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

 ˋ婲彽淤伤 2010-12-21

关于龚自珍写作此文之目的,我是这样理解的:清朝末年,既得利益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当时“传道授业”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教师)。由于长期的思想统治,全国人才培养(成长)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摧残和巨大的破坏。此时,龚自珍站在时代的高处,从忧国忧民的角度出发,托梅议政,用象征的笔法抨击了清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和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解放思想、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文章第一段分三层,揭示了病梅产生的社会根源:第一,受统治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对梅树不正确的审美观点:“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也就是统治阶级选人、用人的标准。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当政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谄媚、邪佞和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第二,写“文人画士”“心知其意”而“未可明诏大号”指出这种观点见不得人。“文人画士”,在这里是指那些为封建统治者所豢养,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官僚集团,要求人们成为庸才、奴才的心理非常熟悉,但他们也知道这是一种病态的见不得人的心理,可又不敢违背主子的旨意,只好采用诱之以利、借刀杀人的阴险伎俩。龚自珍用“文人画士”的比喻有力地抨击了统治者的腐朽的选拔人才的官方模式和传统观念。第三,写文人画士的邦闲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对比现实中的教育方式,包括当时的裹脚、留辫子等行为,一种强制性的培养制度和审美观,不都是对人民巨大的残害吗?

第二段一开始就说:“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说明病梅之多之普遍,对病梅进行抢救,实际上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人才灵魂教育的拯救,形象地表明他疗梅的愿望和决心 ,表明了要彻底砸碎统治阶级束缚、扼杀人才的精神枷索,让人们的个性和从业方向得以正常发展,这无不表明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龚自珍谴责摧残梅树的举动,实际上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在教育战线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表达了要求改革教育的决心。多数教师只把它当作一篇课堂自读课文来处理,讲得非常少,没有达到给学生很大的思想震动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