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节·节令/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chxz 2010-12-18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节。《易经》有“以阳爻为九”之说,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汉末曹丕《九日与钟繇书》曰:“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有很多风俗,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赏菊、吃花糕等。据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高祖戚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汉代重阳节已有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关于重阳节风习最完整的传说则见于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小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此说虽不可信,却寄寓着古人消灾避祸的愿望。事实上,登高之俗源于古代娱乐活动。据西汉时《长安志》载,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小高台,每年九月九日,人们即登上高台游玩观景。“登高”即由此出。到了三国和晋代,把登高的范围扩大到登山。《晋书》中就有东晋大将军桓温,曾于重九日带着他器重的参军孟嘉和其他许多幕僚登龙山宴会的记载。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又名“越椒”或“艾子”,可以入药,有驱蚊杀虫之功能。不过,汉代重阳节人们是将茱萸切碎装在香袋里佩带,晋朝以后则改为将茱萸插在头上。如唐朝诗人王维诗曰:“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自古就有传统的饮食:饮菊花酒、吃花糕。据《西京杂记》云:“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菊花是传统的中药,古人认为饮菊花酒能延年益寿。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年例,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可见,饮菊花酒与赏菊,同为重阳之俗。此外,古人还有重阳吃花糕的习俗。《西京杂记》所记汉代吃的“蓬饵”,就是用蓬草叶子和黏黍米制作的重阳花糕。唐、宋时期此风更盛。唐代《岁时节物》云:“九月九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一武则天就曾命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赏赐众臣。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馈送,上插剪彩小旗,掺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说:“九日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重阳节要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节,所以重阳又叫“女儿节”。明人谢肇涮《五杂俎》中说:九月九日天明时,百姓把花糕切成薄片,搭在未成年儿女额头上,并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大概就是古人重阳吃糕的原意了。(来源:中国风俗辞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