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机理

 wwwww08 2010-12-22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十六报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机理

何志鸿1,2   刘忠堂2,4  许艳丽3  韩晓增3  何雪莹2

1黑龙江省科技厅, 哈尔滨 150001   2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哈尔滨, 150050

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哈尔滨, 150040  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哈尔滨, 150086

 

  要:通过连续8年在全省6个生态区99区固定轮作场圃综合试验,试验区专项研究,框区、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以及大量的大面积生产调查,发现影响重迎茬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病虫危害、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土壤养分以及植株对于养分的吸收利用,其中土壤病虫危害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各种影响因素间有相互推进的作用,其中主要的起因是根茬腐解物的积累改变了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进一步影响了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加剧了病虫危害、降低了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减弱了植株对于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

关键词  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机理

重迎茬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省生产中愈来愈严重的一个问题,引起了各级领导机关和科研单位的极大重视[1-11]。本课题是在黑龙江省政府和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从1993年开始,先后确立为省和国家重点课题、重大课题、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分三个阶段、组织省属和中直科研单位,进行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攻关[12-15]。经过8年的共同努力,已经基本探明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提出了减缓产量损失的7条农艺对策。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6-22]

    为总结本项系统工程的研究结果,向关心大豆重迎茬问题的各方面人士汇报,本文作者曾经就重迎茬对大豆的影响、造成这种影响的诸多因素以及减缓损失的措施,先后在《大豆科学》、《黑龙江农业科学》、大豆通报》、《现代农业》、《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以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多篇专题论文[16,20-37]。那些论文均是从某一角度或某一侧面汇报我们的研究结果,本文旨在综合各专题的研究结果、试图汇拢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探索的心得,从总体上探讨重迎茬大豆减产的原因和机理,为减缓重迎茬产量损失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总体试验设计

采取多年多地定点以及多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试验研究在全省6个不同生态区同时进行,主要的观测、调查均在各生态区由9个小区组成的固定场圃进行,同时设置必要的微区、框区、盆栽研究与实验室研究,在各生态区有代表性的县(市、农场)的典型地区进行大面积的生产调查,并在这些县(市、农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基点)、设立试验示范田。对于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时,既考虑全省的共性、也考虑不同生态区的特殊性。

试验研究的田间设计与当地当前的大豆生产水平、生产条件相一致。即试验区的管理与当地大豆生产田相一致,除试验处理之外的耕作、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均与当地当前的生产环节同步、生产水平平行进行。

1.2  固定轮作场圃
    在黑龙江省东部低湿地区(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南部黑土地区(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和东北农业大学)、中部黑土地区(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试验站和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西南部盐碱土地区(省农科院安达农科所)、西部风沙干旱地区(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北部高寒地区(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设立99圃固定轮作区,按照固定的种植模式,使试验区内的大豆每年都有正茬、迎茬、重茬各处理,随着试验的连年进行,轮作场圃中的重茬处理逐年为重茬一年,重茬一年和二年,重茬一年、二年和三年以及一个长期重茬小区。中科院海伦试验站的固定轮作场圃始设于1993年前、其余各固定轮作区自1994年设立,至第三期研究结束,都已经连续了7--8(2001年之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即原来的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以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仍在此等固定轮作场圃上继续关于大豆重迎茬方面的试验研究),试验区每个小区12行,行长30 m,行距0.7 m,轮作方式与当地生产相一致:正茬为小麦玉米大豆(东部)、小麦小麦大豆(北部)、玉米玉米大豆(中部、南部、西部);迎茬为大豆小麦大豆或大豆玉米大豆;重茬为大豆大豆(重茬一年)、大豆大豆大豆(重茬二年)……;品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与当地生产水平相一致,其品种中东部低湿区为合丰25、合丰35、垦农4,南部黑土区为黑农37,中部黑土区为绥农14,西南部盐碱区品种为抗线2号,西部风沙干旱区为嫩丰15,北部高寒区为黑河14、北丰11
1.3 
专项试验

各项主试验研究均在上述的固定轮作场圃进行,根据需要另设框区、微区、盆栽试验与生产田田间调查。专项试验内容以及试验方法见前报[23-37]

2.       结果与分析

2.1重迎茬对大豆的影响

2.1.1  重迎茬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大豆重迎茬种植,生育期有所延迟,而且主要是开花至结荚阶段即生长发育的中期阶段延长,此阶段的生长发育进程慢于正茬,而结荚至鼓粒生育的中后期生长发育进程快于正茬。前期生长发育缓慢,后期急剧结束,因此而不能充分生长发育和积累,造成了重迎茬大豆的株高降低、茎秆变细、节间加长,分枝减少,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减少[24]

2.1.2  重迎茬对大豆根影响
    根在植株的生长发育中起着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撑和固定地上部分,吸收水分和养分,储藏物质,合成氨基酸、激素等物质。因此,根的状况对于植株的生长发育关系极为重要。大豆重迎茬种植,根的生长发育不良,根长、根量、根重减少,活性降低,对于土壤中的水分、养分吸收能力以及共生固氮能力降低,根系分泌物种类和根际微生物种类发生变化、病原菌增加,易于罹病。根和根际环境的这些不良和不利变化,使得根的支撑、固定作用,吸收、储藏、合成等作用和功能减弱,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直至影响到产量
[28-33]

2.1.3  重迎茬对大豆生理机能的影响

 重迎茬大豆呼吸强度较正茬大豆增加,开花期以后光合效率较正茬降低,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此时处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行期,因此对于植株的形态结构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形成都不利[26]

     重迎茬大豆气孔阻力变小、蒸腾强度加大,按说其耗水量应当高于正茬大豆。然而,实际上由于重迎茬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差、光合速率低、吸水能力低,其实际耗水量并不比正茬大豆高[27]

    重迎茬大豆根系活力降低,使得吸收能力减弱,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抵御不利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降低,结果干物质积累数量和速度都低于正茬,使得重迎茬大豆的产量低于正茬[30]

2.1.4  重迎茬对大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大豆重迎茬种植,部分幼苗死亡,使收获株数减少,是减产的一个原因。由于大豆具有较强的补偿机能,在正常情况下,少量的缺株,可以由其它植株多结荚、多结粒、或者子粒变大而得到补充,对最终的产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而,重迎茬种植的大豆生长发育不良,单株结荚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数以及百粒重均较正茬降低,不仅难以补偿缺株所造成的产量损失,而且这种变劣的产量构成因子更是直接造成减产。重迎茬对于大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产量构成因子变劣,重茬重于迎茬,长期重茬重于短期重茬;第二、在构成产量的诸因子中,单株荚数和粒数因重迎茬而变劣的程度最为严重[23,24]

2.1.5  重迎茬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固定轮作场圃连续8年的田间试验以及盆栽试验和大量的生产调查的结果表明,大豆重迎茬种植减产6.1-31.5%,重茬重于迎茬,重茬年限增多、减产幅度加大。无肥盆栽、无肥田间试验、有肥盆栽试验、有肥固定试验场圃和生产调查五种方法的结果虽然在数值上有所差别,但是趋势一致、且数量级相近。基本趋势是迎茬减产5-10%,重茬一年减产10-15%,重茬二年减产15-20%,重茬三年以上减产20-30%。从田间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肥减产重于有肥[23]

2.1.6  重迎茬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大豆的品质包括化学品质和外观品质。

目前所说的化学品质主要是指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迎茬和短期重茬对大豆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三年以上的长期重茬,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脂肪含量明显减少[4]

外观品质方面,重迎茬种植,大豆的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完全粒率和百粒重降低,且都是重茬重于迎茬。尤为严重的是病粒率和虫食率,虽然只增加了不到5个百分点,但是相对值却增加了38.9-108.7%,导致商品大豆降等降级,造成经济损失[4,23]

2.2  重迎茬大豆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2.2.1  重迎茬大豆的土壤

重迎茬种植大豆使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下降、土壤结构的水稳性降低。这种变化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有所差异。

大豆重迎茬种植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有一些影响,但是不够显著,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土壤这种影响在程度和方向上也有所不同。与其它作物重茬以及轮作体系当中不同作物对于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不良影响相比较,种植大豆、乃至重迎茬种植大豆,有利于土壤保持良好的容重和孔隙度。

大豆重迎茬种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改变了土壤有机质存在形态,降低了土壤肥力。

重迎茬种植大豆使土壤pH值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减轻酸性土壤的酸性,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但也增加了碱性土壤的碱性,对于大豆不利。

重迎茬种植大豆,降低了土壤中多糖含量。土壤多糖的含量受蔗糖酶活性影响、与有机质含量有关,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有影响[26,29,35,36]

2.2.2  重迎茬大豆的土壤养分与养分吸收

    以往的研究指出每生产100kg大豆需氮量较生产同量水稻或玉米子实高2-3倍,需磷、钾量高0.5-1倍。因此,重迎茬种植大豆由于过多的消耗造成土壤养分亏缺的说法,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不施任何肥料的盆栽条件下,重迎茬种植出现对养分的过多消耗,造成土壤养分亏缺。但这并不是重迎茬大豆所特有的现象,重茬玉米、重茬小麦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大豆需氮量高于许多作物,但是大豆却有独特的共生固氮机能,成熟植株全氮量的1/4—2/3来自共生固氮,所以,一般情况下,短期重迎茬种植大豆,虽然消耗氮素较多、但不会严重亏缺,如果长期重茬,共生固氮能力下降,则会造成氮素的严重亏缺。二是在模拟生产条件下的试验研究和大豆生产实践中,是施肥的,重迎茬种植时,前茬多消耗的营养元素得以补充,可以减轻甚至弥补氮素的不足,因此,并没有显现出明显偏耗。尽管如此,增施肥料对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还是有益的。这一是因为目前生产实践中大豆的施氮水平较低,往往不能完全弥补种植大豆对土壤氮素的消耗;二是因为在大豆植株全氮之中,来自肥料、土壤和根瘤的氮素所占的比例为136,而重迎茬大豆根瘤活性减弱以及植株生长发育不如正茬大豆、根的吸收能力有所减弱,根瘤的固氮量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的数量都不如正茬大豆,再加上前茬大豆的吸收减少了土壤中可利用的养分,所以,增施肥料对重迎茬大豆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总之,在生产实践当中,由于使用肥料,重迎茬种植的大豆并不会因为对某种养分的过度消耗而形成养分亏缺。也就是说,土壤养分有一定的影响,但养分问题不是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然而,由于常用的化肥主要是氮、磷、钾三种大量元素,以及重迎茬大豆根系发育较差、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又由于生理胁迫等原因,促使大豆增加了对一些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的需求,因此,应当注意补充微量元素或者使用有机农肥[26]

    研究大豆重迎茬问题,应当遵循如下三条原则:一是试验、研究条件尽量与生产实际相接近,以便研究结果对于生产实践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参考价值。因此,我们的主试验和许多辅助试验、特别是9圃固定轮作区是施肥的,施用的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方法基本上与当前生产施肥水平相同。二是把重迎茬大豆放在轮作体系中来研究,不仅考虑种植大豆的当年,也考虑了其前茬,考虑了一个轮作周期的变化与结果。三是将大豆重迎茬的结果与其它作物重迎茬相比较,判定哪一种作物重茬后果更为严重。基于上述的原则,根据试验结果,我们认为,土壤养分的变化以及根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对重迎茬大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但不是造成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

2.2.3  重迎茬大豆的水分问题

以往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土壤水分是影响重迎茬大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讨论这个问题,就得讨论土壤水分是否对重迎茬大豆有重大影响。这首先得研究种植大豆对土壤水分有无影响以及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程度如何,然后再研究在大豆茬上重复种植大豆将会怎麽样。这种研究应当包括如下4个方面:第一、播种在不同茬口上的大豆播前土壤水分状况,即前茬的影响。第二、大豆重迎茬与正茬土壤水分的差异,即轮作方式的影响。第三、不同作物重茬种植土壤水分的差异,即作物的长期影响。第四、重迎茬大豆耗水特点,即作物自身的影响。总之,要从整个轮作体系来比较不同作物、比较大豆的不同轮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特点、动态变化,以及重迎茬大豆所受到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重迎茬种植,当年大豆的土壤水分如何。

从理论计算看,种植大豆需水较小麦多,但不及玉米。从实际测定看,在三年一个轮作周期的最后一年,生育期间土壤含水量,重茬种植不同作物之间略有差异,但不明显。虽然与正茬相比较,重迎茬种植大豆,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所降低。但同是重茬种植的玉米、小麦下降得更低。由此可知,尽管重茬种植大豆会使土壤水分状况在某些方面变劣,但这并不是大豆所特有的,而且重迎茬大豆的对土壤水分的这种不利作用要低于玉米、小麦等作物重迎茬种植[27]

重迎茬种植的大豆气孔阻力降低、蒸腾强度加大,表明重迎茬种植大豆水分消耗能力增强。但是,一方面由于重迎茬大豆植株生长发育不如正茬,另一方面大豆后期利用深层土壤水分能力较强,使得生育后期至次年播种、出苗前土壤上层含水量高于正常轮作,而且种植在大豆茬上比种植在玉米、小麦茬上播种前土壤含水量高。可见,种植大豆、乃至重茬、长期重茬种植大豆,并不会造成耕层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或者水分状况恶化。所以重茬种植的大豆并没有处于恶劣的土壤水分状况之下。尽管种植大豆以及重迎茬种植大豆对土壤水分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一定是不利的影响。反过来,大豆茬相对丰富的土壤水分会对重茬种植的大豆有一定的良好影响。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大豆重迎茬种植当年土壤水分如何,要把它放在轮作体系当中,与正茬轮作相比较、与其它作物重茬种植的结果相比较。这样,就会发现,各种作物重茬种植,对土壤水分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并不是重茬大豆对土壤水分最为不利。况且,与正茬轮作相比较,种植大豆乃至重茬种植大豆,并没有使土壤水分状况明显恶化,即重茬大豆并没有生长在其前茬大豆所造成的恶化了水分状况的土壤上。所以,土壤水分对于重迎茬大豆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障碍重迎茬大豆的重要因素[27]

2.2.4  重迎茬大豆土壤中的酶

    大豆重迎茬种植虽然没有使土壤中的多酚氧化酶显著地增加,但是,出苗至开花期即生育前期重迎茬大豆土壤多酚氧化酶浓度高于正茬,结荚期即生育后期低于正茬。

与试前相比较,主要旱田作物重茬种植都能增加土壤酶的活性,重茬大豆对酶活性的增强作用低于小麦、高于玉米。与正茬轮作相比较,重迎茬大豆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降低、脲酶活性增加。

重迎茬大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pH值显著正相关,大豆重迎茬种植提高了土壤的pH值,所以增加了土壤酶活性。

土壤中各种酶的活性分别与土壤中相应的物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不同的酶与其相应的物质间的相关方向、强度不同。

由于土壤酶的活性与相应的土壤有机化合物显著相关,影响着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和组成成分,所以对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区系构成以及活动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35]

2.2.5  重迎茬大豆的病虫危害

无论是试验区定点观测、研究,还是生产上的大量调查,都表明重迎茬种植的大豆田间病虫危害、特别是根部病虫危害加剧。大豆重迎茬种植以后,大豆根潜蝇、根腐病、孢囊线虫等根部病虫的危害程度至少增加一倍,多的增加十几倍。大豆食心虫虽然在地上危害,但由于其老熟幼虫脱荚入土到次年羽化出土,在土壤里面长达10个月之久,上年种植大豆,或轻或重总有食心虫发生,秋季必有幼虫入土,次年成为危害重茬大豆的虫源。这也是大豆食心虫危害重茬比正茬增加十余倍,而迎茬增加不多的原因所在[25]

2.2.6  重迎茬大豆的根系分泌物与根茬腐解物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中的根系分泌物较正茬大豆增加,改变了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因此而产生了如下三种作用:第一、直接对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第二、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发生不良变化,导致真菌数量增加,特别是致病性真菌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第三、对土壤中的一些微量元素有一定的活化作用。结果是由于植株生长发育缓慢、纤弱不良而易于罹病,而病原菌明显增加又加剧了病虫危害。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能力降低,进一步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直至影响到产量。然而,虽然重迎茬种植大豆,土壤中根系分泌物增加,但是在土壤微生物植物这一活的有机体系中,未必能够长期存在并积累到相当高的浓度,以至于对下茬大豆产生毒害作用。所以,根系分泌物对于重迎茬大豆的不利影响当中,间接的作用可能要大于直接作用。与此不同的是根茬腐解物,它对重迎茬大豆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更直接、而且更大。因此,如果说重迎茬大豆有自毒作用的话,它主要是由于根茬腐解物的作用;根系分泌物由于其许多成分易于发生变化、难于稳定积累,所以,其毒害作用可能主要发生在本茬,不一定影响到下茬及以后。

    从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物都对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二者都是造成重迎茬大豆减产的重要因素。但就其所起到的作用来看,根茬腐解物较根系分泌物更重要一些[28]

2.2.7  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

    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因所用的提取与分析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我们试验研究中所得到的产物,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酚酸、酶等类物质,而且各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因为大豆的重迎茬种植而与正茬有明显的不同。本文所报道的是无水乙醇和二氯甲烷提取物的色谱-质谱联合测定的结果,为酚、酸、醛、烃等类物质。

     酚酸类有机化合物对大豆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中酚酸类有机化合物不仅种类比正茬大豆增加,而且数量也增加,因此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含有能够产生化感抑制作用的酚酸类物质的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和微生物分泌物都是重迎茬大豆减产的原因之一。

    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中,生长2周的大豆植株的根系分泌物对于大豆的抑制作用大于4周大豆植株的根系分泌物;腐解4周的大豆根茬腐解物对于大豆的抑制作用大于腐解8周的大豆根茬腐解物,而且不同腐解时间的腐解产物有许多不同;重茬大豆播前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较正茬大豆生育期间明显地减少了种类和数量,表明根系分泌物分泌到根际土壤中之后会发生变化;生育期间重茬大豆土壤中有机化合物较迎茬大豆丰富,表明虽然上一年的根茬腐解物无变化地留存到下一年已经不是很多,但是却能以变化后的形态留存下来一部分。从这几方面可以看出,第一、早期的土壤有机化合物对大豆有较大的抑制作用,第二、根际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植物微生物体系的作用下不断地发生转化、降解。因此,也可以说重迎茬大豆受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的不利影响,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特别是幼苗期;对重迎茬大豆产生较大影响的也主要是当年的根系分泌物、上年的根茬在当年的腐解物和微生物分泌物。

     大豆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大豆的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和根际微生物分泌物。这三者是互相影响着的。大豆重迎茬种植,首先是上一年土壤里残存的根茬和根茬腐解物刺激了大豆幼根,使根系分泌物发生与正茬大豆不同的变化,根系分泌物又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影响了其区系构成以及活性和分泌物,再由区系发生了变化的微生物的活动反过来影响根茬的腐解及其产物、影响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其根系的分泌物,直至影响大豆的产量[29,33]

2.2.8  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

    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了变化。基本趋势为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放线菌数量增多,细菌与真菌的比例(B/F)以及放线菌与真菌的比例(A/F)降低,由高肥的“细菌型”向低肥的“真菌型”转变。这种转变从开花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规律性。

     重迎茬种植大豆,根际细菌减少的幅度较小,真菌增加的幅度较大;根区细菌数量减少的幅度较大,真菌数量增加的幅度较小。因此,细菌和真菌的比值根际增加、根区降低。根际微生物B/F值降低主要是由于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而不是根表面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但是重迎茬大豆根表面微生物区系变化得更为激烈。

    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中致病真菌的比例发生变化,占据了种群优势,侵染大豆根部,导致根腐病发生。可见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也是造成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33]

2.2.9  重迎茬大豆的共生固氮

        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共生固氮体系受到了较大的不良影响。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优质根瘤的比例、有效根瘤鲜重、固氮效率和固氮量都降低。

    重迎茬大豆产量与结瘤数量的相关性较正茬下降,原因是重迎茬大豆所结的根瘤中有相当数量的无效瘤;增施一定数量的氮肥可以有效地增加结瘤数量,同时也增加了根瘤数量与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可见共生固氮状况也是影响重迎茬大豆产量的一个因素[34]

    重迎茬大豆根瘤的形成,明显地受到根茬腐解物和根际微生物分泌物的不利影响和抑制。

    经过试验,有选择性地应用单项或综合调控措施,可以增加结瘤数量和根瘤活性,收到增瘤增产的效果。

2.2.10  重迎茬大豆的品种

    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对于重迎茬种植的反应不同。通常,抗大豆孢囊线虫等根部病虫害的品种重迎茬种植减产幅度小,即这类品种较耐重迎茬种植。

    生态条件对于大豆品种重迎茬种植时的减产幅度有较明显的影响,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生态区耐重迎茬种植的表现不同。

    通常,重迎茬种植产量较高的品种、即耐重迎茬品种表现为抗或耐根部病虫害,根际微生物区系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多、B/F比值高,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强。

    同一抗病品种连续重茬种植多年,由于选择压力,会使病原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化,并因此而使品种丧失抗病性。所以,即使是耐重迎茬的品种,也应当避免同一品种长期重茬种植。为减缓大豆重迎茬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最好是实行大豆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在重迎茬种植时,应当采取不同抗病品种或不同的耐重迎茬品种轮换种植[37]

2.3 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

2.3.1  障碍因子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

在盆栽条件下,利用累加法研究各障碍因子对大豆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是根际土壤病虫害(孢囊线虫)对大豆根茎的生长以及根瘤的形成及其活性影响最大,土壤病原菌和根际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对大豆根、茎的生长有较为重大的影响,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物(化感物质)有一定的影响,但较小。障碍因子对大豆生长、根瘤形成及其活性的影响为:化感物质+土壤微生物+大量线虫>化感物质+土壤微生物+少量线虫>化感物质+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孢囊线虫量越多,对重迎茬大豆的不良影响也就越大,其他土壤病虫害也是这样。由此可以看出根际土壤病虫危害对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直至产量都有重大影响。看来,大豆重迎茬减产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各因子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21]

2.3.2  土壤灭菌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

为了探明重迎茬大豆减产是否确实是由于根部病虫危害加剧所引起,我们设计了土壤灭菌试验。经过灭菌处理,杀死了土壤中有害的病原菌和虫卵,结果重茬二年的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都和正茬灭菌土壤上种植的大豆相同,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过了种在正茬未灭菌土壤上的大豆。重茬二年未灭菌的处理,各项指标不仅低于正茬灭菌、正茬未灭菌的两个处理,而且也明显低于重茬二年灭菌的处理。除去病虫危害之后,大豆生长发育良好、产量不降低;有病原菌存在,病情指数高、生长发育不良、产量降低。这表明根部病虫危害是重迎茬减产的原因[21]

2.3.3  抗耐品种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

    为了弄清根际土壤中的病虫发生危害与否,对大豆的产量影响如何,我们用抗大豆孢囊线虫和感大豆孢囊线虫的品种在正茬、迎茬以及不同年限的重茬条件下,对其产量作了比较。试验中其它各种条件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就是两种处理分别采用了对大豆孢囊线虫抗感不同的品种。

    结果表明,感病品种重迎茬种植,植株根部感染的孢囊数量增加,重茬重于迎茬,而且随着重茬的年限而增加;产量降低,也是重茬重于迎茬,并且随着重茬年限而加剧。抗病品种则不然,无论大豆孢囊线虫轻发生地区还是重发生地区,重迎茬与正茬相比,感染的孢囊数量都不多,且基本无差异,各处理间产量也没有明显的差异。根腐病、潜叶蝇等根部病虫害也是如此。即尽管有病虫害存在,但只要不发病或者能抵御其危害,即使重迎茬种植,也不会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这一结果证实了土壤病虫危害是重迎茬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21,37]

2.3.4  重迎茬与大豆的病虫危害

虽然根部土壤病虫对重迎茬大豆有如此重大的影响,但是要确定它是影响重影茬大豆的主要因素,还需要探明大豆重迎茬种植植后,根际土壤的病虫危害是否加剧。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试验区定点观测、研究,还是生产上的大量调查,都表现出重迎茬种植的大豆田间病虫危害、特别是根部病虫危害加剧。大豆重迎茬种植以后,根际土壤中的主要病虫对大豆的危害加剧:大豆根潜蝇、根腐病、孢囊线虫等根部病虫的危害程度至少增加一倍,多的增加十几倍。大豆食心虫虽然在地上危害,但由于其生活史中从秋季老熟幼虫脱荚入土到次年羽化出土,在土壤里面长达10个月之久,尽管不属于根部病虫害,却与土壤以及茬口有关。上年种植大豆,或轻或重总有食心虫发生,秋季必有幼虫入土,次年成为危害重茬大豆的虫源。这也是大豆食心虫危害重茬比正茬增加十余倍,而迎茬增加不多的原因所在[21,25]

2.3.5  农化措施对重迎茬大豆的效果

在生产实践中,采取化控措施和农艺措施,可以减缓重迎茬大豆的产量损失。这些化学制剂分为土壤处理剂、药肥复合制剂(拌种)、种衣剂、生长调节剂(拌种)、叶喷剂5种类型,都有一定的施用效果。其中以杀灭土壤种病虫害为主要功能的土壤处理剂效果最好。药肥复合制剂拌种剂和种衣剂效果也很好,但逊于土壤处理剂。这是由于拌种剂和种衣剂仅能触杀种子周围的病原菌和害虫,而土壤处理剂的在土壤里的分布范围要广,触杀的范围自然就广一些,因此效果就好一些。尽管这3类具有杀灭土壤病虫害制剂的应用效果有所不同,但是,都明显地高于以健身或防治地上部植株病虫害为主要功能的生长调节剂和叶喷剂。由此可以推论得知,根际土壤中的病虫危害是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21,25,31,32]

2.3.6  结论

    以往对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有养分偏耗说、自身毒害说、水分亏缺说和病虫危害说等数种说法[1-3,5-10,38-42]。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迎茬种植以后,土壤的养分、水分发生了一些变化,根的吸收能力也有所减低,但第一、这种变化与降低的幅度并不很大,第二、这并不是大豆所特有的,重迎茬种植的玉米、小麦等也有类似的变化,因此,养分和水分以及根对其的吸收能力的变化,对重迎茬大豆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同样,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根茬腐解物都对重迎茬大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也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它们主要的作用在于抑制乃至破坏了幼根的生长发育,减弱了根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使得植株羸弱罹病。

    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病虫危害加剧,产量降低;利用抗病品种或者杀灭土壤中有害的病菌和虫卵,重迎茬大豆生长发育不比正茬差,产量也不比正差低;在诸多影响重迎差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因素中,根际土壤存在有害病原菌与害虫危害时减产严重;在各种减缓重迎差大豆产量损失的措施中,以杀灭土壤中病菌和害虫为主要目标的土壤处理剂效果最好,以杀灭种子周围土壤中病、虫为主要目标的种衣剂效果也很好;这一切都说明,虽然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但土壤病虫危害加剧却是主要原因。

从几种限制因子对重迎茬大豆的累加效应以及不同类型的化学制剂在重迎茬大豆上应用效果中,可以看出,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重迎茬大豆减产,但根部土壤中的病虫危害加剧是造成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根茬腐解物、根的吸收能力等因素虽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但程度上不如病虫危害影响那麽大。即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为“多因素作用,一主四辅、根源在根部”。 这是重迎茬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即大豆重迎茬减产的根源在于根部。

3 讨论

3.1 重迎茬大豆减产的机理

    对于重迎茬大豆减产的原因,可从内、外因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来认识。从内因来看,吸收能力降低、光合效率降低、呼吸速率增加、酶的活性发生变化、抗逆能力降低、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是造成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从外因来看,土传病害加剧、土壤支撑条件与供应状况变劣是主要原因。从内、外因互作来看,根系分泌物的变化、腐解物的增多,导致了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共生固氮能力的降低;反过来,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又影响了大豆根系的生理活动,使之发生不利的变化,使根系分泌物和土壤中的酶的活性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重迎茬大豆在一个不良的土壤微生态环境中生活,因而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有害病虫数量增加、危害性加大,结果造成减产。

    通过我们连续多年的试验研究,可以得知,大豆重迎茬种植,前作大豆根茬腐解物、根系分泌物对大豆幼根产生胁迫作用。作为应激反应,重迎茬大豆的根较正茬一方面多产生了某些分泌物、一方面多吸收了某些离子。这些离子的吸收,改变了大豆根细胞膜的透性、原生质的结构,因此影响了根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降低了对土壤中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易于罹病。同时,根茬腐解物、根系分泌物的积累,也改变了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使真菌的数量增加,使真菌中的病原真菌成为优势种群、数量大增,加大了对大豆根的侵染机会。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重迎茬大豆感染病虫害加重。反过来,由于病虫的危害,大豆的根受到损伤、遭到破坏,对养分、水分的吸收减弱,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光和作用减弱,干物质合成减少,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由此可以得知,在影响重迎茬大豆的诸多因素中,根系分泌物和根茬腐解物是最初的诱导因素,引起根际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抑制幼根的生长发育;接踵而来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病虫危害加剧是主要原因,破坏了根系和植株,减弱了吸收、合成、运输、储藏功能;前茬大豆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消耗以及当年的大豆根系对土壤养分和水分吸收能力减弱是辅因,使得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抗御病虫危害能力降低。

3.2  对于大豆重茬和迎茬的认识

以往常把重迎茬当作一回事、或者把重茬和迎茬相提并论,认为是影响大豆生产发展,应当禁止、却又难于杜绝的一种现象。通过我们的研究看出,重茬和迎茬大豆病虫危害的程度不同,根际微生物、根茬腐解物等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也存在量上的显著差异,最终使大豆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幅度不同。两者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量上的显著差异,足以使之有质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重茬是大豆连续种植,迎茬在两次大豆之间种植一茬其它作物,应当属于短期轮作。在采取适当的农艺措施之后,产量基本与正茬大豆相同。因此,我们认为,应当作为两个概念,将重茬和迎茬区别开来,在重迎茬一时难免的地方,采取一定的措施,在生产上可以迎茬种植大豆,其结果要好于重茬种植。

3.3  减缓重迎茬产量损失的农艺对策

    既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根源在根部,那末,减缓重迎茬大豆产量损失的对策则应当从根部入手,采取防病健身的策略方针。首先,应当针对造成减产的最主要的原因,防治根际土壤病虫害。一是从外因入手,应用杀虫剂、灭菌剂进行土壤处理或种子包衣,减少以至于消灭侵染源;二是从内因入手,应用抗(耐)病虫品种,抗御病虫侵害。同时用外因促内因,一方面利用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复合肥等外界因素使植株强身健根,增强大豆自身的抗病虫侵染、危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土壤耕作等农艺措施,改善耕层土壤状况,为大豆植株良好的生长环境;还可以用调节剂、缓解剂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减缓、消除各种胁迫。当前生产实践中施用的化肥,基本上是氮肥和磷肥或氮磷复合肥,最近也开始注意施用钾肥,氮磷钾三要素能够得到补充,但是,化学肥料不象农家肥料那样含有微量元素,为避免微量元素亏缺,应当注意施用微肥或微复肥。根据这种方针策略,我们提出了“可迎短重、土壤耕松、良种包衣、抗耐品种、增株密植、防治病虫、健身调控”七条农艺对策。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使迎茬基本不减产,重茬少减产10个百分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致谢

19932000年,本项研究工作连续进行了8年,由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科技厅主持,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单位在黑龙江省6个不同生态区的9个固定轮作试验场圃,按6个专题进行研究,同时选择绥化、海伦、巴彦、讷河、宝清、八五三共6个县(市、农场)作为核心试验基点,望奎、宾县、拜泉、桦川、鸡东等县(市)和赵光、军川等农场、共17个县(市、农场)作为重点示范区,通过招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防所、解放军军需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参加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以及生物防治方面的部分内容的研究工作,19个中直、省属科研单位、农业院校,46个基层农技推广站和植保站的287名科技人员以及巴彦县、八五三农场等23个生产单位作为试验示范区和军需大学农业试验站、吉林省白城农科所、辽宁省康平县农技推广中心、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北京市双河农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南试验农场等42个试验基地、示范点,采取以黑龙江省的试验场圃现场定点观测调查、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分析测试、中试车间开发生产、试验区试验示范、生产田推广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开发。

正是由于这些单位和人员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仔细调查、细致研究、认真总结,才使这一庞大的系统研究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完满完成,并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果、巨大的经济效益。于此,对于各单位的全力支持、各位科研与科管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真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王金陵主编。大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     许艳丽等主编。大豆重迎茬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5

3、     韩晓增、许艳丽主编。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申茂向主编。农作物优质高产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     林汉明、常汝镇、邵桂花、刘忠堂主编。中国大豆耐逆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     王振宇、王英祥、陈祖仁。 重茬大豆生长发育障碍机制初探[J]。大豆科学。1991101):31-36

7、     马汇泉赵淑英。大豆重迎茬危害防治综述[J]。现代化农业。199510

8、     王占哲、夏恩君。黑龙江省重迎茬大豆经济效益评价及发展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53195-198

9、     于广武潘崇义。大豆重迎茬问题的研究及保产剂系列产品应用效果[J]。大豆通报。199568-9

10、  杨庆凯等。黑龙江大豆重迎茬产生和危害的规律性[J]。大豆通报。199833

11、  马淑洁。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为大豆大面积高产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J]。大豆通报。199851-2

12、  何志鸿、刘忠堂、韩晓增、胡立成。大豆重迎茬联合攻关有重大进展[J]。大豆通报。1995330

13、  何志鸿、刘忠堂。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中期进展报告[J]。作物杂志1996614-15

14、  刘忠堂何志鸿。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研究进展及下步意见[J]。大豆通报。199926-8

15、  韩晓增、何志鸿、刘忠堂。大豆重迎茬减产机理与对策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专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J]。大豆通报。199915-7

16、  何志鸿、刘忠堂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及农艺对策[J]。大豆通报。199834-5

17、  许艳丽、李兆林、韩晓增等。大豆重茬障碍研究进展  I重迎茬对大豆的危害[J]。大豆通报。2000411-12

18、  许艳丽、李兆林、韩晓增等。大豆重茬障碍研究进展  II大豆重茬障碍机制[J]。大豆通报。2000511-12

19、  许艳丽、李兆林、韩晓增等。大豆重茬障碍研究进展  III大豆重茬障碍机制[J]。大豆通报。200069

20、  刘忠堂、何志鸿、祖伟等。重迎茬对大豆产量影响及机理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1,20(2):153

21、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韩晓增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21--4

22、  Zu Wei et al.  Study on the yield reduction mechanism of soybean planted under continuous and every second year cropping conditions[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8, Vol.5(2):81-95

23、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一报  重迎茬大豆的产量与品质[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3:1--4

24、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第二报  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4:1--4

25、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三报  重迎茬大豆的病虫危害[J] 大豆科学。2003221):4044

26、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四报  重迎茬大豆的土壤养分与养分吸收[J] 大豆科学。2003222):120-126

27、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五报  重迎茬大豆的水分[J] 大豆科学。2003223):197-201

28、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六报   重迎茬大豆的根系分泌物与根茬腐解物[E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2010-01-27/2010-03-16

29、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第七报   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51—5

30、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第八报   重迎茬大豆的根。黑龙江农业科学[J]200361—4

31、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九报()   重迎茬大豆根与根际环境的化学调控[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16--9

32、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九报()   重迎茬大豆根与根际环境的生物调控与综合调控[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21--4

33、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十报   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E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2009-12-03/2010-01-10

34、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十一报   重迎茬大豆的共生固氮E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2009-12-03/2010-01-10

35、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十二报   重迎茬大豆土壤中的酶E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2010-01-06/2010-01-10

36、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  第十三报   重迎茬大豆的土壤E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2010-01-14/2010-03-16

37、  何志鸿,刘中堂,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J]  第十四报   重迎茬大豆的品种[E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2010-03-15/2010-03-16

38、  E. W. 腊塞尔著,谭世文等译。土壤条件与株物生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9、  古古雅树主编。植物生理讲座 第五卷 物质交换与运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40、  E. W. 腊塞尔著,谭世文,林振骥,郭公佑等译。土壤条件与植物生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41、  F. B. 索尔兹伯里,C. 罗斯著,北京大学生物系译。植物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42、  J. R. Wilcox.  Soybeans: Improvement, Production, and Uses(Second Edition)[M].  Madison, Wisconsin, USA. 1987.

 


Study on the Reason Reducing Production of Soybeans

Planted Continuously and the way to Get More Output

---- Reasons and mechanization of Reducing Production

He Zhihong1,2   Liu Zhongtang2,4   Xu Yanli3   Han Xiaozeng3   He Xueying 2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2.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Soybean Engineering and Techniques, Harbin, 150050

3.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iculture Ecology, CAS, Harbin, 150040

4.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rbin, 150086)

 

Abstract  In order to looked for the reason to reduce yeild and the way to get more output for soybeans planted continuously and alternatly, a series of research works had been carrying out by 8 years since 1993.  They were 9 rotation nurses with 9 plots in 6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great deal of field experiments, special study, box area, pot experiment, laboratory analysis and so on.  In the same time,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soybean field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ain facts to effect on yeild of soybeans planted continuously and alternately were that, in which included damage of diseases and pests in soil, root exudates, stubble rotte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 and its secretions, soil nutrients and they were uptaked and used by plants.  Among them, pests and pathogens in soil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Various factors promoted each other, the main cause of them was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stubble rotten changed the mic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hizosphere soil, then effected the composition of microorganism system of rhizosphere soil of soybeans planted continuously and alternately, aggravated damage of diseases ang pests, reduced the utilizabality of soil nutrient, weakened the absorbing and utilizing ability of plants, affected plants on growing and developing, resulted in yield reduction.

Key Words: Soybean; Continuous and Alternate Planting; Rhizophere Soil; microorganism

 



*本项研究为黑龙江省科技攻关招标课题,主持人江修业(1993);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合同编号G94B05-04-01,主持人刘忠堂、何志鸿、江修业(1994-1996);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课题“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03专题(合同编号95-001-05-03)之01子专题,主持人刘忠堂、何志鸿、许艳丽/韩晓增(1996-2000)。

**作者简介:何志鸿(1942-),男,辽宁省黑山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豆育种、栽培研究和科技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