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说春秋32.(齐国)管仲与诸葛孔明的识人用人宝典

 琴贵铧 2019-07-10

      听书:http://www.ximalaya.com/manage_album/9328566

   当然,管仲不仅有上面所提到的高屋建瓴、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大智慧,还有知人善任、协调整合各种人才的小手段。要成就霸业,光有大智慧还不够。知人、用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也许是更重要的,否则,再好的政策也会被猪队友给弄黄了。在这方面,管仲是高手。在这方面,管仲是可以同诸葛孔明做一番比较的。

诸葛孔明是管仲的粉丝。诸葛亮在躬耕期间,就曾自比管仲、乐毅,把管仲当作自己的模版,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管仲,希望自己也能找一个齐桓公式的人物用心辅佐。因此,诸葛亮与管夷吾可以做一番比较。而且这个比较一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因为诸葛亮自比管仲,管仲做了什么,诸葛亮也要做什么。但历史环境不一样,条件所限,诸葛亮没有达到管仲帮助齐桓公一匡霸业的成就。但是两个人都是功高盖主,却都没有取而代之,因此,成为后世帝王宣扬与树立的典范。尤其是诸葛亮竟然被神化,其聪明与睿智在民间、在小说中、评书里、戏台上早已超过管仲,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但真实的诸葛亮未必完全是小说戏曲中所描写的那样。

相比较起来,管仲可能更加真实一些。因此,管仲不像诸葛亮那样,既智慧,又是道德的楷模、做人的标准。与诸葛亮不同的是管仲毛病一大堆,至少不能成为后世儒生的榜样。僭越礼制,可能有那么一点好财好利,有那么一点贪生怕死……这些毛病我们普通人都有,因此,他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像是一个睿智的普通人。管仲也很努力,关键是运气奇好,遇上了鲍叔牙和齐桓公,最后抓住机遇,成就了一番事业。

诸葛亮则不一样,好像从小就是绩优股,长得帅,名声好,工作以后更是劳模。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那意思,诸葛亮是标准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只要为国尽忠效力,即使是仇人也赏赐。。只要玩忽职守违规犯法,就算是亲信也给予处罚。诚心认罪伏法的,罪再重也给予宽大,巧言令色逃避责任的,罪再轻也要从严惩处。有善行或功劳,再小也要给予褒奖;有过错,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为他所不齿。因此,全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虽然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明确正当。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劳模或官模。但陈寿最后的总结也很客观,他说诸葛亮: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因此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对外征战,都未能取得成功,大概是因为率军作战随机应变,不是他的长处吧!

陈寿实际上说诸葛亮用兵方面是有值得讨论的地方的。

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这是优点,也是缺点。用兵谨慎,使得西蜀没有有大碍,以西蜀的国力,是没有多少资本或资格冒险的。但用兵谨慎,使国力远逊于曹魏的蜀国,如果不出奇兵,不冒风险,按部就班,是没有机会取得成功的。这也是陈寿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在给弟弟司马孚来的信中也曾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说这句的意思是抬高自己,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用兵的特点。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慧高明之人都是知己知彼的高手。要想运筹帷幄,除了通晓山川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宇宙的大智慧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人,要会协调整合各种人才,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把合适的人搭配给合适的人,然后才能运筹帷幄。再有就是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否则只要军事外交、政治经济的大知识,而没有知人善任,在中国是不能成大事的。在这方面,诸葛亮与管仲两个人都是用人的高手,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也都留下识人用人的葵花宝典。

我们先看看管仲关于知人用人的葵花宝典:

1訾()之人,勿与任大。

千万别把重任交给嫉妒心强的人。嫉妒心强是人的严重缺陷,因此,绝不能让这种人担当大任。

2、无巨者,可以远举。

能拟定远大计划、着眼于未来的人可以放心举荐,让他独当一面,发挥其长处。

3、顾忧者,可与敬道。

能反省过去有责任感的人,可以让他担任要职。

4、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也。

只顾追求眼前之功,不管计策的可行与否,这种人必须疏远他。

5、举长者,可远见也。

追求长期利益的人有远见,影响也就深远。

6、必得之事,不足赖也。

   轻易出言,把什么事都看得很容易的人不足以信赖。

7、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轻诺的人,常把话说满的人决不能轻易相信。

8、小谨者,不大立。

是说过于拘泥于细节的人,容易忽视掌握大局,难有大成。

9、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也。

谨言慎行,语无赘词,说出的话绝无废言的人,值得信赖,可以重用。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识人之法更加通俗一些,我们大可不必翻译,就可领会。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穿越一、二千多年,管仲与诸葛亮的人物鉴定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是在实践层面,诸葛亮还是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一是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过问,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任免一个县官,也要亲自处理。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实际上是限制了人才的发展。遇到什么事都管的老板,他的下属一般是什么事都不管,既不操心也不担责任。天塌下来是你的事。结果是下属得不到锻炼与培养,最后成不了器。刘备在时,西蜀人才济济,诸葛亮辅政后,蜀国好像只有诸葛亮,而诸葛亮去世,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就应了管仲的判断:“小谨者,不大立。”

二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和重用马谡守街亭都是用人的败笔,是用人所短,而非用人所长。

以成败论英雄,管仲在实践方面却是得心应手。齐国的成功,在于管仲,管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识才,用才,揽才。

管仲非常明白,成就大事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因此,他告诉齐桓公必须任用五个杰出的人才,并且列举了这五个人的长处:

“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

有了这些人才,那要管仲干什么?管仲说:“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

管仲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管仲有识人的能力,因为识人,因此,他能够协调整合团队的实力,从而达到1+1大于二的功效。这就像一支足球队,在一个好的教练那里,可以用人所长,但用人所长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整合成一支团队、一个整体,让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人成为不可或缺,从而成为一支可怕的队伍。

上述的那些人,虽然都有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比如铁哥们鲍叔牙的为人,好直;宾胥无的为人,好善;宁戚的为人,能干;曹孙宿的为人,能说。齐桓公曾经问管仲:这四人,谁能得到一个?他们都是上等人才。现在我全都使用,还不能使国家安宁,那是什么缘故呢?

管仲回答说:鲍叔的为人好直,但不能为国家而牺牲其好直;宾胥无的为人好善,但不能为国家而牺牲其好善;宁戚的为人能干,但不能适可而止;曹孙宿的为人能说,但不能取信以后就及时沉默。”

这说明管仲的识人之法是进入了实践层面,齐桓公信任管仲,拜管仲为相,管仲就让五人各掌其事,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是高效的。

摘自博主《鉴往春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