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崇明生态县建设规划(2007-2020年)

 千岛花园 2010-12-21
  一、规划背景
  国家环保总局自1996年开始提出了生态示范的创建活动,1999年又进一步提出开展国家生态省、生态市(县)创建活动,掀起了全国各地的生态建设热潮。为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总局的号召,崇明县1999年开始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于2002年成为我国第二批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5年,《崇明三岛总体规划》颁布实施,明确了要将崇明建设成为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因此,为扎实推进生态岛建设,崇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创建国家生态县的目标。目前,崇明现状条件与国家生态县的创建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为全面规划生态县建设工作,明确建设内容并落实各项创建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总体思路
  “两条主线”贯穿生态县建设始终,以“生态保护优先”和“基础设施先行”为两条主线,贯穿生态县建设的始终。
  “六个体系”支撑生态县建设框架,通过构建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舒适人居与生态安全、社会和谐与生态文化、能力建设与生态保障六个体系,涵盖各项建设任务,支撑整个生态县的建设工作。
  “八大领域”落实生态县建设任务,通过实施:生态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八个领域的重点工程,将生态县的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

  三、现状分析
  6项基本条件。有4项基本条件符合创建要求,1项基本符合,1项正在实施之中:即80%的乡镇需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崇明需要创建13个环境优美乡镇。
  36项考核指标。目前崇明现状有29项指标达到考核要求,另有7项指标不达标,总体达标率为81%。

  四、规划目标指标
  (一)规划范围与目标
  规划范围:崇明三岛,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
  近期目标(到2010年):全面达到考核要求,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县。
  远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符合国际生态化潮流、与国际标准接轨、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现代化综合生态岛区。

  (二)规划指标体系
  以国家生态县考核指标体系的约束性指标(34项)为基础,增加体现崇明特色的引导性指标(6项)。

  五、规划主要任务
  (一)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体系
  1、水资源保护和水源地建设
  划定东风西沙地区作为崇明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制定并实施保护措施。建设“1环、5湖、29纵、27闸”的生态水系,重点建设南横引河清水通道。逐步关闭中小规模水厂,新建城桥、堡镇、陈家镇、崇西和长兴等5座大型水厂。
  2、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三岛预留80%左右的生态用地,划分为七大功能分区:崇东分区-大通道景区与生态示范、休闲运动区;崇中分区-中央森林区与休闲度假、教育研创区;崇北分区-主题乐园区与有机生态农业展示区;崇南分区-田园城市化中心城区;崇西分区-生态景湖区与环湖度假、国际会议办公区;长兴分区-现代船舶制造业基地;横沙分区-生态旅游度假区。
  3、岸线资源保护和利用
  三岛岸线资源划分为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岸线三种。崇明岛南岸中部布局生活性景观岸线和客运码头,南岸西段保留深水港建设用地,其余均作为生态性岸线;长兴岛南岸大部分作为生产性岸线予以开发,同时保留部分生活性岸线,其余作为生态性岸线。横沙岛岸线基本保持原生态的生态性岸线,少部分开发为生活性岸线。
  4、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
  规划形成“一环、二区、三带、四园、五景”森林框架格局,构建河流、湖泊、林带、湿地与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生态网络。加强崇明东滩98大堤外侧自然滩涂的保护,在对北湖和明珠湖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湿地保护。建立外来物种信息库,完善引种程序,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提升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水平,保护珍稀物种。
  5、能源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
  对堡镇电厂和长兴电厂实施改造,提高装机容量。开展高压走廊和变电站等设施建设,实现崇明电网与上海电网并网。开展东滩92大堤一线风力发电工程、上海风力发电二期工程、崇明北沿风电场和横沙岛陆上风电场建设。推广利用太阳能,试点开展氢能开发项目,构建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应用示范区。试点应用“四位一体”的能源利用模式,启动秸秆热解和气化技术应用。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体系
  1、生态工业建设
  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发展船舶、港机制造为龙头的战略产业,对传统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对小规模企业进行优势组合。制定节水、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推进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开展规模化企业ISO14000认证工作。开展长兴海洋装备岛基地配套产业园区、崇明工业园区、富盛经济开发区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
  2、生态农业建设
  规划形成“两轴、两厢、四中心、六分区、十五大基地、五大生态观光园”的农业分区体系,建设规模化种植业基地和规模化养殖业基地。加强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品质,健全农产品监测、监管体系。
  3、生态第三产业建设
  建设生态型商务区,引进国际会议、会展、户外运动、主题乐园和国际教育项目。建设新型流通网络,重点建设农副产品批发、物流批发等专业市场。构建“一园、一轴、二环、三带、七区”的生态旅游总体布局,控制旅游人口规模,完善旅游区环境基础设施。
  (三)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体系
  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制定各行业主管部门、乡镇、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配方案,明确污染削减责任,制定考核和调控办法。加强排污总量动态管理,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测和监督检查,完善企业排污申报制度。
  2、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全面推进城镇污水集中治理,近期建成城桥、新河、堡镇、陈家镇、长兴岛等5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到6.9万吨/天。推广生态化治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服务范围内直排水体的工业、生活等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作。积极开展市、县级河道整治,全面推进镇村级河道的“万河整治行动”,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实施工业污染源普查,制定污染源治理计划。
  3、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
  在规划的新城镇和集镇镇域范围内继续开展“基本无燃煤区”建设,并巩固城桥镇、森林公园地区已有的创建成果。加大“烟尘控制区”建设力度,积极建设“扬尘控制区”。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对不达标车辆实行强制淘汰,长江隧桥建成后,对高污染车辆实施限行措施。加强餐饮业污染控制,解决餐饮业发展与居民生活的矛盾。
  4、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在崇明中北部建设固体废物综合产业园,在长兴岛东部建设固废综合处理利用厂,逐步完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崇明岛固废产业园内设置处理设施,在长兴岛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场附近设置中转站,对危险废物实施集中收集和处置。限制一次性消费品、难降解和难回收材料的使用,实现垃圾减量化;推广使用可回收再生包装材料,实现包装减量化。
  5、噪声污染治理
  建设防噪降噪工程,在城镇敏感地区实施禁鸣措施,解决交通噪声扰民问题。扩大“环境噪声达标区”、“安静居住小区”的创建范围,控制居民生活噪声。加强噪声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和治理,对夜间施工作业实施严格审批制度。进一步加强环境噪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噪声环境监测预警的总体水平。
  6、农牧业污染防治
  加强畜禽养殖场的执法监管,进一步完善畜禽粪便收集处置系统,扩建有机肥生产中心。推动化肥、农药品种结构和施用技术的改进,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制定并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最佳管理措施,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合理确定水产养殖容量,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开展水产养殖排放废水污染治理。
  (四)舒适人居与生态安全体系
  1、人口规模控制
  到2020年,崇明岛人口控制在65万以内,长兴岛规划人口13万人左右,横沙岛规划人口2万人以内。崇明岛南部城镇产业区和长兴现代城镇区是未来人口的聚集区,崇明岛中北部、长兴北部和横沙岛乡村地区作为人口疏解区,崇明东滩、长兴水源保护区及林带作为人口控制区,基本没有常住人口。同时加强长江遂桥建成后流动人口规模的控制及管理。
  2、城镇体系格局建设
  崇明岛规划建设“新城-新市镇-中心村”三级城乡居住体系,长兴岛和横沙岛规划建设“新市镇―中心村”二级城乡居住体系。各级居民点分别制定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基础设施标准,保障居民生活质量。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工作,有条件的乡镇2008年组织申报,其余各乡镇2009年组织申报。积极开展生态村建设,做好农村环境保护的“细胞工程”。试点开展生态社区建设,改善集镇居住环境质量。
  4、生态安全格局建设
  推进林地绿地系统建设,构建完善的“廊道-斑块”系统,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划定生态敏感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北湖、明珠湖等区域的开发加以适当控制,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强咸潮入侵、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防治,制定紧急预案,减少灾害损失。
  (五)社会和谐与生态文化体系
  1、体制文化建设
  成立县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生态文化建设的部署、协调、检查和考核。推行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大决策行动试行听证会制度。建立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同时建立公众信息反馈渠道和机制,指导科学决策。建立考核指标的跟踪评估体系,掌握生态县创建动态信息。
  2、认知文化建设
  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体手段积极宣传,全民动员开展生态县创建。在学校、企业、社区和村委开展环境培训和教育,提高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组织“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环保专题宣传,提高环保关注程度。
  3、物态文化建设
  制定分级保护计划,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及礼仪。以“20分钟文化圈”为原则,以新城公共文化设施为中心,形成“一个新城、九个新市镇以及均衡分布的文化服务网络”。
  4、心态文化建设
  倡导公众转变消费观念,构建绿色消费体系。通过开展规模化企业ISO14000认证,塑造崇明县生态品牌和公众形象,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结合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开展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六)能力建设与生态保障体系
  1、生态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建设
  建立崇明县环境应急中心,构建应急联动监测网络体系。制定生态安全应急方案,及时掌握三岛的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重视技术储备,建立环境应急资料库。配备应急事故装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技术培训,建立环境应急人员队伍。
  2、生命线系统建设
  组建生态县生命线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制定供水系统、供气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电力系统、综合防灾系统等的安全对策,防范未然。加强生命保障线系统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完好率与运行效率。
  3、环保监管能力建设
  全面提高水环境、空气环境、噪声环境、土壤环境、核与辐射环境的监测预警总体水平,推进环境污染源在线监测,构建自动化环境监控网。加强各种环境污染源的监控、执法力度,提高现场监察和执法能力。培养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4、政府决策机制建设
  强化政府综合协调能力,切实解决好行业部门、各乡镇政府等交叉问题,尤其是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绩效考核等问题,提出协调与解决方案。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现行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进行探索,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构建生态县管理网络,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政府决策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

  六、近期重点实施项目
  规划近期,共安排生态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综合保障能力等八大重点领域的54个项目,总投资约55.5亿元,其中重点投资领域是资源利用与保护,占总投资的42.5%,其次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占2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