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从上面所引用的三国演义两段文字中可以了解到,不论是别人介绍还是自己承认,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诸葛亮把自己比作是管仲。诚然,诸葛亮与管仲确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生逢乱世,都非常有才华,都经过别人推荐入朝执政,都官至丞相,都各自成就一番事业,都被后人所推崇和敬佩。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诸葛亮自比管仲是有些狂妄的,其实在很多方面诸葛亮比管仲还差的很远。
一、诸葛亮的社会经验不如管仲的社会经验丰富。
在入仕之前,诸葛亮隐居隆中,忙时耕田,闲时读书,要么喝酒,要么远游,所接触的人大多为玩世不恭、疾世愤俗的文人骚客,与朝廷没有直接、正面接触,社会经验比较少,其所闻出自别人之口,其所言似在闭门造车,就连著名的《隆中对》也非其先创,鲁肃比其早八年就已经提出。诸葛亮对之只不过是稍微做了一下修改而已。
而管仲出身贫苦,为了生活,管仲从事过很多微贱的工作,甚至曾经做过“城阳狗盗”。之后还与好铀鲍叔牙一起经商,赚钱维持生计。此外,管仲还三次参加过战争,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管仲接触到的人和事,涉及各行各业、五花八门、三教九流,社会经验自然非常丰富。后来,管仲做了齐襄公的儿子公子纠的老师,身处朝野,对时世更是洞悉明了。
二、诸葛亮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管仲的心理承受能力坚强。
诸葛亮的心理比较脆弱,遇到坏事时的承受能力比较差。最明显的事情就是诸葛亮听到大将的病亡噩耗和战事的溃败消息时,不能保持平静心态,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过重,甚至吐血、昏厥。
1、赵云病死后,诸葛亮“大惊”、“跌足而哭”。
2、张苞身死,诸葛亮闻之,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自觉昏沉,不能理事。
3、关兴病亡,诸葛亮闻之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半晌方苏。
4、约会吴国共伐魏国,吾兵机关泄漏,无功而退。诸葛亮听此信,长叹一声,不绝昏倒于地。半晌方苏。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最后死在了五丈原。
相反,管仲的内心则比较坚强。
1、做丞相之前,管仲曾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临阵脱逃,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其实管仲并不是怕死,只是因为家中有年迈的母亲需要他供养。别人的讥笑算得了什么?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齐桓公即位后,打败鲁国,威胁鲁庄公杀死与他争夺王位的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在押解回齐国的路上,召忽因为害怕而自杀。而管仲内心刚强,没有殉死,坚持活了下来。为了让役夫加快赶路,他还在囚车中即兴创作了一首曲调激昂的黄鹄之辞,来为他们消除疲劳。
三、诸葛亮的治蜀方针不如管仲的改革措施层深面广。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治理蜀汉的重任。诸葛亮治蜀,基本上是按照当年他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方针进行的,其重点在于加强法制。而管仲为相后,注重整体思维,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锐意创新,对齐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改革,推行“一体之制”,从而使齐国在短时间内很快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1、在外交上,诸葛亮实行“东合孙吴,北拒曹魏”的方针。管仲则建议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海内外诸侯望风而附。
2、在政治上,诸葛亮注重法制建设,严明法令,赏罚必信,制定了《蜀科》,并依此作为执法的根据。诸葛亮推行“约官职,修法制”,实行“纳言之政”,坦诚对待下属,要求官员们集思广益,尽忠尽力。而管仲则推行“四民分业”制度和“三国五鄙”制度,使全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3、在经济上,诸葛亮重视维护和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发展盐业、铁器制造业和丝织业。而管仲则提出了“均田分力”、“案田而税”。提出了“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国家铸造货币,鼓励发展工商业,积极与境外交易。
4、在用人机制上,诸葛亮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有才能有实绩的官员提拔重用。而管仲则推行乡选-官选-君选的“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
5、在军事上,诸葛亮在八年内先后六出祁山,穷兵黩武,无功而返,造成了蜀国民贫国困,国力空虚。而管仲则强调寓兵于农,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让他们“守则同固,战则同强”,提高了军队的团队协作能力。改革军备和军赋制度,补充军队装备,解决了军备不足的问题。
此外,在社会保障方面,管仲还实行了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九个方面的“九惠之教”,这些也是诸葛亮所不及的。
四、诸葛亮做丞相不如管仲做的成功。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封诸葛亮为丞相。按理说国家初立,百废待兴,应以国家建设为头等大事。然而刘备却要大动干戈,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不但没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加以谏阻,反而保持了沉默。在这一点上,诸葛亮作为丞相是失职的。223年,刘备死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禅继承蜀汉皇位,尊诸葛亮为“相父”。不论是作为丞相,还是作为“相父”,军政大权集一身的诸葛亮都有责任、有义务,也完全有能力把未成年的刘禅培养成为一代名君的,即使成不了名君,也不至于成为一个庸君。在这一点上,作为丞相的诸葛亮的过失更大。诸葛亮死后,刘禅更是肆无忌惮,重用小人,排挤贤臣,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乱七八糟,最后成为亡国之君。
公元前685年,齐国公子小白继承王位,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并尊其为“仲父”。管仲更是忘记了齐桓公是他曾经辅佐过的公子纠的对头,而是一心一意的辅佐齐桓公。管仲执政四十年,辅佐齐桓公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功的辅佐齐桓公完成了春秋首霸的宏伟大业。在丞相这个负责辅佐君王的古代最高官职的位置上,管仲要比诸葛亮强出百倍。诸葛亮之所以抱憾而终,是因为他没有摆正自身位置,没有干丞相该干的事情,而是一味的揽权,无休的征战,从而忽略了丞相的“辅佐”职责,忘记了本职工作的重点,所以诸葛亮做丞相没有管仲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诸葛亮对国家的贡献不如管仲对国家的贡献长久和深远。
诸葛亮认准了管仲名垂千史的最大的丰功伟业就是辅佐齐桓公完成了春秋首霸的宏伟大业。所以在其执政后,就急功近利的、不切实际的“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一心想着灭魏并吴,成就霸业,未免自恃其能,以卵击石,以弱攻强,结果只会是惨痛的失败。诸葛亮死后的30多年里,诸葛亮的得意弟子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更是九伐中原,致使本来就不太强大的蜀国综合国力日益衰减,所以蜀国最先被灭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管仲辅佐的齐桓公注重经济发展,储存国力,减少战争,使其他国家望风而归附,成为春秋五霸之尊。管仲死后,齐国历代君主继续奉行其正确的治国思想,综合国力持续增长,到了齐威王执政的时候,还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到了战国后期,齐国统治者虽然昏庸腐败,但是在强秦的吞并过程中,齐国的国力依然强盛,是最后一个被秦国吞并的国家。这些也是诸葛亮所不能相比的。
诸葛亮未出茅庐,没有建立任何宏伟业绩之前,就敢自比管仲,口气着实不小,甚至狂妄的很。或许,诸葛亮至死也不会忘记自己年少曾说的时那一句大言不惭的“自比管仲”,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比不上管仲。“自比管仲”是压在诸葛亮心头的重负,而且始终放不下这个沉重的思想包袱。既然说了就应该做到,甚至要超过管仲,不然到地下无颜见先帝,再者世人会怎么看?后人会怎么看?
站在历史的立场上,我们不能否认诸葛亮是很有才能的。他的智慧谋略,他的兵法战术,他的忠心为主,他的鞠躬尽瘁,都是令后人可歌可泣的,他被后人推崇为“智慧的化身”,和“中国贤相第一奇人”。但是诸葛亮终其一生,他是为名声所累,为他那句大言不惭的“自比管仲”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