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地实施农村“小”散聚,“大”集聚的安居模式,推进农村宅基地整体规划,是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的有效途径。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者进城务工,许多农村劳动力,在务工城市租、购房安居,在小城镇购房定居,户籍也随之迁移,致使在农村居住、定居并从业的人口日趋减少。同时,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九十年代初期,较大规模地农村宅基地规划建设,许多原村庄居民,纷纷沿路、沿线、趋镇(小城镇)、近郊(城市郊区)建房安居,致使原来的老房屋废弃,宅基地荒芜,闲置大量的肥沃土地。据不完全统计,按华北,平原地带的自然村落为例,原本两三个或者三四个自然村,依据现在的户籍实有状况,完全可以整合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新村庄。这样的一个整合,可有效节约肥沃土地千亩以上,甚至更多;“大”集聚是依托沿路、沿线、趋镇(小城镇)、近郊(城市郊区)的地理区域优势,进行集约化生产、加工或者商业活动,这些地区居民相对稳定,应以多层或小高层商务楼、住宅楼为主体模式,对原有村庄居民实施拆迁安置,同时也能满足沿路、沿线、趋镇(小城镇)、近郊(城市郊区)生产者、加工业者或者个体商户对房屋居住的需求。所以,因地制宜地实施农村“小”散聚,“大”集聚的安居模式,推进农村宅基地整体规划,是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农村实施 “小”散聚,“大”集聚的安居模式,也是有效节约资源的一种渠道,比如“村村通工程”,将节约大量资源,也有利于新农村文化诸方面的建设、管理和服务。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村居民安居房建设,是减轻农民或农业从业人员负担,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措施。 “勤劳”和“节俭”是当代农民的主流意识特征,也是美德的传承。但绝大多数,农民或农业从业人员,都把一生的精力集中在自家房屋的翻新上,无形中走进“盖房---拆房---再新盖房”之中,很多农民或农业从业人员一生中至少进行这么一个“循环”甚至更多。这是造成农民或农业从业人员负担,城乡差距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采取措施,在农村探索出一种在宅基地整体规划前提条件下,以“小”散聚,“大”集聚的安居模式,开发建设低价位、适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商品房-------农村居民安居工程,让本村村民买得起,住得起,很实用的商品房,这样一性投资,终生享用,甚至几代人受用。真正让农民从“盖房---拆房---再新盖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因此,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村居民安居房建设,是减轻农民或农业从业人员负担,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