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新干线·散文」张景录|一座古城的记忆

 谭文峰sdqtneyj 2023-10-31 发布于山西

作家新干线

一座古城的记忆

这里是山西大同云中古城;这里是古代边塞大同平城;这里是北魏名都、辽金西京;这里是民族大融合之地……
此刻,我站在巍峨高大的古城墙上瞭望;此刻,我穿越在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古战场上;此刻,我乘坐城墙上的观景车,在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环绕四周;此刻,我遥望大同古城的历史星空,仿佛穿梭在2300年前的历史烟云,目睹着民族大融合的繁华盛世。我仿佛融入到胡汉合一的群体,在鲜卑人的粗犷舞曲里狂欢;在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鞍前马后徘徊。我在滚滚征尘,一路豪歌,独霸中原的队伍里感受到北魏王朝的威武雄壮……
眼前的一切让我心旌摇荡,眼前的情景让我浮想联翩。
这是一座古都的记忆,也是一座古老城市的记忆。
清晨,我迎着一轮喷薄而出的红阳,在“一轴双城、古今并举”的历史文化名城上发出感叹:大同,你无论是古风遗韵,风花雪月;还是特殊阶段的喧嚣动荡;你无论是昔日的车辙烟火,还是今日的富裕祥和,都是这条历史的根脉和城市的文脉把你的古老与现代文明牢牢地牵连在一起。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到:每一块厚重的城砖都蕴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每一堵高大的城墙都凸显出它的戒备森严。每一座高矗的四角楼、瞭望台都在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历史上的大同,自古以来就是北方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平城因渴求和平与幸福而得名。当你翻开《二十四史》的发黄扉页,大同的名字散见于历代王朝的文献记载。它曾以赵、秦名郡,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而著名。这些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犹如一张张耀眼的名片将大同的辉煌牢牢地镌刻在历史的城砖房瓦和那段平城都市的繁华记忆里。

戒备森严的古城墙
明代的大同古城宏伟壮观,布局工整。那自成一体的防御体系,是我国古代军事建设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城内衢道四达,商肆相邻,街市繁华。
大同现存的古城是在明洪武9年,徐达将军在平城旧城的基础上增筑新城。古城方圆14里,开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四门之名蕴含的寓意也正是大同人所追求的“国泰民安,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
闲暇间,我翻阅大同古城的建筑史。领略了大同古城墙的宏伟建筑。大同城墙通常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等石材为基础。墙体以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与山西平遥古城墙相比却显得厚重而高大,坚固而挺拔。在平坦如砥,形似四方砚台的城墙之上,有七十五座高大雄伟的门楼、角楼和望楼耸立。护城河、吊桥、瓮城、月城、关城、耳城设施完善。真可谓“万祀金汤,魏然壮观”。
大同古城墙为大同八景之一,城墙48座望楼列布伫立颇为壮观。控军台是当今大同城墙建筑的一大特色,它建在城墙的四角之外,通高14米,顶部与墙的主体之间是一条栈道相连,这是古代作战时在侧面观察敌情并予以攻击的最佳方位。大同古城的控军台为研究我国城垣建筑弥足了珍贵的历史遗存。
站在宽敞的城墙之上,我环视四周,那四面城墙中心部位,各建有一座门楼,均为三层重檐九脊歇山顶式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守城将领的议政之地,又是主将在作战之时坐镇一方的指挥所。因其建于主城门之上又称正楼。城楼外有廊柱围绕,壮丽秀美。楼阁内外饰有彩绘、构图古朴典雅,呈现出明代独特的楼阁建筑风格。
随后,我领略了箭楼。箭楼建在月城正中的城台之上,是镇守城池的第一道防线。箭楼正壁开有箭窗,为集中火力,是阻击敌人的重要城防设施。城墙折南雄峙,四座角楼除西北角楼外其余三座角楼均为二层十字歇山顶式的木构建筑。它建于角台之上,外型凸出凭楼瞭望,视野开阔,可清楚地观察敌情,为城墙防御工事的重要设施。
建于明洪武六年至九年的乾楼由大同卫指挥使周立监造。为五檐十字歇山顶式的木构建筑。此楼起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为上故称乾楼。因其高俊拔萃,亦称镇城之楼。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之时,我登上乾楼放眼望去颇有:“四望山河连朔漠,一天风露依清秋。山势北来一渺渺,水声东去好清闲”之感。红叶遍地,绿水蓝天。层林尽染,寺庙瓦舍。烟火万家,尽收眼底。好一幅“壮美大同古城”之美感。
此刻,我俯瞰大同城池:方正若砚,风光霁月。遥望城墙之上的文峰雁塔,恰如一只巨笔插入天空。据史料记载:此塔建于明天启四年,即公元1624年,塔高37米,为八角七级空心仿木结构砖塔,塔体秀然端庄,玲珑雅致,塔内设有踏跺砖梯可供游人攀登。塔层的窗口可观察四面八方的敌情状况。纵观整个城墙高大雄伟,坚固挺拔。重关叠嶂,布防严密。矗立在城墙上的楼台建筑物,在战争中起着观察、掩蔽、射击、接应、制高和指挥的作用。
城墙外轮廓凸凹相间,排列有序,打破了传统的平直做法,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火力网,极大地提高了城墙的防御作战能力。是我国为数不多极具特色的重镇名城。
历史上的平城
站在城墙的制高点,眼前便呈现出历史上的大同烟云。
古老的城墙链接着大同的历史起点与辉煌。在这里,我仿佛看到10万年前的史前文明。正当许家窑人燃起文明的圣火时,正当古人类的飞索系石球、渔猎织网络的劳动技艺在这里悄然兴起时,正当历史的车轮穿过尧天舜日和大禹治水的长河时,夏、商人的足迹已踏遍这片群山怀抱的福地,在桑干河两岸繁衍进化。此刻,古老的大同已步入人类文明的快车道。
悠悠万事,斯土斯民。大同最早的历史初见于春秋时代。“戎狄”之代国已与晋国赵氏联缘,故其历史久远。其后赵襄子越夏屋灭代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设置代郡,秦朝沿为36郡之一。于是才有了汉高祖平城伐判和“白登之围”;拓跋鲜卑两度建国皆称:大代之号。今日大同即代地腹心区域之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同总是在胡汉融合之间徘徊酝酿。其形其神亦胡亦汉。胡汉难分。惟其如此,别其风姿,精彩绝伦。
面对匈奴的不断威胁,大汉帝国采取两种政策,一是多次组织强兵北伐匈奴,许多名将曾越过雁门、代郡征战北疆。二是长期实行和亲政策,以“昭君出塞”和亲的典例方式争取汉匈和平共处。同时,在雁门、代郡边郡先后安置大批南匈奴、乌桓人定居。从此,大汉与匈奴和平共处达数百年之久。
当历史的车轮运行到西晋末年,当五胡乱华的铁蹄践踏着中原大地这块肥沃的土地,当东晋王朝在历史的风云中飘摇动荡。久居“嘎仙洞”的拓跋鲜卑族人已经离开世世代代祖居的大兴安岭,开始南迁,曾在美丽的呼伦湖畔留下足迹,最终进入匈奴故地,称雄于阴山南北的广袤草原。公元258年,鲜卑首领力微见在定襄盛乐召集部落联盟大会,一个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从此,鲜卑族开始了他们的“盛乐时代”。其后,拓跋鲜卑族通过于西晋修好,继续南下,入境山西,并涉足中原事务。公元386年拓跋珪灭代国,改国号魏。拓跋鲜卑族从此开始:问鼎中原。
从公元3世纪到6世纪,草原民族纷纷内迁,多数胡汉政权林立。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结束了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北方一统。散布在中原的胡汉各族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呈现出胡汉杂糅,兼容并蓄的局面。那时的中原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游牧民族。同时,胡风胡俗也融入了华夏民族。中原居民生活饮食,起居习惯也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更是增添了粗犷奔放的色彩。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在这里开启了北魏平城新时代。在至南迁洛阳的先后97年间,拓跋珪以平城为基地成就伟业;道武帝雄才大略奠定封建国家;太武帝气吞万里达成北方统一。之后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太和新政”有力地推动华戎一体,民族融合。他们汇聚南北文明,兼容东西精髓,创造出奇迹般的辉煌,为古老的中华注入新鲜血液。
百年帝都,气象万千。商旅汇聚,万邦来朝。这些景象已在北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平成悄然形成。
大同平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北魏平城的历史文化遗存至今遍布田野。平城的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出土的文物活生生地印证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状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直到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这座以皇家冠名的佛教造像工程才宣告结束。从此,云冈山崖成了民间造像的乐土。晚期雕饰更加精美,法像秀脱俗,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改梵为夏的历史过程至此结束。宋绍祖和司马金尤墓出土文物见证了南马俑的强大威武的军阵。异域风情的金银玻璃器具将我们带回到1600年前的古西域。
眼前的古平城是在秦汉平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分宫城、外城、郭城等。城市布局以宫城为中心向外扩展。宫城位于平城北部,有太极、太和等殿。东设太庙、东苑。西置天坛,南筑圆丘、明堂等。外城坊间开巷、巷通街衢,规划完整,布局严谨。为里坊式格局。当时京都平城人口百万,香烟缭绕,寺庙道观上百所。僧尼两千余。佛寺妙塔对峙相望。永宁寺塔高耸云端,在当时已呈现出一片繁华盛世之像。
北魏王朝顺应历史潮流,继承魏晋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改名恒州。不少贵族遗老怀念鲜卑旧俗,抵制汉化,羁留旧都,平城古都的经济文化发展缓慢,“胡化”之风抬头,仅数十年间平城脱离社会主流,丧失其重要地位。北魏末期,先是柔然逼进,继而六镇之变。恒州陷入战乱。526年平城在战火中沦为废墟。8年后北魏王朝终结。
北魏平城是南北朝都城最重要的一个王朝,在世界版图中也是屈指可数,堪称:国际大都市。如今这些遗存、遗迹无言地诉说着古都平城的那段繁华往事,也见证了人类文明在物资文化交流融合中的辉煌发展。尽管“丝绸之路”早已超越其作为交通线的意义,但成为一种中国精神文化的象征,给人类留下了一笔珍贵丰厚的文化遗产。
辽金陪都西京
魏太武帝灭北凉后,打通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使汉代以来“丝绸之路”得到延伸。中西亚、西域各国的使者与商人云集平成,鲜卑族乐舞、汉晋雅乐及西凉胡乐奏响于燕堂庙飨。中西亚的金银、玻璃器、奇珍异果等进入平城人的日常生活,陈列于案几之上;含有西域、波斯艺术元素的忍冬之纹、联珠纹等装饰图案成为当时社会最流行的纹饰。同时,西域人的技艺传入都市平城。平城开窑烧制的玻璃器具,使这些珍贵的玻璃制品进入寻常百姓之家,从而加速了外来技艺中国化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大同世界的文明盛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同时也涤荡着阻碍历史的尘埃。北魏王朝随着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和短暂的隋朝时代变迁。古老的平城已进入大唐盛世。唐会昌五年在此置大同军节度使。从此,恒州、云州、云中被大同行政区划名称所替代。
契丹人崛起于十世记的松漠之间,乘唐末战乱建立辽国并日渐强盛,随之入驻中原。五代时,辽册立后晋石敬瑭为“儿皇帝”,并割去燕云十六州。从此,大同属辽宋和西夏鼎立对峙。大同成为辽之西京。女真金国代辽后西京依然,蒙古元朝改大同路。
辽金大同,西京陪都。经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大同成为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重要舞台。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京风貌。奇构凌云的应县木塔和宏伟壮丽的华严寺。至今屹立于塞北古都,彰显着那个时代的佛教文化的繁荣。沉睡千年的铜、金、银、瓷器、绘画,雕塑等重新面世。别具风韵的西京风华日渐清晰。春水秋山,茶酒诗谢,胡风浓郁,汉制隐约。骄悍与儒雅交织写下了中华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同重镇晋商兴盛
大同作为200余年的辽金陪都,即为辽金的军事重镇,亦是两朝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还是佛教盛传的主要地区。在这里豪放的草原风格与深邃的华夏文明接洽成形。它造就了西京文化的独特蕴涵。大同辽金建筑就是这种独特文化的代表作。各种保留辽金元时代风格的古建筑工艺至今令人惊叹。那些朴实雄伟的飞檐硕拱,装饰华丽的玻璃鸱吻,巧构精细的天宫楼阁彰显了草原民族文化对唐、宋遗风的传承和光大。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逼近元大都元顺帝率众北逃,次年常遇春攻占大同,国家统一。蒙古诸部鞑靼、瓦刺、兀良哈等成为明朝统治的严重威胁,为抗击蒙古各部,明军在鸭绿江西迄嘉峪关的长城沿线上设立九个边防重镇。大同因屏全晋南而拱神京。位居九边之首,而名重天下。金戈铁马号角连营为当时大同重镇集军资转运,故肇启晋商发迹初端。
明代隆庆议和,汉蒙开始“封贡互市”边贸不断。满清入关,边境更向西北。大同仍是军事后勤保障基地,但刀光剑影不再,南北商贸渐兴,商贾辐辏,店坊林立,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明清重镇的大同随历经烽火连天、刀兵相接的惨烈战争,但也参与了铸剑为犁,商贸交通的和睦往来。更见证了富甲海内,汇通天下的晋商崛起。今天气势恢宏的长城,地处咽喉的得胜堡,斑驳的兵器火炮,精美的金铜玉器,举世闻名的“九龙壁”和古老的家具招牌,无言地诉说着大同的繁华盛世。
夕阳西下,在秋日的夕阳里。我凝视着大同古城的北门“武定门”,透过明清时代的大同古城,我似乎看到了一匹匹驼队的商人拖着疲惫不堪的步履,牵着满背驮来的西域货物,在永无休止的驼铃声响里走进大同古城。看到了一支支马帮带着西亚的瓷器、蒙古的奶茶和骏马走进了平城古都……
晋商依明初“开中法”起家,走出了“万里茶道”,创立了“汇通天下”。纵横欧亚价钱里,雄称商界五百年。创立了中国古代商道最成功的奇迹。形成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文化。晋商的历史是一篇“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英雄史诗,是一曲:“重义天下,诚实笃信”的人格礼赞,是一部“经世济民,儒贾相通”的壮美诗篇。
如今的大同古城,拉近了今人与古人的对话,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透过历史的隧道,穿越到秦汉边塞,北魏名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繁华盛世。
烽火散尽古城在,折戟墨研说前朝。在这里依旧回荡着北魏的雄风、在这里仍然斜照着西京的落日、在这里依然留存着大明的城垣、在这里积淀着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底蕴。今天,大同古城的大门再次向世界打开。沿着这个古老的文化坐标,我溯源而上,被这样一个充满千种生灵,万般神韵的艺术殿堂所震撼。那是古代文明的一个浓缩,它凝结着追求与失落交织,欢乐与苦难相连的往昔与未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环城一周,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深处,远远望去那门楼,角楼、望楼、犹如天宫仙阁一般嵌入灯火通明、五彩缤纷的大同古城。
古都平城、历史云州、古城大同、云中恒州,你这个古老而年轻魅力的城市让我永远眷恋、永远留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