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案导学”与思想品德课的融合

 梅峰1 2010-12-13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 基本技能和方法”。然而,因受传统升学教育的束缚,还存在着强调灌输、讲演、记忆、反复练习的教学方式,重“教法”不重“学法”,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灌输”不重 “兴趣”,重“尖子”不重“全体”等不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鉴于此,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帮助他们学习的工具和学习材料,以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案导学”教学法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则能实现这一目标。

一、        学案导学的含义

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文字材料的学习方案。学案不同于教案。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后者强调“拿来”;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追求的目标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者虽密切相连,最终目标一致,但在课堂角色、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的教学活动。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

二、        学案的设计原则

学案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案的设计要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案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2、启发性原则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无论是活动环节的设计,还是导学问题的设计,都要能充分启发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3、创新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敢求知,求新求异。通过学案的引导,让学生拥有一个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在探索的长河中,劈波斩浪,克服难关,奋勇向前,不断创新。

4、梯度性原则

分层教学强烈呼吁,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十七大报告又将教育公平提上日程。学案的设计既不能高不可攀,成为“吃不到的葡萄”,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又不能太过肤浅,“味同嚼蜡”,毫无成功后的顿悟喜悦。既要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优生在疑难问题的启发下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探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

三、        学案导学的设计与实施

鉴于学案教学的独特优势与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我们教研组将“学案导学”教学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学案包括三条线: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其中知识线是明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是暗线,在学案的设计中应以知识为主线,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有机结合。结合这三条线,我们将思想品德学科学案的内容设成:教材与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策略、推荐作业、课后记等部分。设计学案的着力点放在思路引导上,具体落实在学习活动及学习目标的问题设计上, 使学习内容提纲化、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学案导学”策略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能力培养是主攻方向。下面以《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为例,来说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设置的环节:

1. 教师示案导学,学生依案明标

在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发学案后,教师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此课,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让学生利用回家的机会,发现公交车上的故事,尤其是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品表演,以此导趣,提出疑问:“我们该怎样认识一个人?”。让学生从公交故事中发现问题、体验问题。通过此活动指导学生在学习学案上明确自读的知识目标。

2. 学生据案自学,教师巡视学况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自学,尝试解疑”,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学案设计的问题导学, 进行自读。自读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依据学案,读书思考,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加工, 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教师巡视学况,了解自学情况,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本课给学生设计的自学问题有:(1)判断一个人“美”的标准是什么?(2)怎样正确认识自己?(3)我们认识自己的途径有哪些?

3. 学生自研互研,教师采撷问题

学生对自读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 进行重点自解和讨论互研。要求是: 有疑必质, 自研互研, 寻求解答。在质疑解疑中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在讨论中, 教师巡查发现并筛选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本课中,设计的活动丰富多彩。比如,学生可以针对判断“美”的标准的问题,结合学生发现的故事与表演的小品,发现生活中的社会道德现象,从而意识到,要正确认识自己,就要既看到外在形象,又看到内在素质。进而组织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在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同时,掌握了认识自己的另一个重要注意点——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在认识自我的途径一部分,全班还针对但丁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展开辩论,气氛活跃,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与逻辑思辩能力。一系列活动的设计与进行,既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又帮助学生主动地发现自己的疑难,为下一步突破重点、难点、疑点打下基础。

4. 教师串讲点拨,学生释疑解惑

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点拨或精讲。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可让已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讲评, 教师点拨补充, 也可师生讨论。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难以理解。此时,有位学生站起来主动组织大家总结自己过来一段时间在习惯、学识、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共同感受发展的意味。教师点拨: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是不同的,此刻的我与下一刻的我又是不同的,使大家在意识上形成对发展的理解。

5. 学生据标整合,教师评价指导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这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整合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本节课,最大的知识网络就在于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在自学互研的基础上,学生对问题的把握比较到位,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形成知识框架,并用多种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部分同学忽略了总说的开头——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教师据此进行及时点拨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的思维技巧与解题思路——总分总式。

6. 教师拓展延伸,学生灵活运用

思品课是实践性、时代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为了开阔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把新知识纳入到整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在课堂结尾又开展了“你眼中的我”活动,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提高。

7. 学生达标练习,教师获取反馈

利用学案提供的定向达标题,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达标练习, 教师收集学生的答题信息,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练习结束后, 学生可讨论互对答案,也可教师出示答案, 但讲评一定要有针对性, 展示解题思维过程。

8. 推荐作业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要求,在学案最后,设置一部分有一定梯度、灵活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推荐作业立足于素质教育, 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学习潜能,既保证了学案导学的完整性,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既面向全体,又分层教学,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尖端人才。本课作业设计为两种:一是,从练习册里挑出适合的练习,部分同学作新题,部分同学对课堂上的练习题进行总结。二是,针对调查结果,评价自我,形成文字,内容多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然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以上实施过程的环节并不一定在每节课都机械照搬,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 就领会了; 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学案导学教学法就做到了: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践运用,把教学从千篇一律的程式中解放出来,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放得开,获得很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2] 贾如鹏、傅海伦 .“学案”教学模式探讨J.

教育科学研究.20047

[3] 李克东编著 .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

[4] 刘振山.教研手册

[5]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读与写杂志.20071. 王生明、孔庆勇

[6] “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李文利

[7] 学案教学中实施导学的实践

——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为例

太仓实验高级中学 成继龙 张俐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