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2-14

11、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原文】端12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3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惕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

【译文】正直朴实顺从孝悌,就可以称为好青年;再加上好学谦逊机敏,则只有与他相等的人没有能超过他的人;就可以成为君子了。偷懒懦弱怕事,没有廉耻而且贪吃喝,就可以称为恶少;再加上放荡凶顽而不顺情理,阴险害人而不尊敬兄长,就可以称为不吉祥的青年了,虽然陷进监狱遭受刑罚也是应该的。

【说明】本节亦是紧接上节,亦是围绕着修身而言的。这一节里,荀子把青少年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好学正直朴实孝悌的人,这类人其实也就是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另一类则是偷懒懦弱怕事,没有廉耻而且贪吃喝,放荡凶顽而不顺情理,阴险害人而不尊敬兄长的人,这类人其实就是不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因此可以说,荀子是把遵不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遵守的就是好青年,不遵守的就是坏青年。所以,我们的行为方式问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注释】1.端:《书·康王之诰》:“用端命于上帝。”《礼记·王藻》:“端行颐霤如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荀子·成相》:“水至平,端不倾。”《说文》:“端,直也。”《广雅·释诂一》:“端,正也。”这里用为正直、正派之意。

2.悫:(que却)《荀子·哀公》:“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悫。”《说文》:“悫,谨也。”这里用为恭谨、厚道、朴实之意。

3.儒:通“懦”。《荀子·非十二子》:“偷儒而罔,无廉耻而忍謑訽:是学者之嵬也。”这里用为懦弱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