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此篇应属学诗入门速成法讲座之下篇了,其上篇中篇参见如下网址,新手可对照来研习,高手可以一起共温学诗之艰辛。
参见网址如下: 《“叶吟学诗速成堂”·上篇:我们能通过习练快速入门会写》 《“叶吟学诗速成堂”·中篇:“赋形”技法兼谈诗之本质、学诗四维》 . . 。《叶吟2008年诗词讲记》 《第一讲:平仄格律入门详谈(上)》 2008年5月26日于讲诗堂QQ群中 我们知道,汉语是一字一音;构成词句则喜欢双音节。两个两个字为一小节。 所以构成平仄格式,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234567890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平平 12 34 56 78 90 不断地:--11--11--11--11,(我们用平平一横“一”代表平;用一竖“1”代表仄) 两个字一节、两个字一节地下去。如此不断重复。这是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两字一节。 一句之中,平仄两两相间。这样就构成了高低回旋的音韵之美与节奏。 其中注意:重点落在第二个字上,那是代表字,是骨架。单数字是附属的。 前面两字如果是平平,后面必跟仄仄。 但是诗是只有七个字的。所以截取如下: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6 7 --11--1,这就是一句七言诗的格式了。 一句之中,逢双的字,构成了骨架。 可是一句诗是七个字,有一个单音节。那个后面的单音节,就是用来调节的,增加变化的。 不然老是二二二二下去,就是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变化不多,还属于儿童学语时代。 最后一个单音节,可以放在第五字,也可以放在第七字。 放的地方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句式。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6 7 平平 仄仄 仄 平平 12 34 5 67 大家特别注意,前面一定是四个字。后面一定是三个字。 诗句的结构一定是前四后三。不然就叫断不开。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12 34 56 7 2 4 6 平平仄仄 平平仄 前四后三 1234 567 2 4 6 ----逢二四六,必须故意停顿一下。这就是诗的平仄格律之美了。 前面必定是二二结构,共四个字。不然就不是诗的句子了。举例: 春风 里 百花 开放 前三后四 ----这就不是诗的句子。 百花 开放 春风 里 前四后三 ----这才是诗的句式。 至于后面三字,二一结构,一二结构,都行啊。而且写多了,就要多变换,上一联是二一,下一联就一二。 当然,词是可以的。如“春风里、百花开放”。而且按谱,你还非得那样不可,三字逗的引领句。 也有作者为了求奇,把前面四字,一三断开,或是三一断开。也可以。 只是新奇不常见罢了。往往是逞才求变化。只要还是可以大体断成前四后三就不算错。 例: 为半生缘 留注脚, 1234 567 用双刃剑 剖诗肠。 我也举我写的一例: 无畏心相疏格律, 太平拳自命清流。 后面还是可以断成三字句的: 疏格律, 命清流。 但是其句子,或文意,又好象又可以断成: 无畏心 相疏格律, 太平拳 自命清流。 但是为了念出诗味来,我们就要有意断成四三格式。 也就是说:从第四起停顿或拖长,第五字也起停顿或拖长(遇上仄声还要特别重读): 无畏心相 疏格律, 太平拳自 命清流。 就是这样了。这一类的,一般是有意搞怪。 注意,一句七字之中,第几字第几字是一个重要的本能概念。 关系到音节的节奏停顿和是否可以可平可仄。 按以上规律,可以推导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诗,只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没多的了。如下: (我们用-代表平,用1代表仄,用+代表可平可仄) --11--1 第一种基本格式(七言),以下类推。 11--11- 1234567 (数字代表第几字,这需要养成重要的本能概念,所以我们老是标出来对照) 11---11 --111-- 五言诗呢,就是以上的七言,砍掉前面两字。 注意:绝对是砍前面二字,不是砍中间,更不是砍后后面。 所以,也只有四种基本格式: 11--1 第一种基本格式(五言) --11- 第二种 12345 ---11 第三种 111-- 第四种 以五言为例,讲讲为什么只有这四种: 1、前面二字是固定的,不是平平,就是仄仄。七言则是前四字是固定的,不是平平仄仄,就是仄仄平平。 2、变化,无非就是后面的单音节是放哪里的问题。 如: 11--- 这一种不行。 为什么呢?要平仄相间。连续两个平,平平,构成一节后,后面就要跟仄,哪怕是一个单,也是仄。 11--1 所以,这这是对的。 再补充一点: ---1 这样在开头是可以的。只是加入了可平可仄,不算最基本的格式。 为什么? -- -1 --1 2 4 567 12 34 3 此第3字,可平可仄。 大家注意看二四。骨干是没错的。 第一三字是附属的,可平可仄。 一句七字,前面可宽,后面越严。 如果一定要详细讲,那么,四种最基本的格式,是这么分析出来的: --11--1 第一种。从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一长挂中,截取到七字么。 11--11- 第二种,平仄格式全反过来。 第三种就是把第一种的最后一个1放到第五字上。 因为前四字是移不动的。 二四六又均是骨架,所以第六字也是移不动的。 能移的就是五七字。 --11--1 原格式 1234567 --111-- 第七字移第五字,对换 这就是第三种格式了 最后一种:以上全反过来: 11---11 七律写一万首,基本格式就是这四种。 没有多的了。除非故意出律(所谓拗)。 我们再列一遍。初学者可以抄录,硬背下来: --11--1 第一种基本格式(七言) 11--11- 第二种 1234567 --111-- 第三种 11---11 第四种 容易背的。读诵时,一定不要念成横横竖竖啊。当是平平仄仄。 写古诗的人,念着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式本身,就有诗感。 因为平这个字,还真是读成平声。仄这个字,还真是读成仄声。 古人有说法,我们不必全取。初学但得够用、得味就好。 古人说法如下: 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我看我们,平声轻读就好了,仄声有意重读就好了。 第一声是平,第二声也是平。就平平轻念。 第三声读重点。第四声更重,就好了。 有人问,入声是什么? 我的意见是:入声除非填词(有的词规定押入声韵才够味,比如满江红),其他方面,对我们现代写古诗的人没有什么仔细区别的必要。我们,把入声当成仄声就可以了。 再强调一次:我们现代人只要象小学生一样分一二三四声就可以了,一般来说。 我们把一二声当成平,三四声当成仄。就完了。 而读诗时,要故意把一二声平平轻读,三四声重重地读。就可以感受并故意搞出韵律了。 阳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就是第二声。都是平声。 上声和今天的第三声是一回事。 去声和今天的第四声是一回事。 ----以上二者,共同构成仄声。 还有,尤其是第四(七)字处,甚至第二字,第五或六字,停顿一下,或拖长一下。故意的。搞出韵律来。 举例如下: 去年花里逢君别, 去年(轻读一点,读快一点,年字后小小停顿一下)花里逢君别, 去年(轻读一点,读快一点,年字后小小停顿一下)花里(里字重读,并且稍停顿长一点,拖长点)逢君别, 去年(轻读一点,读快一点,年字后小小停顿一下)花里(里字重读,并且稍停顿长一点,拖长点)逢君(逢君二字轻读,读得连在一起)别, 去年(轻读一点,读快一点,年字后小小停顿一下)花里(里字重读,并且稍停顿长一点,拖长点)逢君(逢君二字轻读,读得连在一起)别(别字狠狠重读,因为律诗最后一字是最关健处,表达的是上句仄收,关节处、节奏处。这是句尾,是上四后三的三这处,更加重读,因为一句说完了,肯定会较长停顿,也可略拖长。下句相对的平声押韵字,则是拖得悠长无比,以彰显押韵之美) 再举一例,参见如下贴子的前言说明,较为详细: 【讲诗堂】诗词吟唱展示贴之九 碧城三首 作者:李商隐 唱诗:叶嘉莹 网址: http://qun.51.com/zhangfei176/topic.php?pid=4288 大家记住,就这四种基本格式。容易背。 不住地拿去试套前人的。如千家诗。除非拗律,一定脱不出这四种。 读格律诗时,先不要想什么意境,内容,主题, 就念他的平仄。 念惯了成为本能。 初学,初体味,要故意去念,念出区别来。 但是一定要分清第几字。要有本能。 关系到二四六的基本骨架。前面说过了。一三五是附带的。第七字是押韵,或不押韵就必定要仄的。 11--11- 1 - 1 1234567 11 -- 11- 1 - 1 12 34 567 万里 风云 入壮 怀 11 -- 11 - 1 - 1 12 34 56 7 再三强调,逢双是骨架,一定要故意停顿,感知节律。 尤其是第四字。 前四后三。一定要停顿的。 久了就是本能味道,就是不必故意的故意了。 再讲什么叫粘,什么叫对。也就是:如何组成一首完整的律诗? 大家先记起,只有四格式。律诗写一万句,都是这四种格式组合来组合去。 举一例: 答李儋 杜 甫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去年花里逢君别, 第一句 --11--1, 去字是仄,但是是第一字,不论。所以可平可仄,我们当没看见。要看双字:年。年是平,念来没错。 别,古音是仄。因为按基本格式,这里必须是仄,所以他古音肯定是仄,不是仄也是仄。读成第四声就好了。 花字是平,第三字,我们也视而不见,只看第四字停顿处:里。里是仄,念来没错。 去年 花里 逢君 别, -- 11 -- 1, 12 34 56 7 大家看骨架。 有时,我们搞不清那个字古音是不是仄,就看前人诗。 一看这个格式,这里肯定要用个仄字,他偏偏用了个念来是平字的。那么,好,抓住,这肯定是古音仄。一次生,二次熟,三次四次就背得这个字可能是今平古却仄了。也就一百多常用的这种字,稍读多点诗,就全有印象了。 具体分析如下: 去年花里逢君别, --11--- 没这个格式 因为:只有四种基本格式,后面又不准可平可仄 既然不是这四种格式之内,那就是错的。 发现了之后,好了,俺们以后见到这个字,就故意读成第四声完了。 诗看多了,且有心用平仄之眼去念,不用半个月,古仄今平的字就记得差不多了。 去年花里逢君别, --11--1,这是上句。 那么下句是什么?律诗就是这么狠,一句出来后,后面的七句就全规定了。 规律一: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什么叫相对?我看不如直接叫相反好了。 一联之中,平仄相反。 去年花里逢君别, --11--1, 下句不管怎么写,基本句式必定是: 11--11一 最后一字押韵。第二句。 为什么一联的上下句之间,平仄要相反相对?这是古人为了写诗韵律错落起伏,这么规定的。这样最有音韵味。 那么我们来看是不是: --11--1, 第一句 11--11-。 第二句 今日花开又一年。 1234567 日字是逢双,第四声,是仄。 “一”字古音基本上是仄。 两句构成一联。 同一联之中,平仄就这样完全相反。 --11--1 第一句 11--11- 第二句 11---11 第三句 第三句,要相粘。 规律二:相邻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什么叫相粘?就是基本相同。 怎么样相同?至少先前四字完全相同了再说: --11 --1 第一句 11-- 11- 第二句 1234 567 11-- -11 第三句 大家看,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不是前四字完全相同。 都是仄仄平平。 后面为什么不完全一样呢?涉及到押韵。 大家都知道,逢双押韵。 押韵必然平收。大家也知道,凭规律一,逢单就一定要仄收。平仄要相反嘛。 诗一般是押平韵的。 所以: --11 --1 第一句 11-- 11- 第二句 1234 567 11-- ??1 第三句 第三句的平仄谱,可以确定出来五个字了。 前四字是定了。最后第七字也定了。 还有两字呢。第五六字。 这个容易出来。只有四种基本格式嘛。背出来一对照,哦。。。。 --11 --1 第一句 11-- 11- 第二句 1234 567 11-- ??1 第三句 大半 11-- -11 第三句 全部 所以就是它了。。。。。。 好,第三句出来了。那么第四句,,,,,,,,一联之中,平仄相反 --11 --1 第一句 11-- 11- 第二句 1234 567 11-- -11 第三句 --11 1-- 第四句 下面请大家答第五句的平仄谱应当是什么。请。 第五句是第三联了。是啊。 相邻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也就是前四字相同。后面按四种格式去填。 --11--1 第一句 11--11- 第二句 1234567 11---11 第三句 --111-- 第四句 --11??1 第五句 部分定出 --11--1, 第五句 全部定出 继续: 11--11-。 第六句。平收押韵,格式与第五句相反。 11---11, 第七句,粘上第六句。 --111--。 第八句。 好了,一首七律写完了。 另外,如果首句入韵怎么办? 还是那些规律,一联之间,平仄相反。 要是要押韵,最后一字都要是平收,反不了的。 那就只是基本相反好了。 至少前四字相反了再说。 我举一例: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看第二句的平仄谱: 11--11- 睡觉东窗日已红。 那么上句本应当是: --11--1, 现在要押韵,那就把第七字和第五字对换好了。 --11--1,变成: --111--, 1234567 实际基本平仄谱,果然如下: 闲来无事不从容, --111--, 睡觉东窗日已红。 11--11-。 附:问:一东与二冬的区别在哪里? 答:区别在于越往古代时读音越有点不一样。所以归为不同。其实基本相同。你要写古诗,要不让人笑,就要一千多年后,还分一分。填词时可以合用。因为在宋代,老辛老苏他们念来就感觉是差不多了。 附:创作者与音韵 以杜甫《登高》一诗为例,在音韵方面,提个简单的建议: 我们不是研究者,是写诗的人,是创作者,不是讲究,是实际会用。复杂理论和分析,无益。 以下读音法,大家按我说的做,先是故意做,以后形成本能。就特别能体会诗味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 哀字,原读ai,不变。 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字,请变读huai)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来字,原读lai,不变。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台字,原读tai,不变。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杯字,请变读为bai) 这样读就好了。就押韵了。就读得出押韵的韵味了。 或者说:例如,平水韵“十灰”的全部字,大家在押韵处遇上的时候,不管现代读音是什么,一律把韵母读成ai。 以上是诗圣,诗仙也不例外。再举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我们看: 李白《蜀道难》后半部分: 连峰去天不盈尺, 尺,现读chi 可以试变读为ce第四声重读----入声十一陌韵部 枯松倒挂倚绝壁。 壁,现读bi 可以试变读为bie第四声重读----以上二句押韵。不信试试变读。 飞湍瀑流争喧虺, 虺,现读hui 可以试变读为huai----上平十灰韵部 砰崖转石万壑雷。 雷,现读lei 可以试变读为lai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 哉,现读zhai 不变。 剑阁峥嵘而崔嵬, 嵬,现读wei 可以试变读为wai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开,现读kai不变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豺,现读cai不变 -------以上六句押韵。不信试试变读。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蛇,现读se,可以变读为sa------下平六麻韵部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麻,现读ma不变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家,现读jia不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嗟,现读jie,可以变读为jia -----以上四句押韵。 好:)基本平仄谱和怎么组成一首八句诗,讲完了。 大家了解了之后,看诗要有新眼光哦。 一定要本能地去分析其平仄谱。 看诗不要看内容,要看平仄。 说是四种格式,当是基本结构。 有可平可仄之处。想平就平,想仄就仄,尤其是第一字。 七律是上四下三,五律就是上二下三,因为砍掉了前面二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11--1,11--11-。 砍二字: 花里逢君别,花开又一年。 11--1,--11-。 所以,五律也只有四种基本格式,前二后三。 那么五律的相粘,就是前二字完全相同。其余类推。 现在进行练习,我起第一句,请大家试写后面七句的平仄谱。注意从上面四种基本格式中反复挑取。 寓意 晏 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油壁香车不再逢, 11--11-, 峡云无迹任西东。 第二句,请标: 梨花院落溶溶月, 第三句 梨花院落 溶溶月 1234 567 梨花 院落 溶溶 月 12 34 56 7 -- 11 -- 1 柳絮 池塘 淡淡 风。 第四句 12 34 56 7 --- 大家不要小看这样的做法,叶吟本人就是做这样的练习,对平仄形成了本能的。 当然不一定要真标,可是心里要念,要分析,要感觉。 最初是先有诗句分析,后有平仄。到后来就是诗词与平仄融为一体。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第三联,第五、六句 看几日这两字! 和前面第四句的柳絮二字,是不是构成相粘? 当然,不同联之间的相粘,是指相邻的两联。 诗句,定了位置,定了第二个字,基本上全句的平仄谱就只有一种了 所以,一句之中,第几字很重要! 一首之中,第几句很重要! 要有感觉的。感觉起来也不难。 讲完了,兄弟姐妹们。再讲是反复强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