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部部长万钢:战略新兴产业要“抱团创新”

 偶是俗人 2010-12-24

12月22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第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年会上表示,当前科技部正在研究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科技产业化工程,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机制的进一步创新,相关内容将进入“十二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

万钢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产学研用联合开展的重大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用合作公共信息平台,改革相关考核和评价导向方式,强化产学研合作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

记者了解到,目前产学研合作面临着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合作各方价值追求存在分歧等等问题。鉴于此,产学研各界代表在会上发布《中关村宣言》,呼吁《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的尽快制定。

“必须通过立法突破目前面临的体制、机制、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三大方面的障碍,引导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马德秀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抱团创新”

万钢介绍,2009年,中央及转制院所获得的国家课题经费只有71亿元,而另外233亿元则来自于服务市场的横向科技性经费。

类似的,国内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经费共达727.7亿元,而其中来自于企业委托的横向科技经费已经超过了50%,大部分理工院校的这一比重则接近70%。

在来自市场或企业的横向经费日益占主导的情况下,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即成为未来促进产学研加深合作、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科技部体制改革司巡视员李新男表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是资源倾斜配置的重点。“今年我们拿出了三分之一的国家科技经费来支持这种组织形式。”

“新兴产业是建立在一组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的,需要庞大的技术群作为支撑才能发展起来。”马德秀表示,单靠一两项产学研合作或者技术创新很难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集群式新兴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抱团创新。

李新男说,目前十个国家重点产业和七个重要战略新兴产业中大部分都已有联盟布局,但一些联盟相对比较弱,还有一些领域现在属于空白点,未来需结合“十二五”规划,进一步谋划在这些领域中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

探索产学研长效机制

科技部计划司规划处处长王瑞军透露,在“十一五”期间,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的年平均增幅达到23%,到2009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达到5802亿元,约有20%左右用于平台建设。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的朱悦告诉记者,根据上海市“十二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转型战略,一些有针对性的产业集聚已经形成。“目前,上海市9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已经推出专项政策和专项资金,此外,上海市研发平台还聚集整合了一些分散的技术支持平台,形成产业链平台的有机整体。”

朱悦表示,中小企业资源相对匮乏,非常缺乏接触专业研发力量的渠道。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的灵活性,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尤其关键。

王瑞军认为,未来加强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开放贡献的长效运行机制,“现在各地科技部门对此投入很大,但平台建立以后往往难以跟市场对接,下一步重点在开放贡献方面设立制度性安排,并对共享服务要提供补贴。”

“我们正在研究建立全国性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联盟,加强全国范围内资源的统筹对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敖强表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