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一辈子去践行 酒逢知己千杯少。我一向是不胜酒力,但今天的表现却异常的好。 今天,有幸和《中国教师报》陕西站发行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学校文化研发中心主任刘正文老师,曾任八年期刊编辑的符同权老师,陕西宜川中学的奠基者之一张平安老师聚在一起。与专家面对面,总会有些矜持和忐忑。刘老师非常随和,说话总是充满了暖意和关怀。 酒席间,刘老师与张老师都不喝酒,所以,喝酒的人只有我和符老师,也只能情意到,酒随意。但实际上,刘老师盛情难却,一再的关照我要吃好喝好,还亲自给我斟酒,最后还甩开膀子陪我喝了几杯,这真让我受宠若惊。 与专家交流,我是矜持而不安的。不敢随意发言,只能认真的聆听和潜心思考。我知道,在专家面前,我只是一个棵小草,一个小荷。刘老师、符老师、张老师个个都是教育界的名流。他们的言语之中,话里话外所及之问题都是需要我认真的领会和学习的。他们谈到国内外教育的大格局;谈到国内教育的现状;谈到校长队伍现状;谈到行政与教育的关系;谈到文化立校的核心实质;谈到一个学校发展的战略;谈到时下教育改革的成与败…..等等。每一个点,每一个话题,都是重量级的。张老师和符老师说:学校最重要的是“校风”。他们认为,校风是学校师生形成的一种行为风尚。积极的校风能使师生不断增强自觉性,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勤奋学习。消极的氛围则容易使师生涣散倒退,消极怠慢,悲观处事,冷漠自私,秩序混乱等问题。 学生的言行最直接的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教师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言行举止、打扮装束都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师的情感态度、处事方式、教学水平、敬业精神以及亲生爱生的行为都会影响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管理者的行为影响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说这种行为是积极的,那么则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校风,相反则会形成消极的校风。风气好,学校教育任务便能顺利完成,学生的潜能就能充分的被挖掘,品格、学习就能得到提升;校风不好,邪气抬头,好教师也可能被传染变成消极怠慢,好学生就可能变坏,秩序混乱,校园事件频发,生源流失,社会舆论较差。 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体现在学校环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行为举止上,无形则是存在于校园人之间的一种风气。如果一个校园是整洁干净,窗明几净,鲜花芳草,书声琅琅,师生衣着整洁,礼貌有致,学生勤学好问,遵规守纪,尊师敬长,助人为乐,领导和老师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那么,这个学校的校风一定是优良的,这样的校风所熏陶下,师生的个人心理和个人行为也会逐渐变成与之适应的集体行为和集体理想目标。 良好地校风是一所学校长期积淀的文化氛围,是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内在的精神力量,对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一所学校,一旦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有自己的精神和气质,就会对工作、学习、生活在其中的师生,特别是学生,具有强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所学校一旦有了良好地工作学习氛围,师生之间都会出项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态势,师生的文明素养、行为习惯也会与之相适应。教师更加敬业爱生,学生更加勤奋努力,校园环境更加整洁优美,领导与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会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共同进步和提高。学校每一个成员的心里都有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学校一定会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颓废和消亡,贻害的是一代代学生和千万个家庭。 好的校风能凝心聚力,它能把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凝聚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理想目标奋进。它能给每一个成员提供一个自我发展、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平台,它能使每个成员在自觉不自觉中找到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回归本性,实现从“应试教育”到“应世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从“只关心分数”到“全面关心人的成长”的根本转变,实现从“也就这几年”到“必须教育、影响其一生”的根本转变。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师生,用正确的行为教育师生,用形象的视觉感染师生,用优美的环境陶冶师生,使我们真正回归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树立“教育就是培养民族未来和国家希望”的大教育观,担当起我们应该担当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一代而不懈努力。 其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能够全面提升学校的内在价值,是学校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说到底,学校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去完成上述教育,形成统一的、稳固的、能够被传承的价值链,最终升华为全体师生为之奋发的信仰,使学校的历史使命、发展愿景同广大师生的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这种生生不息挖掘、培养、发扬、内化的过程,会在更高层面上促进学校的发展,形成恒久的内生性竞争力。因此我们说,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谈到课程改革这个话题时,刘老师说:我们要中庸,要辩证看待中国课改。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不管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如何,将来会怎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斗争和努力,我们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霸占课堂一讲到底的现状,转变成了多元化、多维度的师生互动。至少,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课改势在必行,不改不行;至少,我们已经有了寻求探索课改的意识和行为;至少,我们已经有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理念意识。作为我们教育人,就应该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通过与升学对立的方式获得成功。我们不能把高考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要想办法通过改革,达到学生发展和提高升学率的双赢。要想改变学生,就要改变学校管理者的思维和观念,要改变学校的文化环境,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执教方式。要想尽办法在现有的体制下提高学校管理质量,打造学校的文化气场和文化氛围,想尽办法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情怀。刘老师认为:作为教育人,贵有教育责任,教育担当;作为老师,贵有育人自觉性和育人担当;作为校长,就应该有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教育家是在校园里学校中产生的,最美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刘老师说了很多,于我而言是一次思想的冲击,心灵的洗涤。 这几天参加省级教学能手高级研修班学习。我们能深刻的感觉到,我们的老师不是没有这种育人的自觉性和育人担当,也不是没有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的钟爱,我们所缺乏的恰好就是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教育主张,所缺乏的就是一种教育的颠覆与重建。昨天,我在群里发表了一段感慨,我的本意是想说,我们这些践行在一线的老师真的很可怜,没有真正建构起来属于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教育思想与理念。当然,我主要是说我自己以及和我状况相似的一线老师。但老师们的体验、感悟和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这让我着实没有想到。我想,这种差别的产生,就源于我们没有想清楚自己的执教为的是什么,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其实,我并不介意这种误读,反倒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和我一样的一线老师已经开始有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和态度,有了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和追求,这应该是值得庆幸的。 今天和专家们的交流,使我又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真切的感受到,教育需要用一辈去践行,绝不是一点、两点的明白就能够风雨无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