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县的“费”——文字里的文化

 白山 2010-12-16
费县的“费”——文字里的文化

 

 

 

    山东省费县的“费”旧读bì,特指作为地名的费和姓氏“费”。今天费县城北十二公里处有一古代城址,即春秋时期之费故城,鲁国执政大臣季孙氏的私邑,其附近的几个村庄,尚叫做“毕城”村,当是“费”城旧音的残留。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季氏将伐颛臾》里的“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费即指此古城,近年的考古成果也证明,费故城确是当时的一个政治经济重地。“费”字,是今天费县文明发展史的浓缩,取“龙”之形,取“凤”之声,聚“贝”之财富,携东夷人用弓箭之豪气,和费县的历史一样久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蛇崇拜——“费”字里的龙文化

 

    很多费县人早就知道“费”旧读作bì,但“费”是什么意思,却很少有人去作考证。其实,甲骨文中的“费”字和现在并不一样,而是“弗”字,而更让人意外的是,念作bì的“费”字,在古代竟是蛇的意思,这是一般资料查不到的,甲骨文与篆体“费”字字形都费和蛇有什么关系?

 

           费县的鈥湻砚濃斺斘淖掷锏奈幕                费县的鈥湻砚濃斺斘淖掷锏奈幕

            甲骨文、金文                     篆体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今天的费县一带属东夷部落。东夷部落包括太昊、少昊、九黎诸氏族部落,从费县上冶镇、薜庄镇、方城镇、新桥镇等地发现的那个时代的墓葬看,规格还不低,遗址面积也很广大,其政治经济发达程度应该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 

    太昊即伏羲,是已知东夷族最早的部落首领,风姓。《季氏将伐颛臾》说的“颛臾”即在今平邑县固城村北文泗公路一侧,便是由太昊后人所建,过去在费县疆域内。传说记载,太昊和女娲都是人面蛇身,可见,蛇可能就是他们的图腾。古代费县的“弗”是蛇的意思,和这个部落的图腾不无关系。      
    据学者分析,“费”读bì音,作蛇的意思,只有图腾最可能,其他的都解释不了。伏羲(太昊)姓风,关于“风”字,在《说文》中有“风动虫生”的解说,在甲骨文的卜辞中,“虫”和“巳”为同一个字,而“巳”就是蛇,《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虫为蛇”之说。由此可见,风与蛇之间的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中国龙文化深入人心,至今,费县当地人对十二生肖中的蛇称之为“小龙”,对传说中的龙称为“大龙”,小龙和大龙的寓意是一样的,都是吉祥之物,受人喜爱。在端午节当天为小孩子缝制大红色带有“五毒”图案的肚兜,“五毒”是五种带毒的动物,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穿上这样的衣服可保小孩子平安,长命百岁,这可能就是远古时期蛇崇拜的遗痕。

 

            费取凤声——“费”字里的凤文化

 

    费县的“费”字用作地名读bì,bì音就是“费”这个字的上古音,后来“费”字的读音就由上古的bì演化出了今天的fèi,只在用作地名的费县里,保留了一点古音的化石痕迹。这就是地名、人名很容易能够保持古代的读音,所以到今天这个字还有古代的读音。声母发生变化的也很常见,因为现代汉语里的很多声母读音和韵母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演化痕迹,因此,这种演化也会在某些字的多音字里留下痕迹。
    “费”字的读音从bì演化出了今天的fèi,是“凤”的转音。这是一个很漫长复杂的过程。这个转音具体是在何时,目前还是一个疑点。《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说当时人已把费县读为fei,胡系宋元之际的学者,可见在宋末元初bi音已失传。
从表形的费(bì),到表音的费(凤—飞)体现东夷族图腾崇拜的发展变化。费县古为少昊近畿之地,也就是在离王都很近的地方。少昊,三皇五帝之一,开始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凤鸟即“凤凰”。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瑞鸟,是鸟中之王。凤凰为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离火臻化为精而生成的,它的头像天,目像日,翼像风,足像地,尾像纬,是天地之灵物。 

    从考古发现看,大汶口文化时期,人们不仅崇拜蛇,也崇拜太阳和鸟,这表明它们可能是当时众多氏族部落内,几个举足轻重和核心部落中的代表性崇拜物。而作为图腾崇拜,人们的信仰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所以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多元崇拜现象,说明那时尚没有某一氏族部落跃居全部族统帅地位。可是到了龙山文化时期,这一情况改变了,蛇图腾消退,鸟崇拜突现,而鸟以外的动物崇拜表象则不见了,应该说这是各个部落或部落群体之间势力盈虚消长的反映,据考证,龙山时代鸷鸟崇拜的出现,正说明少昊部落此时取得了东夷部落的统治地位。
    两种标记“蛇”和“凤”本质上是相通的,可由下述公式加以转换:《淮南子•地形训》:“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皇,凤皇生鸾鸟,……”。由等式可知凤鸟系由蛇(龙)转化而来。所谓的龙,实际上是由蛇变化来的飞龙,只有飞龙才会转变成为凤,这也体现了太昊与少昊的继续关系。
    到东夷部落首领伯益时代,他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在费地这个地方,伯益族的图腾仍以凤鸟为图腾,表明了伯益与少昊的继承关系。伯益被舜封在费地同时,并佐舜调驯鸟兽。伯益和他的子孙,都和鸟有密切关系,和“费”这个字有密切联系。伯益又名“大费”,古人多用地名作人名,“大”是尊称,他的长子大廉,实鸟俗氏;次子若木,实费氏;大廉玄孙叫孟戏、中衍,鸟身人言;中衍之后又有蜚廉,“蜚”通“飞”;蜚廉之后又有非子。在伯益的嬴氏后裔中,其中可考的蜚廉氏在今费县一带,总之,他们都与鸟、飞、费有关,才能表现出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

                              费候伯益        费县的鈥湻砚濃斺斘淖掷锏奈幕  

 

    在费县燕子是吉祥的鸟,燕子在谁家筑巢,是十分喜庆的事,大人教育小孩子不准抓燕子,警告毁坏燕子的窝是要瞎眼,总之伤害燕子惩罚是很重的。燕子也是很通人性的,据说秋天在燕子爪子上绑上一粒绿豆,来年春天会给你捎回一粒胡椒,人们也喜欢把燕子的图案绣在枕头、鞋垫上,表达美好的祝福。以动物形象来比拟事物、定义事物、说明事物,是没有文字时代的特有现象。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因蛇的崇拜而叫“费”,说明费地是古代东夷部落的一块重地,也说明费县的历史久远、神秘。

 

               从“弗”到“费”——费县自古繁华

 

    费县的“费”字,是个形声字。从贝,弗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就是花费的意思,《说文》中的解释是:“费,散财用也。”费县最早在史籍上出现是《春秋左传》和《尚书》,这两本书都成于春秋时期,那时“费”这个地方就用现在这个名字,无论是鲁懿公封其孙于费,还是鲁僖公封功臣季友于费,这里必定是富庶之地,地位是很重要的,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费县自古繁华!”
    “贝”作为历史货币,不仅为中国的古代经济立了丰功而且还对中国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影响。从现行的中国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行为都有贝旁,如:货、贡、贾、财、贪、贫、费等等。父母干脆把儿女直呼为“宝贝”,“贝币”虽小却集经济、历史、文化多重含义于一身。
费县的鈥湻砚濃斺斘淖掷锏奈幕 贝币
     一个古人写作“弗”的地方,后来在字下面又加了个“贝”,说明这个地方开始与钱财有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去推测:因为“弗”这个地方很富裕,又用“贝”作为货币进行商品交易,所以在下面又加了象征钱财的“贝”;“费”这个地方是个贸易中心,不仅仅是个花钱的地方,更是一块聚财的宝地。过去毕城村的人在河里经常发现过去的贝币和刀币,贝币是鲁国的货币,刀币是齐国的货币,这两种货币同时在费邑大量出现,则是证明这里也有齐鲁两国贸易的往来。
    春秋时,费也叫“费邑”,邑,就是指人口密集区,商业交换场所。当时交换的主要商品是什么呢?我想,最大的可能就是盐。盐在中国远古时代就被当作调味品,并用于医治疾病。传说炎帝时的诸侯宿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说明东夷人很早发现并食用海盐。有些部落由于当地不产盐,只能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向产盐部落交换食盐,盐便成为我国部落先民经常用来交换的商品之一。
    盐业是国家的摇钱树,统治者很早就注意盐业的管理,夏商时期采取的贡法盐业管理制度,盐贡之外可自由经营。实行食盐专卖是在春秋时期齐国,齐国大臣管仲被认为是中国食盐专卖政策的创始人。
    孔子说季氏富比周公,季孙氏的富裕,一方面是由费邑土地肥沃土地,农业发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盐的贸易。盐业的发展富了齐国、晋国、魏国等好几个国家,季孙氏不可能不受影响,费邑在鲁国最东部,离大海最近,虽然不产盐,但它处于交通要道上,而且季孙氏权倾朝野,完全能控制鲁国的盐业。
    费县食盐贸易的发达,自古有之。蒙山前有一条古道,是从海边到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它同时是一条盐道,直到清末民初,浩浩荡荡的运盐骆驼大军,从这条大道上源源不断地送往西北,费县则是这条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这条盐道上的古镇方城,也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费县志》记载方城镇诸满村是费县总盐店,盐店有二百多间盐廒,就是盐的仓库,雇员二三百名,一百多人的武装盐巡,禁止私盐买卖,还买下了从方城的海边280里路的路权,从盐的运输到销售全面垄断,可见当时费县盐店实力多么雄厚。
    从字型变化来看,费县这个地方的商品贸易,在春秋以前就已经非常活跃了,古代东夷族首领伯益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到费,成了夏朝的费候,伯益的后人有一支到了西北,成为秦人,也就是秦始皇的先祖,这段历史在司马迁的《史记秦本记》有记载。有专家考证,秦人的祖先就是东夷人。因此,我们甚至可以猜测,他们会不会就是最早的盐商?他们携带重要的生活物资——食盐,来到西北高原进行贸易,后来在这里定居繁衍,他们体格健壮,勇猛善战,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如果是那样,“费”字的意义就更为深刻了.
 

                             秦始皇 费县的鈥湻砚濃斺斘淖掷锏奈幕   

           
                      “鄪”在春秋

 

    到了春秋时期,“费”字演变成为“鄪”字,“鄪”字右边的偏旁,在青铜器铭文及后来小篆中作“邑”,如“郯”字篆体为右边的偏旁就是“邑”,历史学家李白凤指出,凡从“邑”之字,均系春秋前后所创的新字。根据文字学家们的研究,“邑”本指国都,京城,《左传》中称对方为大国,自称为敝邑,古代时国、邑通称,后来指人们聚居之处,所谓大曰都,小曰邑,再进一步泛指村落、城镇,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有一种在地名用字的右侧(有时也在左侧)添加“邑”旁的构字习惯,如现在还在使的“郯”、“邹”、“邳”等等,春秋时期的鲁国“三桓”的私邑也都是带“邑”,季孙氏的“鄪邑”,孟孙氏的“郕邑”和叔孙氏的“郈邑”。
    “鄪”可能是这个使用时期并不长,不知什么原因(是不是与费国的消亡有关?),右侧的偏旁去掉了,就变成现在的“费”字,或许这个字只在春秋战国使用,最迟到了三国时期,《后主传》中有个大将军叫“费祎”,姓依然读bì音,但写法已经变成现在的“费”字了。

 

                东夷神弓——费字里的弓箭文化

 

    “弗”字除了象蛇形,还与一个字相关,那就是“夷”字。东方部落称专称为“夷”,“夷”方也叫人方,又称尸方、夷方,它发展迅速,经常进入商王朝统治区攻掠,与商为敌。《左传•昭公十一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由于商纣王征伐东夷而元气大伤,导致周武王乘机伐纣灭商的厄运。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王恩田教授对人方进行专门研究.根据费县曾出土过与夷方有密切关系的举族铜器(共二十八件,现藏于北京博物馆),确认夷方即在费县一带。
 费县的鈥湻砚濃斺斘淖掷锏奈幕    弓箭是东夷人发明的,因此他们最善于射箭,著名传说“后羿射日”故事就是有关夷的。后羿就是费候伯益之后的东夷部落首领,极有可能也在费县大地上生活过。细观“费”字“夷”字,都与“弓”有关,“夷”的意思是一个人背着一张大弓,那么费的旧字“弗”代表的又是什么意思呢?费字的甲骨文是“弗”了,从甲骨文来看,“弗”字似乎本来是表示用绳索捆绑箭矢的,“弗”字上面加竹头即表示盛箭束的器物。也有专家认为这在汉字的构字方法上叫做“指示”,意指弓弯曲部分的中间位置,即射箭时人的手握弓的部位,这个部位的名字叫“弣”,与“弗”字读音相同,不管是表示盛箭束的器物还是指弓弯曲部分的中间位置,“弗”字与东夷人的“夷”字,与夷的象征物“弓”有着密切关系,再由“弗”至“费”,可以看出,我们费县一带必定是东夷人的活动区域。
    “费”字穿越时空,从遥远的古代一路走来。它蕴含着古文字学、音韵学、考古学、图腾学、民俗学、兵器学、贸易学等深邃的内容。一个“费”字,承载了费县几千年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灿烂、经济的繁荣,是费县历史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东夷文化发展的“非物质文化”,对山东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也有特殊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