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這是一篇自我檢討型的文章,也是自我成長的心得記錄。
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學習方式,而我就是不愛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而愛自修、把玩,直到自己發現盲點才進步。
所以,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只是很基本的概念,那就不需要浪費時間看下去了。
反之,如果你也未曾思考過這個問題,那麼我很樂意與你分享。

求學時期開始玩底片機,那時沒什麼麻豆好拍,頂多是拍拍風景或是出遊時留個紀念,光圈、快門是什麼大概還懂,B快門也有玩過,但原則上只停留在憑光度計決定光圈、快門的組合而已。

到了數位相機時代,過了好一陣子才買了 Canon G2 加入行列,這台在當時算是還不錯的機種,主要就在於它的光圈夠大,可以衝到 f2.8。在這個光圈之下,每每能拍出主體清楚而背景模糊的照片,讓人有一種躍然紙上的感覺,卻也因此讓我陷入大光圈的迷思裡。每次拍照總是習慣性的調到 Av 模式(光圈先決),然後看自己想要保留多少背景而作小幅度的修正。至於快門呢?好像漸漸忘了它的存在,只有真的慢到不行的情況下,才拉高 ISO 或開閃光燈來因應。

然而,因為 G2 是有 LCD 可以直接看的,讓我養成了一定的依賴性。
等 DSLR 開始流行,而 G2 漸漸老去之後,我也跟著流行買了 Canon 20D,甚至敗了二顆 L鏡。
(當初真的是超瘋 COSPLAY 的啦,每個星期都在拍….>////<)
這時,其實我也還沒覺醒….
一樣迷戀大光圈,也總是用 Av 模式拍照。但不同的是,20D 必須用觀景窗拍攝。
這限制了我不少的取景範圍(人矮嘛),而且拍攝出來的畫質、散景狀態不太容易從 LCD 看出來。
這時,我開始發現,似乎閃光燈越來越難以控制,常常拍攝出來的照片,不是爆掉,就是補光不足。
原本,我以為是不是閃光燈用太久,接觸不良,還是相機那裡的設定出問題,讓它捉狂了。

直到….我陸續聽到幾個同好是使用 M 模式拍照。咦? M 模式,不會很難搞嗎?
這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而後,在一些測試之後,我發現了自己的盲點!

首先,光圈和快門依然是相機用來控制入光量的二道重要關卡。
其次,相機對於閃光燈的控制,只能進行閃光強度的控制,但它無法判定打光方向、反射狀態、….,也就是能打亮主體多少是全然未知!

那麼,重點來了,為什麼用 Av模式有時候會無法控制?

在正常的光線環境中(例如晴天的戶外),光圈鎖定後,相機會以快門速度來決定入光量,讓射入的光線剛好足以正常曝光。這時,不打閃光燈當然OK。但就算打閃光,也是補光性質,能夠把主體的暗部(例如背光)稍微平衡一下。這種情況下,只要閃光燈出力不大,通常不會有爆掉的問題。而背光的情況越嚴重,閃光燈就要打越強…..
這個邏輯就是外在環境光源和閃光燈只要能平衡,拍起來就還OK。

然而,當光線充足的情況下,快門可能高達 1/1000 ,甚至更快,這時就容易出現一種情況,閃光燈補不了光。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閃光燈的運作有它的時間限制,一般好像是 1/250 的閃光速度。那麼,當快門只有 1/1000 的時間,閃光燈的光線就無法全部進入相機,而容易造成補光失敗。

相反的,當光線不足時,快門可能只有 1/15 秒,甚至更久,這時卻容易補光過度。原因就在於快門打開太久,自己的閃光燈閃完之後,可能在關上前又吃了別人的閃光。因此就過曝了~~

從這些情況來看,Av 模式的使用其實是有潛規則存在的。也就是光圈可自訂,但快門必須在合理的範圍內,一般大概是 1/60~1/250 之間。這樣既不容易有手震問題,也不容易吃到別人的閃光,或連自己的閃光也吃不到。

那麼,當快門超出這個理想範圍時,其實應該使用 M 模式來拍照才對。
這時候,一樣可以把光圈定在自己喜愛的大小,再把快門設定在理想的範圍,先控制好相機的入光條件。最後剩下的,就是決定閃光燈的出力了。
這樣的好處是,即使在光線昏暗的情況下,一樣不需要調高 ISO 值就能按一般的狀態拍照,不需要腳架的幫助。
那麼,該怎麼調整閃光燈出力呢?
簡單的方式就是先用正常出力試拍,如果太亮就減少出力,太暗就增加出力。
另一種方式是,先用 Av 模式測光,例如測出來是 f2.8 之下快門要 1″,那麼切換成 M 模式時,光圈一樣用 f2.8,快門則是設為 1/60,那就表示閃光燈的出力要比環境光的亮度大60倍。這樣心裡先有個底之後,再去調整出力就大概知道要設定多少了。(這部份拍久了應該會變成直覺)

最後,綜觀過去用 Av 模式拍照和改用 M 模式拍照,會有什麼不同呢?

  1. ISO 可以維持在低檔
    用 Av 模式,在快門速度過慢時,往往會拉高 ISO,犧牲畫質來提昇速度;但在 M 模式,只需要提高閃光燈出力即可。如此一來,即使光線不足也能拍出細緻的照片。
  2. 光圈和快門的組合狀態穩定
    M 模式可以常保慣用的光圈、快門組合,讓拍照的手震、補光風險降低,需要注意的只有閃光燈出力的調控。
  3. 補光觀念變得清晰
    對相機而言,它無法事先掌控閃光燈的出力效果。因此,攝影師必須自行留意。在設定好光圈和快門之後,按照相機上提示的自然光源狀況,決定要補上多少的人造光源,只要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曝光需求量,就能夠拍出一張張的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