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涯社区

 憨兔 2010-12-17

苦难≠财富

  
  曾经多次被年轻人羡慕,原因竟然是我有十年的蹉跎岁月,据说那是一笔财富;而在老知青圈子里,这种说法更为普遍,苦难等于财富几乎成了“主旋律”。
  
  不敢苟同这样的论断,苦难与财富本不成因果,它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关系。抗战时期有一首民歌唱道:“种瓜的得瓜/种豆的得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浅白的歌词说明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因果规律,而种植苦难以期收获财富,显然是一个荒诞而又具有欺骗性的悖论。
  
  如果所说的财富是属于狭义的范畴,比如金钱之类,问题就简单了,苦难肯定不能与财富画等号,人生也不是钱财所能涵括的。如果是指广义的财富,比如将经验、阅历纳入进来,这就偷换了概念,变成一种泛财富论了,按照这个思维模式,所有的灾难和丑恶都可以转换为财富:地震、奥斯维辛、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天灾人祸无不如此。
  
  不否认某些成功人士是在苦难中崛起的,草根跻身名流、穷汉变脸为富豪的并不鲜见,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事例。但是,苦难只有在经过转化这一环节才能变为财富,而且很多苦难是无法转化为财富的。倘若把这个关键环节抽掉,就是妄言诳语。试想,如果苦难等于财富之说成立,秦始皇就会对孟姜女说苦难是财富,殖民者就会对老黑奴说苦难是财富,黄世仁就会对杨白劳说苦难是财富,欠薪的大亨就会对农民工说苦难是财富,贪官污吏就会对贫困户说苦难是财富……
  
  有人引经据典以证苦难等于财富之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再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讲先贤遭遇苦难时不堕青云之志,绝非苦难乃人生财富之意。司马迁本来就是史官,如果说宫刑是司马迁的财富,那么历史上拥有这般财富者如过江之鲫,何以只出一个司马迁、一部《史记》呢?
  
  在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是承受苦难的典型形象,重复推同一块石头是其生命的全部意义,他的石头(苦难)永远变不成财富,因为每当他把石头推到山顶,石头便滚下山去,他必须重新再来,如此反复,永无止境。法国作家加缪以存在主义揳入西西弗斯这个苦难的符号,他认为推石头是苦难也是愉悦,因为其间包含着对宿命和荒谬的叛逆。但周而复始地推石头就是财富吗?不,那是加缪版的西西弗斯一种形而上的抗争。既然在诸神的惩罚下西西弗斯放弃对幸福的追求,认可往返推石头(苦难)就是人生的全部,苦难才包装为“财富”。换言之,西西弗斯的“财富”就是“活着”——这是人之生命的最低要求,无奈得颇类“精神胜利法”。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梅花香自苦寒来”是某种植物的特殊选择,“百花齐放才是春”是一般植物的普遍规律。芸芸众生的我们都在普遍规律的界限内,没有谁希望苦难伴随一生,人不是为了拥有苦难这个“财富”才活着的。少些人为的苦难,我们创造的财富会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