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是人的本性善恶的问题,而是人们有没有智慧的问题 【原文】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敢直1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2,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3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译文】有上等勇敢的人,有中等勇敢的人,有下等勇敢的人。天下有中间的道路,就是敢于公正地对待自己;先前的君王有一定的道路,就是敢于行为自己的意见;对上不遵循乱世君王的行为,对下不与乱世的人同风俗;与人相互亲爱时不在于贫穷,与人相互亲爱也不在于富贵,天下人都知道了,那么就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人都不知道,那么就岿然独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这就是上等的勇敢。对待社会行为规范恭敬而且能自我约束,崇信大的平等而轻视财货,对贤能的人敢推荐而且崇尚他,对不肖之徒敢于拉下来而且废弃他,这是中等的勇敢。轻视自身而重视财货,安于灾祸而多方禳解又不能免去,不体恤是是非非,不管是不是自然的情况,以一昧地要胜过别人为快意,这就是下等的勇敢。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人有智愚之分,这就是上中下三等勇敢的区别;所谓上等的勇敢,就是有智慧的人,是能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人,所以他的行为方式就是对的、好的。但这种人很少被人理解,一直要等到他出名了,人们才学一学他的这种行为方式,如果他始终没有出名,人们也许会一直认为这个人是憨的傻的。但不论别人怎样认为,这种人就是岿然独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畏惧的。 中等勇敢的人现实社会中比较多,就是那些清正廉洁的人。下等勇敢的人在社会中占绝大部分,就是人们所说的小人,只具有儿童智力的成年人。这些人之所以是下等勇敢的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不会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所以他们一行为就有错,就会出错,根据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对等原则”,不好的行为方式就会有不好的回报,所以他们灾祸不断,多方禳解又不能免去,因为灾祸的来临是自己的行为方式带来的,所以依靠禳解怎么能免去呢?对这种人,《论语》中孔子有很多描述,可参看拙著《论语原解》。所以这不是人的本性善不善恶不恶的问题,而是人们有没有智慧的问题。 —————————————————— 【注释】1.直:《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书·舜典》:“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诗·魏风·硕鼠》:“乐国乐国,爰得我直。”《诗·大雅·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孟子·滕文公上》:“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韩非子·五蠹》:“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广雅·释诂二》:“直,义也。”《字汇·目部》:“直,正也。”这里用为正直、公正之意。 2.俭:《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易·小过·象》:“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孚恭,丧过孚哀,用过乎俭。”《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孟子·离娄上》:“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荀子·非十二子》:“俭然,恀然,辅然,端然,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说文》:“俭,约也。”这里用为自我约束,不放纵,俭朴之意。 3.援:《诗·大雅·皇矣》:“无然畔援。”《管子·君臣上》:“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为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礼记·缁衣》:“不援其所不及。”《孟子·公孙丑上》:“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这里用为拉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