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论]为什么雅虎会节节败退? - CSDN.NET - CSDN资讯

 orion360doc 2010-12-20

本文线索出自TechCrunch的报道,CSDN根据Quora上的原文在新浪科技译文基础上做了大量校正和补充。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雅虎一直问题多多。在经历了本周早些时候的裁员之后,日前泄露的一份内部备忘录又显示,雅虎将“处理”一系列服务,包括Delicious、MyBlogLog、雅虎书签和Yahoo! Picks。而活动计划网站Upcoming、地理位置共享平台Fire Eagle和其他一些产品将被合并。

其实,雅虎的混乱状态远不只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系列失败呢?有人在Quora网站提问:为什么雅虎的Web服务部门在收购了Flickr、Delicious等等众多优秀网站之后还是节节败退呢?这些网站有优秀的人才,收购也很顺利,本来应该能够重振雅虎的,为什么最终影响甚微呢?

对此,许多雅虎前员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曾在雅虎Upcoming任工程师的Neil Kandalgaonkar称:“如果这些产品收购进来是想要重振雅虎,就不应该被那样对待。它们都依赖社交网络,共享相同的个用户群,但却没有强强联合,自成一体,反而被分到雅虎的不同部分,不得不屈从于原有的产品体系和日程。”他还透露,Upcoming的收购也许还起到了一些作用,因为创始人Leonard Lin对雅虎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Leonard Lin随后评论说,除了对自己的恭维之外,同意Kandalgaonkar的见解。他补充说,创业公司切不可低估大公司的组织阻力,接受并购的目的不要想着能够改变后者的文化,而是应该多利用大公司的基础设施将服务提升到新水平。Kandalgaonkar还表示,Flickr在雅虎的收购中是一个例外,能够保持相对独立,反过来还吃掉了Yahoo Photos(CSDN评论:也许这也是Flickr还保持一定活力的原因?)

对此,曾长期担任Flickr工程师的Kellan Elliott-McCrea回应说,他和自己的前同事们经过了讨论,大家都说在过去几年里,Flickr团队85%的时间都花在了和雅虎沟通和协调上,而只有15%的时间用在做项目上。而且很多时候反对意见非常强大,以至于根本做不了什么事情。他还翻出了自己当年的工作日志,发现团队曾在9个月的时间内开了18场会议,只是为了讨论Flickr的API设计为何不佳,以及何时关闭并移植到YOS Web服务标准的问题。

Django创始人之一Simon Willison对Elliott-McCrea的最后一句话表示惊讶:可是Flickr的API是老网站里设计得最好的啊。而《Web 2.0 Mashup 开发实战》一书的作者Raymond Yee则反映,自己到现在也不懂什么是YOS。

雅虎前员工、现任Etsy CTO的Chad Dickerson在YOS最早引入的时候正在运营YDN(Yahoo开发网站),他回忆说:

我遇到了重组,新的管理层提出了YOS的概念。我当时则认为,Flickr是雅虎最成功的API,甚至是整个互联网上最成功的,所以应该是雅虎其他的所有API都按Flickr的走才对。如果你想更多人用,就应该按开发人员已经理解、在用和喜爱的方式来,不是吗?我花了很多时间与高层争论,但是毫无用处,所以2007年较晚时候我离开了YDN。

TechCrunch的报道还引用Dickerson的话(CSDN注:但在Quora网站上未找到原文,不知所据)称:“我看到的是,企业家加盟雅虎后,他们忙于的是制作有关战略的PPT文件,而不是专注于产品的开发和销售。”

而Delicious前工程师Dave Dash则直言不讳地表示,雅虎缺乏远景规划。尽管已经收购Delicious几年了,但雅虎并没有把它真正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体系中。雅虎基本上不怎么理会Delicious的创始人,频繁更换上面的管理团队。

在Quora网站的另一个讨论Delicious的问题下面,Tripline的创始人、在自己视频编辑网站JumpCut.com被雅虎收购后曾担任其视频产品负责人的Byron Dumbrill也对此问题发表了长篇评论。其中回忆到,2006年他看到Yahoo Bookmark 2.0的路线图感到奇怪,为什么不直接用Delicious呢?结果Yahoo Bookmark的产品经理解释说,Delicious和Bookmark是不同的两个产品,前者针对技术人群,后者要面向主流用户……

难怪2008年在雅虎几年之后实在呆不下去的Delicious创始人Joshua Schachter走的时候这样解释离开的原因:老板们的决策基本上把我排除在外……真是一段令人沮丧的经历。

当然,也有表示对雅虎最近的举措表示支持的,比如GigaOM的Mathew Ingram

而曾在微软干过多年的畅销书作家和知名博客作者Scott Berkun也在同一问题下回帖,做了总结发言:

技术领域历史上总体而言很少收购最终有好的结局。我无法给出实际数据作为依据,但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我估计大约有60%的收购最终失败:产品关停,所有关键的人员都走掉了。这当然并不是为管理不善开脱,但对于收购的确不能太乐观。

大公司经常会被来自外部的思维方式和想法所吸引,于是动念收购。但是讽刺的是,他们很快就惊奇地发现,大公司对所收购的想法和人才都有天然、强大的抗体,公司想通过收购获得的东西其实不可能得到。他们会掩盖失败,并不断重蹈覆辙。

尽管如此,收购仍然是很好的策略。一方面可以阻止竞争对手获得这些想法和人才,或者阻止被收购方成长为自己的下一个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得好,即使所收购的产品/代码/团队失败了,原有的团队也可以吸收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