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沽源一中语文 2010-12-16
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一)现代文阅读:跳读—定内容、定文体—对所给的现代文材料作大体了解,确定所给材料的大体内容、所属文体。文体不同,阅读的方向不同。跳读大约需要一分钟的时间。

 

 

1、定内容

 

 

对所给的现代文文章进行大致的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具文章的概貌。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要议论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

 

 

2、定文体

 

 

通过以上的阅读,要确定所给的现代文属于那种类型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其特点也不同,考试中所要求回答的文体也不同,从而可以为后面的仔细研读确定方向。一般情况下,高考常举的几种文体和其阅读方向的关系如下:

 

 

文体及分类

 

 

表达模式

 

 

阅读方向

 

 

 

 

 

 

 

 

文艺类

 

 

 

散文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是景人相通处(1991年全国题《世间最美的坟墓》

 

 

 

散文、小说等文艺类文体,

 

 

要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和事等。

 

 

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情感。(《怀鲁迅》)

 

 

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1998全国《报秋》)

 

 

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2001年全国《门》)

 

 

小说

 

 

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社科类

 

 

 

随笔

 

 

直接说理—主旨往往即题目或文章中的关键词(1999年全国题《创造宣言》)

 

 

对随笔、政论文等社科类文体,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何材料

 

 

 

 

政论文

 

 

借物说理—主旨往往是从物之特点引出的社会人生道理。(2001年全国《门》)

 

 

证明,论证结构及语言有何特色。

 

 

 

 

(二)现代文阅读:研读——定中心、定结构、定特点——在前面确定阅读方向的基础上,仔细研读所给的现代文,力求能从较深的层次上对文章进行把握。

 

 

 

 

文艺类(散文、小说)

 

 

 

社科类(随笔、政论文)

 

 

 

 

定结构

 

 

线索、主要事件、人物。散文一般为:引入事物—展开—升华—小说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总分结构还是分总结构,还是总分总结构。以及全文的主要论据。

 

 

 

 

定中心

 

 

文章的主体情感或表达主旨,就在“景、物、人之特点—作者表达意思”的相通处。有时直接在题目、开头、结尾提出。

 

 

文章的主要观点或批判的观点,主要观点一般在题目、开头、结尾中

 

 

 

定特点

 

 

是写景抒情(如1991年《世间最美的坟墓》),还是移物就情(《报秋》),还是托物说理(《长城》)。

 

 

直接阐发(《创造宣言》),间接表达,或借物表达(2001《铜奔马正名》)

 

 

(三)现代文阅读:

 

 

答题目——审题干、定区位;抓词语、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站在对文章中心把握的高度上,对所给现代文阅读题干进行分析,从中得出题目的要求与提示。

 

 

1、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域。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预断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题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地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2、抓语词、定重点

 

 

找到题干所要求的内容所在的位置,怎样把它按照题干的要求回答出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哪种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

 

 

④所找内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象征、联想、想象、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还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表现手法不同,起到的作用也往往不同。

 

 

⑤所找内容使用了哪一种人称,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不同。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我)

 

 

①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你)

 

 

①便于对话②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③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他)

 

 

①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⑥所找的文字或句子,都有哪些地方是作者刻意强调的,前后多次出现的,属于哪种特殊类型的句子,找出来,弄清作者为何要强调这些地方,这样写何用。

 

 

特殊句子

 

 

 

 

首句

 

 

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信息的作用。

 

 

结尾句

 

 

或概括上文、表现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地抒发感情

 

 

中心句

 

 

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着重要的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本质特性有密切联系。

 

 

转承句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哲理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作用。

 

 

矛盾句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如《孔乙己》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感情句

 

 

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这些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变式句

 

 

根据句子变换的特点,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意味,强调点就在改变那儿。

 

 

修辞句

 

 

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3、多联想、定答案

 

 

从文章中找到出题人让你回答的内容并做具体的分析,要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写给出题人,写给评卷老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要所写即所问。即题干中问什么,就直接回答什么,且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甚至驴唇不对马嘴。

 

 

②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即语言要少而精,既不可写的黑乎乎一片,而实际内容寥寥,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三两个字词了事,语焉不详。

 

 

③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答题要注意前后的条理,因为老师阅卷是从前往后阅,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

 

 

附录:

 

 

现代文:答题时的技巧和策略

 

 

说明:文学类文本的设题要围绕《考试大纲》规定的八种能力,可以结合命题角度将其分类整理,解答时对号入座

 

 

1.人称类

 

 

考题举例: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丰子恺《杨柳》2006年辽宁卷)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答题步骤:针对某一人称的命题,首先要确认人称,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根据文章中的人称和内容组织答案。每一种人称的作用如下: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地叙述。

 

 

2.修辞类

 

 

考题举例: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2006年江西卷)

 

 

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了铺垫。

 

 

答题步骤:要先点明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联系全文,结合文章的结构、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其表达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作用如下:

 

 

①比喻 :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②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③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
④夸张 :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⑥排比 :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⑦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反问 :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⑨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⑩衬托 :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⑾对比 :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⑿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⒀顶真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⒁反语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3.段落类

 

 

考题举例: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朱增泉《文赤壁》2006年山东卷)

 

 

答案: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

 

 

答题步骤:首先明确段落的位置,把段落放在全篇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如上题,回答出承上启下之后,再答出是如何承上,如何启下的。不同的段落有不同的作用,现归纳如下: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结尾段: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4.表现手法类

 

 

考题举例:作者说我这个自以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阎连科《说村落》2006年重庆卷)

 

 

答案:(1)表现手法;对比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

 

 

答题步骤:针对文章的表达技巧作用的考查,首先确认所用表现手法,然后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再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象征: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扬抑:突出重点,强调语意,抒发情感;行文跌宕,曲折含蓄,引人入胜。

 

 

对比: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具有强烈的反差。

 

 

衬托: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形象鲜明,主次分明。

 

 

渲染: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3)表现手法: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应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特写:在写某一重要人物、事件、环境时用十分引人注目的笔墨特别给予介绍、说明或描写。使读者认识到其人其事其景的重要性和不同点。

 

 

曲笔:通过新颖独到的构思,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含蓄、巧妙、曲折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常用借代、讳饰、暗示等修辞手法,把语意表达得含蓄、曲折、耐人寻味,从而收到更强的艺术效果。

 

 

白描:用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也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它往往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其神韵的效果。

 

 

工笔:又叫细描,专指对描写对象做细致人微的描绘,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求铺陈和渲染,浓彩重墨,语言精细,富于色彩。常能起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

 

 

象征: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或代表某种特定的事物或情理。虽然象征的客体(具体事物、形象)与象征意义(情理)之间并无直接相似、相关的关系,但在人们的心理上有着某种传统的联系。往往能起到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的效果。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或观众的急切期待和关注的心理状态。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其作用一可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可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用典:诗歌中的常用手法,引用前人的语句,过去的事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思和表达自己的志向。它通过典故的暗示和启发,能使诗文语言精炼、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深刻。

 

 

移情:指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感情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它的基本手法为一种拟人化,能起到一种“物且如此,何况人也哉”的艺术效果。

 

 

升华:把描写的客观对象(人或事物)提到理性的认识高度,发掘其内含的意义,充分表现思想感情。常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使人更鲜明地认识作品的含义。

 

 

虚实相生:将实写和虚写互相结合,以实衬虚,以虚映实。

 

 

虚写:与实实在在的正侧描述或叙写相对应,指较为虚空灵动的写法。它往往可以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调动读者的能动性,从而对作品形象完成审美的第二次创造,使作品更具艺术价值。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的特定主张或哲理。这一方法比直白说理言志显得含蓄,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点面结合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对的,是造成文章波澜的方法之一。即将气氛的压抑与振奋、情绪的抑制与兴奋、对生活的错觉误会与正确认识等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个整体中,使它们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从而达到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细小平凡,却包含典型意义、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这样写容易写得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5.概括主旨类

 

 

考题举例: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06年全国卷)

 

 

答案: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答题步骤:解答时,要运用题面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及相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进行合理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加以阐发或概括。注意语句通顺、无歧义产生。

 

 

6.探究类

 

 

考题举例: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阎连科《说村落》2006年重庆卷)

 

 

答案:略。

 

 

答题步骤: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以对文章的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通过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然后进行有创意的解读。这样可以避免人云亦云、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的现象。

 

 

(2)发掘作品的意蕴要有理有据,语言表达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答题后的注意事项

 

 

1.再次仔细阅读题干,检查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2.仔细推敲答案,结合分值检查是否遗漏要点。

 

 

3.检查所拟答案的语句是否通顺,避免出现病句。

 

 

典题探究

 

 

(2007.南京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理解,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着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样想,我则尤其想起轻轻地来的神秘。

 

 

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

 

 

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蕃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

 

 

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

 

 

1.作者轻轻地来的神秘在第四段中有哪些体现?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第六段文字。

 

 

 

 

3.作者为什么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4.文章题为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结合全文,谈谈文中是如何体现轻轻二字的。

 

 

 

 

 

 

参考答案

 

 

1.出生时天降罕见大雪;年轻漂亮的母亲,却生了我这个“丑东西”。

 

 

2.本段文字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气味、形态、声音等方面描写了充满活力的院中景物,一方面使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另一方面为后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3.因为作者渴望冲破“白昼的魔法”,摆脱病躯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表现了作者参透人生、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4.描写的景物是轻柔的;回忆的往事是琐碎平淡的;笔法是轻灵的;思绪是飘忽的;对生死是看得很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