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三: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振波浪清 2010-12-21

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2010-11-15

                      
                
    大同日报记者崔莉英 大同地处山西北部,地势险要,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乌桓、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都曾长时间控制大同,最短的时间也在100年以上,而以鲜卑族控制大同的时间最长,将近400年。
                
    山西人民出版社李广洁认为,作为中原王朝的边陲城市,大同是中原王朝防御游牧民族“胡马”南下的前哨,也可以看作是中原王朝国力消长的寒暑表。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三: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东汉-鲜卑等部,大同一带进入了一个战乱时期。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三: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三国-鲜卑等部(公元236~262),东汉末年,大同已不为我所有也。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三: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西晋-鲜卑等部(公元281),大同早已成为拓跋鲜卑的天下。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三: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南北朝时期。北魏、南齐。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乌桓归顺东汉王朝。永初三年(109年),乌桓和鲜卑、南匈奴反叛,开始侵扰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令大同一带又进入了一个战乱时期。从永初年间开始,鲜卑的势力不断壮大,到了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7年),鲜卑南下侵扰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有时甚至一年就要南下30多次,雁门以北几乎成为鲜卑的天下,而此时的汉朝国力日渐式微。公元398年7月,拓拔珪下诏迁都于平城。北魏定都平城后,把以平城为中心方圆千里的地方定为封畿,与南朝宋形成南北对峙。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三: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南北朝并立形势,这个看的更清楚。


               
    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控制云州(今大同)后,把西京设在大同,他们看出了大同非同一般的战略地位。当时辽宋议和,辽和西夏的战争新起,以大同为中心的塞北地区西近西夏、南邻宋朝,是他们监控西夏势力的理想之地。辽在大同设置西京之后没几年,便开始进军西夏,接连得胜,彻底扭转了原来辽对西夏战争的不利局面。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三: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


    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在女真人统治中国北部的100多年间,大同作为金政权西京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金人把大同作为他们南下进攻中原的桥头阵地,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其西路军队正是以大同城为大本营而发兵南下中原的。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三: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金朝

                
    从时间上来看,游牧民族控制大同的时间远远长于汉民族,因而大同在元代以前是一座游牧文化浓度较高的城市,也可以看作是中原王朝国力消长的寒暑表。当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南下控制了大同之后,即标志着中原的汉族政权国力衰落、退出塞北地区;而当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大同站稳脚跟,刻意把大同作为首都或陪都来经营的时候,就标志着中原的汉族政权势力不但退出塞北地区,还退出了整个中国北部。 

看了本文的读者还看以下文章: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一:平城  气势恢弘的北魏京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mz2.html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二:平城时代民族文化大融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obs.html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三: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qfa.html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四:与南京比肩而立的古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qef.html

不断刷新完善的中国大古都标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3vk.html

各具特色的8位大古都兄弟: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3vv.html

不断被认识并认可的中国大古都: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3r8.html 

云冈石窟导游词(52p):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ef8a30100m2vt.html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