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论中药的配伍运用(八)

 厚德载物乾 2010-12-16

3.

脾与胃为表里,是足太阴与足阳明经脉。脾为阴,胃为阳,两者同居中焦,但阴阳异位,表里不同,在生理、病理上各有其特点。不过,脾胃以膜相连,更虚更实,互相传变,又有其密切的联系。胃主纳谷,脾主运化,两者共司中焦纳化之常,所以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卫之所自出,名之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上升,可以营养五脏六腑,浊气下降,则新陈代谢各安其常,所以又为清浊升降的道路。

脾胃之病,主要表现为中焦纳化升降之变。如不饥不欲纳,是为胃病;纳谷化迟,甚至作胀,是为脾病。清气不升,上为头眩短气,下为飧泄下利,责之于脾;浊气不降,上为呕吐呃逆,下为痞胀便闭,责之于胃。再从病位而论,胃病多在胸脘,其势上逆,这是胃气不降,反而上逆之故;脾病多在脘腹,其势下趋,这是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所致。从病因而论,饮食所伤,劳倦过度,虫积感染,是脾胃病之最多见者。又因脾主湿,所以外湿侵肌表,内湿伤肠胃,又为常见原因。至其变化,属脾属虚者,湿多兼寒;属胃属实者,湿多兼热。即饮食劳倦,虫积所伤,亦每反映中焦有湿,而且亦不外乎挟寒挟热之变。同时,脾为阴脏,得阳气才能运行,所以脾病又多见阳运不健;胃为阳府,得阴津才能顺降,所以胃病又多见亢燥而闭塞。

脾胃病的治法,根据“阳道实,阴道虚”,“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等原则,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降、宜攻。所以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甘温可以益脾,苦寒可以清胃。治湿方法,湿而兼寒者,苦辛温从脾治;湿而兼热者,苦寒凉从胃治;另外,甘淡可以渗湿,风药能够胜湿等等,都是在总的治则下的具体运用。但最主要的,仍在于阴阳异位,治疗各有重点,而脾胃表里相应,又有可分而不可分之处,宜善于灵活掌握。

1 补脾()益气: 补脾益气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脾气不足,或者称为中焦气虚之证。常见纳谷减少,运化迟钝,语言气短,四肢乏力,腹微胀,大便溏软。舌质少华,苔薄白,脉较软弱等症。治以补脾益气。药如党参、炙甘草、白术,或者山药、扁豆。配伍茯苓,能够健脾渗湿;如欲醒脾,并可配伍木香、益智仁等。方如四君子汤。

脾病发展,又有以下各种变化。如脾病影响及胃,则纳谷不香,甚至不欲纳,胸痞腹胀,多食痞胀更甚,泛恶欲吐,舌苔稍厚而白。此为脾胃俱虚。宜醒胃健脾。药如四君子加半夏、陈皮以和胃,或加木香、砂仁以醒胃运脾。方如香砂六君子丸。脾虚而中气下陷,见肠鸣腹胀,食后即欲大便,便常溏薄。或者肌肉松软,形体瘦弱,稍劳则气坠于腰腹;甚至脱肛,妇女则子宫下坠。营卫不和,形寒微热,或经常低热,稍劳即发热等症。治宜补中升阳。药如芪、参、草以益气,升麻、柴胡以升阳,并加陈皮和胃,当归合益气药,以调和营卫气血。方如补中益气汤。脾虚气弱,则内寒自生(亦有寒伤中阳的),见胸脘隐冷,泛吐清水,食少腹胀,大便泄泻,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细或弦等症。治宜温运中阳。药如干姜温中祛寒,配伍参、术、草,成为温中补脾益气之剂。寒甚者可加附子或肉桂。方如理中汤。脾胃气虚,亦致内生湿热。见纳少化迟,口腻多涎,身体困重,便溏溲涩,脉缓,苔薄腻微黄等症。治宜补气健脾。与和胃渗湿同用。药如参、术、草等益气,配伍橘、桔、藿、蔻、苓、泽等理气化湿,并加黄连以和胃清热。方如资生健脾丸。

2 益胃生津: 益胃生津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胃津(阴)不足之证。常见不饥不欲纳,有时似饥,但略得汤饮即解。口干咽燥,胃中有灼热感,喜得凉润,大便不顺。舌嫩少津,或者舌光红,脉细弦,或微数无力。有时可见胃痛,痛不甚,欲得甜食,或糖汤即舒。治宜益胃生津。药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蒌皮、花粉、蔗浆、梨汁等凉润生津;配合炙甘草、扁豆、冰糖等甘药益胃。并可佐以鲜佩兰、谷芽、麦芽、糯稻根须等养胃醒胃。此法亦称之为“甘凉濡润”(可与前“甘凉濡润”一节互参)。如其津伤加甚,阴液受损者,即为胃阴不足。多见口干而渴,烦躁不寐,纳喜凉润,稀糜,不欲干谷,小便短少赤涩,大便干燥,甚至坚秘,舌燥嗌干,晚间干燥尤甚,舌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生津。药如生地、麦冬、天冬、玄参、芝麻等。甚者可用归身、苁蓉、白芍、牛膝、麻仁、桃仁,滋养阴液,助其润降。

3 健脾渗(化)湿: 健脾渗湿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脾虚湿胜之证。因为脾虚则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反生内湿。常见脘痞腹胀,身倦困重,小便短少,肠鸣辘辘,大便泄泻,脉濡,苔腻等症。治以健脾渗湿法。药如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配合猪苓、泽泻、神曲、车前等利湿分清;有时并用桂枝辛温通阳,以增强化气化湿的作用。如湿胜生肿,或水肿属脾湿为甚者,又常加陈皮、腹皮、五加皮、姜皮等理气利水消肿。但须注意,脾虚气陷而湿胜者,不能滥用渗利药,李东垣称之为“降之又降”,反损脾气,应该用补中健脾,升阳胜湿的方法。如其湿滞兼挟秽浊,口腻恶心,胃不欲纳,嗳气吞酸,胸腹痞胀,舌苔浊腻。又当平胃化浊。药如厚朴、陈皮、藿香、苍术、菖蒲、半夏、茯苓等随宜配伍。如兼见肠鸣泄泻,小便赤涩不利,可用胃苓方法,化湿分利。如口中和,纳呆无味,胸脘痞胀,形寒便泄,脉细,舌苔白滑等证,又为寒湿内盛。治宜温中化湿。药如理中合五苓方法。

4 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的药物配伍,主要要用于痰湿中阻,阻碍肺胃气化之证。常见胸脘痞闷,恶心欲吐,头眩心悸,咳嗽痰多,脉缓滑,或右手弦滑等症。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药如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半夏、茯苓、陈皮、生姜等,理气和胃化痰。方如二陈汤、二术二陈汤。如其湿郁化热,形成痰湿热交阻之症,咯痰黏稠,痰色黄脓,心烦易惊,身热少寐,口苦而粘,苔腻泛黄,脉见数象。又宜清热化痰。药如温胆汤加黄连、黄芩、山栀、黛蛤散等。

5 化积导滞: 化积导滞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积滞中阻,妨碍胃气通降之证。常见胸脘痞胀,恶闻食臭,嗳腐吞酸,甚至恶心呕吐,腹胀或痛,大便秘涩或泄泻,小便涩少,脉滑,舌苔初起薄白,久则厚腻黄腻。治以和胃化积,药如二陈以和胃,配合所伤食物的相应化积药,如油腻积滞用山楂;米食积滞用神曲、麦芽;面食积滞用莱菔子;积阻气滞作胀,用鸡内金、砂仁;呕恶痞滞,用藿香、木香等。如其积阻气滞而大便不通,腹胀腹痛,又宜导滞通府,加枳实、大黄、芩、连等,方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假如积滞而又中虚者,又宜消补兼施,一方面消食化积,一方面补益脾胃,方如枳术丸,健脾丸。如其虫积所伤,见面有白斑、白睛有蓝点蓝斑,舌苔上有花点。寐中齿,心易饥,并见异嗜,或者不欲食。时作腹痛,吐清水酸水。延时较久,肝脾两伤,则面黄肌瘦,目睛无光,肢疲乏力,甚至腹大青筋绽露,成为疳积、疳劳等症。最多见于蚘虫,姜片虫、钓虫等感染。治以和胃驱虫。方药如肥儿丸的配伍。挟寒者用理中安蛔丸;挟热者用连梅安蛔丸。如小儿积久成疳,食少形瘦,蟾砂散蒸鸡蛋,坚持多服久服,效果甚佳。

4.

肺与大肠为表里,是手太阴与手阳明经脉。肺司呼吸,位居胸中,大肠为传导之官,位居腹中,两者职司不同,部位各异,似无直接的关系,但在气化方面、经脉络属以及生理、病理上,却有一定的相互联系。

肺脏之病,主要为气机升降出入之变。如肺合皮毛,主卫外而其气肃降,外感之邪侵袭肌表,内伤之病犯于上焦,均能使肺气失于宣降,而为表症或里症。同时,肺为娇脏,其体清虚,畏寒怕热,无论形寒饮冷,或热邪伤气,或痰湿阻滞,又都能使肺气上逆而为咳喘。又肺为水之上源,气化则水行,气不化则水亦逆行,又可见身体浮肿,小便不利等症。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逆则血不循经,又可见咳血、衄血等症。又如卫外不固而为自汗、盗汗;津液不布而为口燥鼻干,皮肤枯燥,肺体受损而为肺痿、肺痨等等。但约其大端,不外乎表里虚实之变。如从实证看,风寒束表,热邪伤肺,痰饮阻气等,多为外感之邪,或有形之滞;从虚证看,主要为气虚或阴伤,其病有由于邪气伤正者,或本脏亏虚者,亦有邪正虚实,错综复杂的,需要仔细分析。

肺病治法,亦是从虚从实两个方面。实者邪气实,如解表而宣通肺气,清热化痰而肃降气机,大法以祛邪为主;虚者正气虚,如补益肺气,培土补肺,滋阴润肺,或者兼顾气阴,大法以养正为主。同时,肺主气,药味宜辛,因为辛散、辛润,有利于肺气的开展。如辛苦温可以开泄肺气,辛甘酸又能敛肺益气;但肺虚又忌辛散,邪实又忌酸敛。“气病毋用血药”,亦是肺病用药应该注意之点,因为嫌其阴腻呆滞,有碍于流通气机;但肺阴受损,胃纳与脾运尚可者,又可借以滋阴养肺。肺位最高,其体清虚,用药又宜轻清流动。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但肺虚气逆,肾纳失司者,又可重镇固摄,沉降收纳。凡此诸法,均须知常达变, 善于灵活处理,恰到好处乃佳。

1 宣肺解表: 宣肺解表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外邪束肺,外感病之表证阶段。表证有风寒、风热两个类型。其辨证要点和用药配伍,可参“辛甘发散”与“轻可去实”两节,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2 肃肺降气: 肃肺降气的药物配伍,最常用于下述两种病情。一种是痰湿阻滞气机,肺气因而上逆者,其辨证要点和选用药物,可参“行气降气”与“燥湿化痰”两节的有关内容,基本上是可以通用的。另一种是气火迫肺,肺失肃降,为喘逆呃啘者,又大都采用降气与清肝(尤其是化肝)的综合方法。其用药配伍,亦已见于上述二个章节,可以随宜选择。

3 温肺化饮: 温肺化饮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寒饮伤肺之证。如咳嗽形寒,甚时作喘,痰多清稀,喜得温饮,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脉弦,舌苔水滑或滑腻等症。因为饮属阴邪,非阳不化。而饮寒伤肺,亦非温煦不能宣通者。因此其药常用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等温肺通阳;配合半夏、茯苓、生姜、厚朴、苏子、白芥子等化饮降气,亦有配伍五味子、白芍、甘草等,用以敛肺止咳者。方如小青龙汤。

4 清金保肺: 清金保肺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肝火刑金之证。如气逆作咳,咳声呛急,喉痒少痰,有时痰中夹血。咳引胁痛、身热、下午尤甚,目珠青白,时见红丝绕目,甚时结膜眼睑出血,动怒则目珠眼眶胀痛,脉弦数,舌红少津。治以清金保肺法。药如桑皮、地骨皮、贝母、知母、杏仁、苏子等清肺降气;配合丹皮、山栀、黄芩、黛蛤散等清泄肝胆之火。方如桑白皮汤。

5 补益肺气(培土生金): 补益肺气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肺气不足之证。如气短时咳、痰少,或痰稀而多泡沫,不耐劳动,动则微喘,时易自汗,形寒畏冷,脉细或弱,苔薄质嫩。治所补益肺气法。药如芪、参、草以益气;配伍百合、款冬花、沙参、麦冬、苡仁等补肺。方如保元汤、补肺汤。如其纳谷不香,运化迟钝,大便溏软,疲乏无力,见脾胃不足之证者,则用“培土生金”法。可于前方加用白术与茯苓,或山药与扁豆,以及陈皮、砂仁、桔梗等。方如异功散、参苓白术散。

6 养阴润肺: 养阴润肺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肺阴不足之证。如久咳不愈,咳声呛急,咽干喉痒,甚至失音。胸膺隐痛、刺痛、痰少而粘,咯吐不利,或时痰中带血,甚至吐血。下午虚热颊赤,晚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而无力。治以养阴润肺法。药如生地、熟地、天冬、麦冬、阿胶、沙参、石斛、百合、贝母、糯稻根须等滋补肺肾之阴;配合丹皮、地骨皮、秦艽、白薇、穞豆衣、鳖甲、牡蛎等清虚热以敛浮阳。方如百合固金汤、琼玉膏(这种用药,可与前“养阴清热”的肺肾部分互参)

5.

肾与膀胱为表里,为足少阴与足太阳经脉。脏腑表里,密切连属。肾治于里,藏精纳气,为真阳真阴之所寄;膀胱主表,为一身之外卫,化气而通行津液,又为通阳泄浊的孔道。因此,外感之病,由表入里,内伤之病,穷必及肾,病情传变,两者又有其相互影响。

肾脏之病,主要为精气不足,五液受损,成为虚劳损证。其具体变化,如封藏失职为遗精滑精,肾不纳气为虚喘气短,肾不主水为肢体浮肿;气化失常,则膀膀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等等。但约其大端,不外乎水火两亏,即阴虚和阳虚。因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宜盛不宜衰,所以一旦有病,尤多虚证。

肾病治法,大都宜用补益。因肾为阴阳之根,元气之本,病及于肾,阴阳气血多已亏损。如阳虚者,宜补肾温阳,阴虚者,宜滋肾养阴;而补阳者,要注意真阴的基础,补阴者,要注意阳气的运行。景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同时,补阳要与回阳区别,切忌偏任刚燥,反损真阴;补阴要顾及阳运,不能滥用滋填,注意刚柔相济,补泻相合。又如阳虚者,每每阴寒内生,则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但它与单纯寒症有别。阴虚者,又每虚火偏亢,则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但它与一般实火亦异。更有阴阳两虚者,虚寒虚热证候错杂出现,一般说法,可以平补阴阳;但甘温扶阳,补后天以充先天,所谓“精生于谷,谷以养神”,这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在《金匮要略·虚劳篇》和《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门》是有很多启发的。至于补精纳气,化气化水,又大都与补阳补阴相辅而行。

1 补肾温阳: 补肾温阳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之证。如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白,唇淡口和,形寒便溏,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甚至阳痿不育。脉大无力,或沉弱,舌淡质胖等症。治以补肾温阳方法。药如熟地、萸肉、山药、枸杞、淮牛膝、苁蓉、锁阳等滋腻补肾,同时与附子、肉桂、川断、狗脊、杜仲、巴戟、葫芦巴、破故纸等温壮肾阳,随宜配伍。方如肾气丸、右归丸(可与前“刚柔相济”的“温柔”方法互参)。

2 滋肾养阴: 滋肾养阴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肾阴亏损,精气不足之证。如头眩耳鸣,少寐健忘,腰脚酸软。并见骨蒸潮热,下午颊赤,口干舌焦,便干溲赤。脉细数无力,舌质嫩红等症,这是阴亏而不能恋阳者。治以滋肾养阴方法。药如生地、熟地、天冬、麦冬、萸肉、枸杞、山药、石斛、阿胶、鱼线胶等滋补肾阴,同时与丹皮、茯苓、泽泻、地骨皮、玄参等一二味清虚热而泄肾邪者,随宜配伍。药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这种用药方法,实际是“甘腻滋填”与“养阴清热”的综合运用。

3 补肾固精(缩泉固脬):“补肾固精”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肾气不固,封藏失职,见遗精滑精等症。余如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净,以及妇女屡屡堕胎,伴见腰背酸痛等症者,均宜治以补肾固精方法。其用药配伍,如桑螵蛸散、菟丝子丸。又如尿床,小便不禁者,治以温肾固脬。方如固脬汤、缩泉丸。

4 补肾纳气: 补肾纳气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肾虚不能纳气之证。如虚喘短气,胸闷息促,动则尤甚;或者痰鸣喘汗,咳而遗尿。并见上部烦热,下部不温。舌胖、脉沉细等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上见虚喘短气者,由于下焦肾气的不能摄纳。治宜补肾纳气方法。药如人参与蛤蚧,黑锡与硫黄,补骨脂与熟地,五味与麦冬,肉桂与沉香,附子与肉桂,紫石英与河车或人参等。方如参蛤散、都气丸、黑锡丹。

5 温肾(阳)化水: 温肾化水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阳虚水肿之证。如水气泛滥,周身漫肿,反复不愈,跗肿按之如泥,或腰腹肿满,咳嗽气喘,甚至大便溏薄,小便不利等症。治宜温肾()化水。方药如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的配伍。亦有水肿长期不退,而见阴虚之证。溲少赤涩,并见虚热,舌质红,少津液,脉细数者。此症最为棘手,一方面水盛为思,一方面又见阴虚,实质是阴阳已经两伤,有方有药,而疗效往往并不佳者。常用养阴化气利水,如六味地黄加桂枝和猪苓汤的配伍方法。但须注意,有症似阴虚,舌质光嫩,但布水滑苔者,仍是阴阳两虚,而且偏于阳虚,不能误认为阴虚,漫投养阴之药,以致伤阳碍胃,水肿之势更盛者。

6 脾肾双补: 脾肾双补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脾肾两病者。如纳少化迟,时易泄泻,神疲乏力,脘腹畏寒,尤其久泻久痢,时易反复等证。所谓脾气虚而肾气亦虚。治宜补益脾肾之气。方药如脾肾双补丸的配伍。这里尚有区别,即脾阳先虚,而后伤及肾阳者,是为脾病及肾。常见泄泻不渴,腹痛畏寒,或者胃痛作胀,吐清水,欲得温按,或者突然吐泻交作,食不消化,四肢不温,舌滑脉迟等症。治宜温中扶阳。方药如理中丸加附子;或加肉桂;或加草豆蔻;或加川椒等。假如肾阳先虚,以致中阳亦虚者,是为肾病及脾(火不燠土)。常见腹鸣晨泄,腰酸形寒,四肢不温,饮食不振,口淡无味,舌淡胖,脉沉弱等症。治宜温肾补脾(补火暖土)。方药如四神丸、肾气丸的配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