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安徽黄山风景区24岁民警张宁海在护送18名复旦等校大学生脱险时,不幸坠崖牺牲。连日来,警察张宁海舍己救人的事迹广为流传,感动了很多围观的网民。然而,有媒体记者曝出,复旦学生事后表现出来的冷漠让人心寒,没有反思也没有感恩,而是在校园网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以及冷漠的“你们就该为纳税人服务”。(《新快报》12月16日)
警察当然应该在民众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这不仅是一种道义责任,更是一种职业要求。哪怕是其所面对的是18名逃票非法进入景区的大学生,也一样应该不打折扣的履行使命。相信那位英勇牺牲的警察也会认同这样一个道理。这个时候,讨论“救人是不是值得”,不仅没有必要,更流露出某种人性的冷漠。不过,警察之应该义无反顾的救人、牺牲,并不意味着获救的大学生可以将民警的牺牲视为理所当然。这种“感动”与“冷漠”的背离不免让人遗憾。 我们注意到,暴雨之夜瑟缩在黄山深谷里的大学生,返校之后,迅速又成为了以往的校园精英。雨夜遭遇似乎并没有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什么痕迹,他们热衷的,依然是精于算计的校园政治。什么借这个机会控制学校的登山社啦,什么危机公关啦,什么如何利用媒体啦,甚至还有复旦学生在论坛上嘲笑那个警察身体素质不好……等等。大学生们对于因为他们探险而牺牲的民警,并没有表现出必要的敬畏和悲伤,其“冷静”的态度令人震惊。 其实,社会公众并非一定要求获救大学生必须感恩,总是沉溺于感恩的氛围,不免也是一种沉重的情感负担。救人者既然已经牺牲,活着的人只要好好活下去就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但最起码的,这些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些负责任的表示、有一个基本客观的认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太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太容易将外界给自己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大学生们之所以有如此令人震惊的表现,可能与学生个体思想意识有一定关系,更主要的,可能要追溯到实用主义、急功近利在校园内外的泛滥。在这样思想的主导下,大学生往往更关注自身、关注自身的利益和诉求,至于理想、信仰、心灵乃至基本的人情人性,大抵都是可以变通的东西。吊诡的是,每年隆重评选出来的感动中国人物,似乎很难真正走入青年学生的意识深处,甚至就连那个用生命护送他们的青年警察都很难对他们产生触动。 有论者认为,不应该苛求大学生们一定要感恩、反思,这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一方面努力推动英雄人物感动中国,使之成为整个社会学习的楷模;而另一方面,却宽容地认为大学生们可以享有免受道义约束的权利。事实上,这种“感动”和“震惊”的背离,正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令人难过的信仰与信条、理想与现实的隔膜。填平这鸿沟,缩短其距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