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天不如——徽州“三雕”调查

 中庸牧羊人 2010-12-15
来自: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新安江畔,青砖白墙,提及徽州,一幅水墨秀色,万千绿影山水,饱含着徽文化底蕴的图景便于脑海中勾勒出来,极近忽远,若然千载。自秦置郡县以来,两千多年的徽州历史,在不断的传承与变革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独立地方学——徽学。而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以及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列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显学,以其显著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秀中华,流长源远。

 

自1997年休宁县黄村徽州古民居——荫馀堂整体搬迁至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塞勒姆市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引起巨大反响,徽派建筑便备受世界瞩目。2010年,代表徽州建筑文化的“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此,本刊记者深入徽州黄山、歙县、休宁、绩溪等县市,走访相关学者、官员、民间工匠,体验徽州古建筑队现场营造修复工程,实地调查了徽州古建筑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徽州三雕”,以期从这一角度向读者展现典雅于外,文化于内的徽州建筑特色。

 

徽州建筑,不管是庙堂宗祠,还是乡间村落,点滴之间,都蕴藏着典型而深刻的徽文化精髓。建筑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到高墙院落,小至门楼雕刻,你都能从中发现一种“思路”,一种“表达”。《发现徽州建筑》一书作者,现任安徽商报副总编辑的赵焰,对徽文化情有独钟,在向记者谈及其写作思路时,他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所以,探寻徽派建筑,不仅是对其精湛技艺的考察,更是“对徽州建筑所寄托的地理、历史、文化等进行解读,突出人文色彩和建筑的精神气韵”。

 

——这种“人文色彩”和“精神气韵”,最为突出的表现,或许就在于徽州建筑营造技艺里的精髓——“徽州三雕”了。

 

木雕:徽木致雅

 

记者走进“隐于市”的蒯正华木雕工作室时,发鬓斑白却精神矍铄的他正在紧张地修复一根从上海运来的徽派建筑屋梁。“现在需要修复的古建筑木雕太多了,整天都忙不过来”,蒯正华在详细介绍他的“修复工程”后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他的工作室。这位其木雕作品《加官进爵 和美家园》刚荣获“2010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的“中国工艺美术师”,在记者眼中,丝毫没有“大师”的“范儿”,工具携身,木屑满衣,俨然一个忙于工作、略显害羞的“工匠”。

 

蒯正华的工作室简单紧凑,周围堆满了他收来待修复的古建筑木雕,二楼工具的敲打、推磨声不断,几个徒弟头也不抬的雕刻着手里的木雕作品,桌上摆着各种诸如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工具。他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展示他从民间收购来的木雕门窗,虽有的破损严重,但如今却是难得一见的“珍宝”,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这些木雕作品原先的结构和内容,加以修复,使其完整如初。

 

蒯正华介绍,徽州木雕长于精工,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与之整体相配。徽州木雕内容丰富,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世俗传说、社会生活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他向记者强调,从事木雕雕刻和修复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学识,比如面对一个破损的木雕作品,你不能根据其残存的部分而推知出作品原本所雕刻的内容,就无法从事这项工作。看蒯正华修复的木雕作品,如三国故事、八宝博古等,不露痕迹,与原古雕刻融为一体,栩栩如生,不得不让人惊叹。

 

“如今徽州建筑需要的木雕创作也很多,我一心一意地从事雕刻,也致力于将徽州木雕传承技艺下去”。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徽派建筑,木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门窗到房梁,木雕无所不在,如今蒯正华一面修复古建筑木雕,一面创作新的木雕作品,还受聘于当地大学向学生传授木雕技艺,虽苦累不绝,却乐在其中。在其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蒯正华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加官进爵 和美家园》,偌大一副木雕作品,细致入微、人景相融;跃然于木,点滴到位,实为难得精美的艺术佳作。

 

在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相关专家推荐下,此次采访行程,记者在黄山文化新闻出版局非遗科科长汪翔,以及歙县文广局相关官员的介绍陪同中,参观了歙县陶行知纪念馆,高耸典雅的徽派建筑主体正面上,从上而下密布铺落的木雕门窗,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正如一位作者在感受过徽州木雕艺术后发出的感叹:若能身临其境,你会感到这是闯进艺术之宫,俯仰四顾,比比皆是,为这雕刻艺术立体式包围。在这美的王国中,你会留连忘返,那三分精美、七分雅致的立体画,会给你留下无尽的遐想。

 

砖雕:青砖格物

 

走进任何一个徽州建筑群,特别是诸如歙县古城、西递宏村等历史遗迹,在任何一座古民居、古牌坊或现代徽派建筑前,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装饰其上的砖雕。砖雕是在徽州盛产的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柱础、屋瓴等处,从而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多姿、庄重、风度。

 

家住歙县北岸镇大阜村的吴正辉,是徽州砖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毕业于园林花卉专业的他,历经数十年的砖雕修复与制作工作,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徽州砖雕工艺美术师。2010年3月,其作品《访友图》成功入选上海世博参展并被世博会博物馆收藏。当记者一走进他家厅堂,便见其于上海世博参展的大型徽州砖雕门楼作品,这幅长3.1米,宽1.2米,有大小76片砖雕组合而成作品以《三国演义》为题材,雕刻的人物故事主要有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和兵出祁山等,砖雕上的亭台楼阁、人物山水、花边图案纷繁错落,手法精湛、别具一格。

 

提及徽州砖雕,吴正辉滔滔不绝,兴奋不已,他向记者介绍,徽州砖雕装饰的重点是门楼、门罩;作为古民居出入口标志的门楼、门罩,造型多样,数不胜数。古代砖雕多以浮雕为主,少数为线刻。在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顶、雪白的粉墙、水磨青砖的门罩、门楼以及飞檐之上,砖雕装嵌其中,典雅庄重、气质凌然;雕刻工整、运线流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

 

和木雕一样,徽州砖雕也特别要求文化内涵,不管是修复还是创作,都需要对历史的熟知与典故的运用。吴正辉向记者介绍徽州砖雕的主要工序是“打坯”和“出细”,“打坯”既从选题立意、构思到构图的过程,凿出画面的轮廓,雕物的深潜;而“出细”,即是精雕细刻,把打坯阶段完成的轮郭再作具体刻画,强调细部的重点精雕。因为砖雕材质——青砖脆细的特点,所以对砖雕者的技艺要求很高,一来雕刻过程需分外小心,一不留神,比如一片树叶,一个人物的眉眼,稍有差错,便会打乱“坯路”,影响整部作品的美观;二来即使在雕刻过程中难免失手,技艺高超的工匠还需具备“随即应变”、调变布局的能力,比如人物雕刻中不小心弄坏眉毛,那么可将原本布局的人物根据整体内容调整为风景等。

 

说到徽州砖雕工艺之“细”,要求之“高”,从其传统工具便可知大概,徽州砖雕的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还不包括一些砖雕艺术家为更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和风物特征而使用的,常人根本无法叫出其名的工具。

 

在吴正辉的介绍下,记者还拜访了与其同村的另一位砖雕工艺师吴林水,他的创新性砖雕作品《宝塔》,在2010年“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夺得金奖。在吴林水的介绍下,记者有幸看到了这座“宝塔”,他将传统的普遍用于门楼的砖雕艺术移植在五层的“宝塔”上,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创作,从底座逐次向上,分别雕刻了“四季平安图”、“三国故事”、“狸猫换太子”、“渔樵耕读”,且通过难度甚高的深度立体雕法技艺,使得观赏者不管是从远处还是近处看去,都清晰自然,逼真动人。

 

纵使岁月磨砺,风雨剥蚀,在徽州随处可见的镶嵌于民居、饲堂、庙宇等上的砖雕,依然剔透玲珑,格物致知。

 

石雕:冷石生趣

 

一位徽州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的工匠说得好:石头是冰冷的,但被徽州艺人雕刻后的石头却是有生命的。记者在歙县徽州府衙大规模修复工程的现场遇到很多徽州建筑营造的能工巧匠,在随机采访中,你常会惊讶于这些外表朴实、憨厚真诚的工匠所说出的话。徽州石雕,是徽州建筑营造技艺的又一重要精髓,不同于木雕和砖雕的是,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

 

可以说徽州石雕的整体性较强,因取材石料,难以表现繁复的细节,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工艺价值与在建筑技艺中的地位。说说徽州石雕的取材与代表性作品便可见一斑:徽州石雕取材来源主要有二:一是青黑色的黟县青石,二是褐色的茶园石,二者色泽有别,观感亦有差异。具有代表性的有黟县西递村宅居和胡文光刺史牌坊、黟县许国石坊、休宁县汪由敦墓地诸处的石雕等。

 

遗憾的是,此次徽州之行,因黄山文化委推介的徽州石雕工艺大师均因工作不在当地,未能如愿与之面谈交流。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徽州石雕和木雕、砖雕相同,在徽州地区分布很广,类别很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

 

在黄山文化委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提供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丛书里,记者查阅到,徽州石雕的制作程序主要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行走于歙县古徽州府、绩溪县城小巷等徽州地域,在不同类型的牌坊上,在静默肃穆的寺宅中,花鸟瑞兽、龙狮马鹿,石雕艺术,给人的感觉不仅在于其传统的精湛营造艺术,更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力和沧桑感。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徽州建筑的营造技艺除却用“叹为观止”四字形容,难以赞誉。其建筑技艺精髓——徽州三雕,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技艺与艺术结合到完美境界。如今,一批徽州古建园林施工企业及建筑队也相继成立,徽州建筑营造技艺延伸至海外,不仅在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中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传承人,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藏于民间的技艺高超者亦有很多。在歙县明清古民居集中地——斗山街,记者无意走进一座民宅,简陋的厅堂前,坐着一位居住于此的年轻工匠,任凭记者如何拍照,他头从不抬,只认真地雕刻手中的木佛。而等他雕刻完成,记者询问,原来是一位技通“三雕”的民间“高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