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教育部网站介绍,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对于有不良暴力行为的学生,要建立由民警和学校实施训诫的制度。
学校还将尝试民警做法制副校长,利用警察的权威来防控校园欺凌,包括驻校的民警可以对实施欺凌的孩子实施训诫。
对此,我只想说四个字:大快人心!
这些具体的措施不仅在给学生行为划线,也为学校和教师群体松绑。让警察叔叔做专业的事情,避免教师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
每五个孩子就有一个被霸凌
据调查显示,在中国小学阶段,受霸凌者和霸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2.2%和6.2%,这意味着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被霸凌。
在初中阶段,受霸凌者和霸凌者所占比例分别是12.4%和2.6%,这项结果表明, 我国中小学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霸凌问题。
而在生活中,老师和父母往往认为霸凌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儿”,态度也十分消极。
当一个孩子在学校遭受了霸凌,父母说:“你不会打回去吗?怎么那么怂?”“你躲他远点,别惹他,他就不会欺负你。”
老师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同学间开玩笑有点儿过分了。”
学校说:“只是偶发事件,不足以构成校园霸凌。”“摄像头没看见,没证据”。
家长和学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让孩子肆无忌惮地对他人施暴,让校园暴力如同癌症一般悄悄地滋生、爆发,又在一次次媒体曝光后的妥协草草了事。
教师应该怎么做
事实上,严重校园暴力的熊孩子会被警察叔叔管教。学校和教师更多承担的,则是预防霸凌的重任。对于普通教师,我们建议应该做这三步:
第一步:告诉学生,打酱油围观也是霸凌
在不少孩子心目中,只有肢体伤害才是霸凌。
教师需明确告诉他们:言语、集体、网络、电话、文字等方式的欺负也是霸凌。言语攻击、群体排挤,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都会受到惩罚。
他们要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条短信,每一次恶意的鼓掌负责。
第二步:组织换位感受,预演行为
让学生总结各种欺凌及助长欺凌的行为,并由教师组织模拟行为。
让学生能站在被霸凌者、教师、家长、警察、媒体的角度去感受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第三步:以群体为干预目标
在处理欺凌事件时,教师不应只关注受害者和霸凌者,而应以整个群体为干预目标。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霸凌并非单对单出现的。围观者和起哄的学生会滋长霸凌者的气焰。
因此,我们可以先分化参与群体,改变他们的态度,再动用学生力量改变霸凌者的行为。
此外,我们还发现,校园霸凌往往始于同学之间的一些小误解。
朝夕相处的同学之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误解。如果老师能够发现并及时调解这些小矛盾,防微杜渐,就能避免一些校园霸凌。下面给教师们提供几点入手的思路:
1.接纳学生闹矛盾时的情绪
当学生发生矛盾情绪激动的时候,千万别急着用“道理”和“对错”说服学生,这个时候将道理越多越容易激起学生内心的不愉快,甚至是反感。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去接纳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觉老师愿意倾听他的诉说,认同他的感受。倾听的过程中还可以给予恰当的回应,并将自己的理解回应给对方。
这样的方法既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打开心结,也能够帮助教师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2.了解学生想要的结果
不要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样”,而是问他“你想有怎样的结果 ”。
“你想他和你道歉?还是你想和他修复关系?”“你想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还是想调座位?”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产生的后果、产生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才能使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无谓的纠缠情绪和原因,并不能帮助更好的解决问题。
3.换背景理解矛盾
不同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同一句话和同一个行为换了一个背景就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比如5块钱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富学生来说,意义不同。猪肉,对穆斯林同学和汉族同学的意义也完全不同。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行为和行为后面的信念、意图。
4.引导学生互相欣赏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习惯发现别人的缺点,所以就会有相处越多矛盾越多的现象。老师在调节矛盾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对方的优点、彼此的好处,这样有助于淡化负面情绪,使同学之间互相理解、体谅。 如果你对处理“校园霸凌”问题有什么经验和看法,都可以留言讨论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