到了志同道和的朋友,偶然而遇,心无挂碍,无私无虑。此时尚无分别之心,亦无辨类之意,正是一种“坦荡荡”的胸怀,所以就不会有什么过错。本爻所强调的在“门”,是谓不在屋内,亦不在屋之外;在屋内则是早有安排计划,在屋外之后,则会有分别之心。此就取其偶然之遇,无思无虑,故可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3,吝。

【译文】与人们集聚在宗庙里,就会限于宗门之见,就会有遗憾。

【说明】自初九同人于门后,大家便一起来到宗庙里,准备祭祀在宗庙。大家志同道和,很是高兴,但谈来谈去,都是一家人,一个族的人,未免就会有陷于宗门之见的遗憾。故卦辞提出的“于野”,实是要扩大人们的眼界;若是“于宗”,则是眼界窄小,心胸不开,有志而无胆识,而终难成就大事。故本爻言“吝”,是就卦象一端抒旨。初九爻之“于门”,六二爻之“于宗”,九三爻之“升其高陵”,九四爻“乘墉”,到上九爻“于郊”,其每爻的地理位置都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和同于人,其意义自然也就不同了。因此,就本爻而言,则有阿党之戒。自汉、唐、宋以至清朝,统治者独尊“儒”术,排斥工巧之艺,蔑贱经商通货之利,闭关自守,夜郎自大,方导致了我们今天的落后。这其实都是“同人于宗”的弊端,从而使今天的我们不能不扼腕而惜了。

 

【九三】伏45于莽6,升7其高陵8,三岁9.不兴10

【译文】降伏、治伏戎族于莽莽大草原上,登上其聚居地的高高的山陵,让其(戎族)用三年的时间都兴盛不起。

【说明】本爻紧接六二,既然有了“同人于宗”,有了宗门之见,两个宗门之间的见解就必然会有不同。有了不同的见解,就会有纠纷;纠纷以后,便是干戈相向了。本爻所记述的是周文王时的一次战事,这次战争便是宗门之见的后果。随着地域的扩大,周文王的“同人于宗”也扩大了。然而,这种靠武力的征伐还是令人遗憾的,它终比不过让其他诸侯国纷纷归于属下的“文治、德服”之法。

 

【九四】乘11其墉12,弗13攻克,吉。

【译文】攀登上敌人的城墙,不攻而克了,是吉祥的。

【说明】本爻紧接九三爻,降伏戎族于莽莽大草原上,后又占领了他们的城墙。这些都是宗门所见不同而引起的战争。以六二爻之“吝”,本爻便采取了不攻而克的做法,即还复以“德”治人;攻伐仅是手段,感化而笼络收服人心才是主要目的。

 

【九五】同人,先号1415,而后笑;大师1617相遇。

【译文】我欲和同于戎族,但戎族之人先是大声哭喊,而一旦知悉我们的目的,尔后他们便笑了。双方的大队伍终于完成了相见合并的任务。

【说明】攻战、征伐是“同人”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说战争是取得和平的手段。戎族地处偏远,相比于周国来说,是很落后的。他们不事农耕,为求食物及各种日用品便不断侵犯周国,掠夺人与物。周文王不得以,便出兵攻战戎族,以战争为手段,和同于戎族,以绝后患。经过“升其高陵”“乘其墉”,周文王占领了戎族的大部分土地。但周文王深知,光是靠武力战胜是不行的,必须要用“和同于人”的政策、方法,才能达到“同人”的目的。而“同人”的方法便是将周国先进的东西传教给戎族,使戎族人民也能安居乐业。这样,周国便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可将主要精力用在对付商纣王了。

 

【上九】同人于郊18,无悔。

【译文】大家一起举行郊祭,双方都不会悔恨。

【说明】周文王的“和同于人”,到此“郊祭”,祀天地,滴血盟誓而不悔,就算完成了。全卦贯通的宗旨就是要“和同于人”,要打破宗门之见、派别之见。“同人”是目的,而本卦所述的战争只是手段,是“弗攻克”的战争,其求同存异是周文王的施政大纲。地球上民族很多,各民族、各诸侯、各部落、各地方、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应求大同亦存小异,方能使天下人都“安居”而“乐业”;都拥有幸福而安定的生活环境。

 

【象】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译文】天下有火,人们围火而坐,和同于人。君子应在此时分别人类不同的群体,辨别清楚各种事物,以达到审异求同之目的。

【说明】在夏、商、周朝代中,私有制己经确立,“率天之滨,莫非王土”。自夏启之王天下,成为最大的奴隶主,整个天下为其私有。当然,邑与邑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邦与邦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生活习俗、语言文字,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人们要善于分辨不同的人、不同的部落、以及不同的器物和不同的用法。其上下、亲疏、善恶、强弱要分别清楚。物之贵贱、粗精、大小之别,都应分类而别之,使各得其分,以达“类族辨物”,方能达到真正的和同。

 

【彖】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译文】和同于人,譬如柔弱者处得正位,守持中道又能上应于天,所以能够和同于人。因此,同人的宗旨是,在宽阔的原野与人和同,表示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一切人;只要大家能团结同心,就可获亨通,并可克服一切险难,渡越大江河流;就象是天行健的意思。我们以天的行为模式来规范我们的言行,以达天人感应,行为中正而又相互应合,这便是君子和同于人的纯正美德。因此,只有懂得这些道理的君子,才能会通统一天下民众的意志。

【说明】和同于人,就是搞好人际关系,就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的群体意识。可是这种群体意识在现代已经被破坏了,我们中国人在近现代盲目追随西方,从科技到文化无一领域不被侵略。如果我们是戎人,被周文王“和同于人”,接受先进的科技和文化,那还情有可原,可是西方人鼓吹的“自我意识”,却是违背人类的文明发展的。人是社会之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是离不开社会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有“群体意识”,才能有“自我意识”。抛弃“群体意识”而大谈“自我意识”,无疑就是自绝于社会。现代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就在于此!

 

【全卦总要】

本卦亦是紧接否卦,在阐述了天地的“有命”后,周文王首先考虑的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天上的星宿这么多,有谁看见它们整天争权夺利?争战不休?所以,同人,所揭示的是一种要团结、要和平的精神,要和同于人的思想。其实这也是后来孔子所提倡的“仁”的思想。本卦六爻所描写的“同”与“争”,是很尖锐的矛盾。通过六个爻的描写,揭示出“同人”艰难的本质规律,即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友好的关系。其所追求的广泛“和同于人”的理想,在私有制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的时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周朝在建立前和建立初期,就是以这种“和同于人”的思想进行统治的,然而其子孙却违背了周文王“和同于人”“公天下”思想,采取了分封建立诸侯邦国的政策。而这个分封建立诸侯邦国的政策,却刺激了各个被分封建立诸侯邦国国君的私有观念,均视自己的诸侯小邦国为私有,以自己为中心,从而导致了私有制的畸形发展,使周朝在五百年后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混乱。

本卦所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们终于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生活;不但抗击天有不测风云的自然灾害,抗击其它生物的侵害需要依靠群体,而且种植和创造生活资料也必须要依靠群体。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而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然而群体意识的产生,却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氏族部落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语言表达的不同,而形成思维方式的不同。既然思维方式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宗门、宗派、宗教的不同。这些不同也就导致了人类之间冲突的产生,因为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意识,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掌握有一定武装力量的人们就想要去压制别人,甚至于是压迫和消灭不同思想的人。

因为,人人都想富裕,富裕以后就想强盛,强盛以后就想压倒别人而取胜,取胜以后就想控制一切,垄断一切。现代资本主义就是这样的本质。

然而周文王却提出的是广泛和同于人,“同人于宗,吝”。意即要人们打破宗门之见,要允许有各种不同思想的存在,首先要有宽广的胸怀,能求大同,存小异;要允许别人、别族、别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若限于门户之见,宗派之见,血缘关系,教派中心的话,则就会有憾惜。后来的孔子总结得很好,即“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接继已经断绝了的世族,推荐选拔被遗落了的人才,是自尧以来的统治者所采取的为政措施之一,意思是要各种人种、各种民族都能够在这个世界里和平共处,即使是被消灭了,也要找到他们的旁支后代继续繁衍。这其实也就是最早的人权思想,人人都有权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这样天下的老百姓才会诚心归服。因为,若是只有自己的氏族、民族团结,那也只能是一个小国家而已,世界上小国家越多,越容易导致冲突的发生,人类之间的冲突、战争越多,人类自己也就会越容易衰败。

个人之间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思想意识观念,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思维方式,如果因为一点意见不同,就打击、压制别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样,就必然使自己很快走向衰亡。所以,深刻理解本卦,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好处。

————————————————————

【注释】1.野:周代王畿内的特定地区。周制,王城外百里曰“郊”,郊外至五百里疆又分“甸、稍、县、都”,各百里。野指“郊”之外。《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这里用指为郊外很远的地方,也就是荒野,旷野之意。

2.涉:《诗·卫风·氓》:“送子涉淇。”《尔雅》:“冯河,徒涉也。”《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说文·沝部》:“涉,徒行厉水也。”《方言七》:“过度谓之涉济。”《释水》:“繇膝以上为涉。”古人陆行曰跋,水行曰涉。这里用为渡过河流、水滨之意。

3.宗:《书·舜典》:“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诗·小雅·湛露》:“厌厌夜饮,在宗载考。”《诗·大雅·思齐》:“惠于宗公,神罔时怨。”《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仪礼·士昏礼》:“承我宗事。”《周礼·肆师》:“凡师甸用牲于社宗。”《虞书》:“汝作秩宗。”《说文·宀部》:“宗,尊祖庙也。”段玉裁注:“当云:尊也,祖庙也。”这里用指为“宗庙、宗族”之意。

4.伏:《书·汤诰》:“罪人黜伏。”蔡沈集传:“故夏桀窜亡而屈服。”《书·盘庚上》:“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诗·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淮南子·原道》:“海外宾服。”这里用为屈服、降伏、治伏之意。

5.戎:(rong荣)《诗·大雅·烝民》:“缵戎祖考,王躬是保。”《诗·大雅·韩奕》:“王亲命之,缵戎祖考。”《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这里实指为西北的戎族。

6.莽:《楚辞·九辩》:“莽洋洋而无极兮,忽翱翔之焉薄。”王逸注:“周行旷野,将何之也。”《小尔雅·广诂》:“莽,大也。”这里特指莽莽大草原之意。

7.升:《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书·毕命》:“道存升降。”《诗·小雅·无羊》:“麾之以肱,毕来既升。”《广雅》:“陞,上也。”这里用为登、上之意。

8.陵:《易·震·六二》:“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书·尧典》:“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管子·侈靡》:“陵谿立鬼神而谨祭。”《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尔雅·释地》:“大阜曰陵。”《国语·齐语》:“陵阜陆墐。”《说文》:“陵,大阜也。”这里用指为“高处、山头”之意。

9.岁:《易·坎·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易·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诗·商颂·殷武》:“岁是来辟,勿予祸适。”《管子·侈靡》:“满虚亡时,其散合可以视岁。”《论语·子罕》:“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尔雅·释天》:“岁,年之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里用指为古人较通用的纪年单位。

10.兴:《书·太甲下》:“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郑玄笺:“兴,盛也。”《管子·侈靡》:“事末作而民兴之,是以下名而上实也。”《玉篇·舁部》:“兴,盛也。”这里用为“昌盛”之意。

11.乘:《释名·释姿容》:“乘,升也,登亦如之也。”这里用指为攀登之意。

12.墉:(yong拥)《易·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书·梓材》:“既勤垣墉。”《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诗·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毛传:“墉,城也。”《诗·大雅·韩奕》:“实墉实壑,实亩实籍。”《诗·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栉。”《左传·昭公十八年》:“祈于四墉。”《说文·土部》:“墉,城垣也。”这里用指为城墙之意。

13.弗:《易·损·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书·尧典》:“九载绩用弗成。”孔传:“功用不成。”《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诗·唐风·山有枢》:“子有衣裳,弗曳弗娄。”《诗·大雅·緜》:“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老子·二章》:“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论语·八佾》:“女弗能救与?”《广雅·释诂四》:“弗,不也。”这里作副词解,表示否定,作“不”之意。

14.号:《易·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诗·魏风·硕鼠》:“谁之永号?”《尔雅》:“号,呼也。”《国语·晋语》:“公号庆郑。”《说文》:“号,呼也。”这里用为“哭喊”之意。

15.咷:(tao桃)《说文·口部》:“咷,楚谓儿泣不止曰嗷咷。”《广雅·释诂二》:“号,鸣也。”王念孙疏证:嗷与号亦同义。”这里用为大声哭喊之意。

16.师:《书·益稷》:“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郑玄笺:“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诗·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说文·币部》:“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这里用指为较大的部队之意。

17.克:《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诗·小雅·小宛》:“饮酒温克。”《左传·宣公八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杜预注:“克,成也。”《老子·五十九章》:“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这里用为完成之意。

18.郊:祭祀名。《易·需·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诗·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郊矣。”《礼记·中庸》:“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荀子·礼论》:“郊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史记·文帝本纪》:“朕亲郊祀上帝诸神。”《六书故·土事二》:“郊,祀天于郊,故亦谓之郊。”《字汇·邑部》:“郊,祭名。冬至祀天南郊,夏至祀地北郊,故谓祀天地为郊。”这里用为在郊外举行“郊祭”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