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真相一: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

 阔口吞天 2010-11-28
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
  一、
  孔明是诸葛亮的字,他复姓诸葛,名亮,生于公元181年(汉灵帝光和四年)。虽然史籍记载,说孔明出生在徐州琅邪郡的阳都县,但经历近二千年的风物巨变后,古时的阳都属于当今何处呢?因为,阳都县名从东晋而后就不再出现了,而其城址受于战火毁灭及河流改道等原由,已埋没地下一千多年,成为诸葛故里“阳都之迷”。由于孔明是历史名人,引得后世许多官员及学者的重视,对他的出生地阳都县址的考证工作至明代起便未间断。
  但延续到近代,也只是对阳都县故址的大致方位有了个断定,即判断古阳都在沂水县境,而非过去说的临沂县境,但还没有弄清楚具体的位置所在。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大规模的各项建设高潮中,不断挖掘出许多地下文物,以及遗城旧址,方才证明了阳都古城,就在今天山东省沂南县砖埠乡的黄疃村一带,孔明故里于是大白天下。有趣的是,在离黄疃村不远的汪家庄,还发现了一座曹操之父的“曹嵩冢”,证实出曹父当年是因避乱,而居于琅邪郡地,与孔明算得上是“同乡”。
  诸葛亮的先祖本姓葛,传其老祖宗叫葛婴,秦末人氏,跟随陈胜反抗暴秦起义,在作战中立过功,但后来被陈胜杀害。到汉文帝时,感念其反秦功勋,因封其后代为“诸县”侯爵,所以葛婴的后人便在自己姓氏前头,加上了封县之名,变成“诸葛”复姓了(《诸葛氏谱》约遗失于隋唐之际)。孔明自称是西汉诸葛丰之后,诸葛丰是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职权相当于现今的中纪委)。因其耿直清廉,执法威严,后被昏君元帝削职为民,病死于家中。由此可见孔明的祖风,堪称耿耿忠心并且刚正不阿的。孔明的父亲叫诸葛珪,曾任职泰山郡的郡丞,相当于郡太守的助理。在孔明上面,有哥哥诸葛瑾及两个姐姐,后来母亲给他生下了弟弟诸葛均。当孔明8岁时,父亲即病逝,叔叔诸葛玄便开始照顾起他们全家的生活及小孩们的学习问题。
  孔明出生的东汉末年,是一个社会矛盾异常激化的动荡时代。汉末桓、灵两帝重用宦官阉党,使愚贤移位,是非颠倒,朝堂上乌烟瘴气弥漫;而各地官僚豪强则用尽各种手段,残酷地搜刮民财,欺压百姓,搞得无数民众怨声载道,不得已而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沦成为饥寒交迫的难民。这一深刻社会矛盾的加剧激化,终于在孔明四岁时,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霎时间“遐迩动摇,八州并起”,短短月余,就让长江北面的广大黄河流域地区烽烟四起,彻底撼动了东汉统治政权,致使它名存实亡。
  而就在汉灵帝为保护自己的“皇权”统治中,昭令各地诸侯武装,杀黄巾以“勤王”。于是,更大的杀戮行动蜂拥而来,顿时血流成河,尸骨遍野。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以历时九个月而告终。三国中的几位著名人物,也在这场“斩黄巾”战斗中暂露头角,他们是曹操、刘备、孙权之父孙坚等人。而最遭殃的,还是无辜的老百姓。作为亲历亲为的军阀首领曹操,也不禁在他的《嵩里行》诗中感叹: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于是,遥盼结束纷争,早日实现中国统一,让大众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就成了老百姓及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孔明就是生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二、
  当孔明成长到14岁时,一场意外的战争灾祸不期而至。此起因是曹操聚兵割据于兖州(今山东省境内),站稳了脚跟后,便派人前往琅邪郡(郡治在今山东临沂市北面),迎接正避难于此的老父亲(曹嵩,曾任职汉廷太尉)去团聚。时任徐州牧的陶谦出于好意,派了部将张闿领兵护送。来到泰山郡界,张闿见曹父所带财物丰厚,歹心顿起,便下手杀害曹嵩及跟随亲属,掠取钱财后向淮南方向逃去。
  曹操听闻此事悲愤交集,大怒不已,认定是陶谦在背后搞鬼,遂决意亲率大军杀向徐州。为报杀父之仇,曹操两次屠戮徐州大地,“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所过之处,“皆屠之,鸡犬亦尽”!曹操的残暴嗜杀之名,即从此闻名于世。孔明家乡是曹军所过之地,几遭杀掠之难,惶惶不可终日。叔叔诸葛玄便带着全家匆忙逃难,踏上了南迁之旅。是年孔明正满14岁,但大哥诸葛瑾同继母却留了下来,说是为照看老宅子及祖墓。路上巧遇旧友袁术(时任扬州刺史)派来的特使,要请诸葛玄去赴任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市)。
  袁术、袁绍两兄弟,是出身“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现两人各据一州,并野心勃勃地千方百计在扩大自己的地盘,根本不把东汉“朝廷”放于眼里。因此,诸葛玄的这顶“豫章太守”官帽,就是袁术擅自任命的。不久后,朝廷就派出了一名叫朱皓的官员来南昌,说是新任的豫章太守。诸葛玄早已得到此信息,于是在朱太守来到之前,便交出了印信,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及他们的二位姐姐等人,跋山涉水向目的地荆州进发了。
  孔明跟随叔父诸葛玄避难到荆州,暂居于荆州治所襄阳城里,其当年为14岁。诸葛玄之所以选择此地,一是与刺史刘表有旧(朋友关系);二是刘表志在“保境安民”,没有参与到跟别人争夺地盘的战事中,所以荆州的环境相对是安宁的,此也是许多避难人士奔投其间的选择所在。诸葛玄到了襄阳后,便安排孔明进入刘表开设的“学业堂”中学习。在学堂中,孔明跟同窗徐庶因“志同道合”结为好友。他们相互切磋学问,并一道拜师于古经文学家司马徽先生,经其赐教指点,使孔明学识精进,获益良多,成为其格外器重的青年俊才。孔明还在徐庶引荐下,结识了许多风华正茂的师兄弟,诸如向朗、马良、庞统、董恢等人。
襄阳城景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孔明(时年17)的叔叔不幸病亡,致使这兄弟俩(其弟诸葛均)失去了依靠。故而,哥俩便选择到襄阳近郊的隆中定居,开始了长达10年的耕读生涯。当然孔明是以读书游学为“主业”的,并经常往来于襄阳等地,意在求师访友,增长其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学问。孔明作为一帮学友中的骄骄者,得到了相关人士的赞誉及认同。庞德公乃“襄阳名士”,说话极有份量。他也是孔明二姐的公公,所以孔明常去庞府向庞德公请教,被其赞叹为“卧龙”,一下子传开了,即是孔明这个“美称”的由来。
  孔明在隆中,跟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这三位学友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将来若出仕,可任达刺史、郡守之类。”当他们反问诸葛亮可任何职呢?孔明则笑而不答。但在其他场合,孔明则公开“自比管仲、乐毅”。别人感觉他口气太大,而“付之一笑”,只有深深了解他的好友崔州平及徐庶“深为信然”。若是孔明志向宏远,还有许多历史名人可比,如萧何、张良等,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呢? 
  三、
  其因为,诸葛亮是山东琅邪郡人,从小在那儿生活到十几岁。山东古为“齐鲁”之地,而琅邪郡在春秋时即属齐国。管仲即是春秋时代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被齐桓公任为相国,经其辅佐齐桓公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改革后,成为第一个“称霸诸侯”的国家,其功业彪炳千秋。管子在发展经济理念上,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论断。他并率先打破“井田制”,以“均分地利”的主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重视和鼓励商贸业与手工业发展,还设立盐官、铁官,从政治上保障盐铁业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和国民的收入。管仲是最先倡导“以人为本”的政治家之一。他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措施,通过官吏“三选法”,给平民进入仕途提供了机遇,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进步。作为齐国法家思想的启蒙者和开山之祖,管仲深深影响了三百年后的“稷下官学”的法学思维,也使他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另外,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名将。他曾经奉燕昭王之命,联合韩、赵、魏、楚等国攻打齐国,在半年之内连下70余城池,并一度占领了齐都临淄。因乐毅善于韬略,并指挥若定,故一直为后世称道。但在对他高度信任的燕昭王去世后,其子燕惠王听信国中小人谗言,并受齐相田单“反间计”的蒙骗,对他的忠诚产生了怀疑和怨恨。于是,燕惠王派出大将骑劫来到齐地,以接替乐毅之职,并命令他回国“述职”。乐毅感到燕王对自己误解极深,用意不善,便只好投奔到了赵国。后来骑劫被田单打败并死于齐地,燕国原先的所掠之城,也被齐军逐一收复。
  燕惠王深悔不该撤换乐毅,但怨恨乐毅不应该弃燕投赵,又怕他趁火打劫攻燕,便派使者去向乐毅致歉,并也责备乐毅不该弃国不归,辜负了与先王当初结下的相知相报之心。乐毅为此写了流传千古的《报燕王书》,向燕惠王表达了他对先王的无限敬仰,认为燕昭王是自“春秋五霸”之后,世上难得的圣明贤君,所以才甘心报效于他。乐毅还在信中,举出伍子胥由被其先王信用,到后被吴王夫差沉江致死的例子,深刻地道明了君臣之间信赖与否的优劣性,也委婉地批驳了伍员不能保全自身的不明智之处。乐毅最后对惠王表白了他的内心世界:“我以为,避免死亡而仍能弘扬先王的不朽功业,是我的上策;身受侮辱诬陷,使先王珍视贤能的英名受损,是我最感恐惧的事情。假如我遭到囚禁或者被杀害,而使敌人在一边幸灾乐祸,道义上,我不可以这么做。我听说,古代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心耿耿之士离开祖国,不为自己辩护而使祖国受到伤害。我虽然没有学识,但我时常向君子学习。我怕您听信了左右臣子的话,不了解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斗胆把我知道的写信奉献给您,请君王明鉴!”乐毅的《报燕王书》,实乃肺腑之言,催人泪下,而发人深省。燕惠王被乐毅的聪明才智和高尚情操而深深打动了,两人也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这两位古代名人的故事流传千年,更深深地影响于齐地,使诸葛亮从小耳濡目染,深受感动,故而成为他要“自比管仲、乐毅”的原因。后来孔明在襄阳隆中的草庐里,对刘备言及当天下有变,两路出兵北伐中原,得成霸业之论,当是以管仲替齐桓公打造“春秋首霸”为蓝本的。诸葛亮治蜀所用政经、法制之策,除了受先秦法家商鞅及韩非子等影响外,许多是来自《管子》思想的。管仲相齐,以法治国,励精图治,使齐国由贫变富转弱为强,而称霸于春秋,故被齐桓公尊为“仲父”。而后来刘备托孤时,要儿子们对诸葛亮“事之如父”;在刘禅继任蜀汉帝位之后,也呼诸葛亮为“亚父”,这倒是很意味深长的关联。而关于后来,诸葛亮在首次北伐之时,写奏有一篇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独具慧眼的明末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认为,诸葛亮的这篇《出师表》,它是以《乐毅报燕王书》为蓝本的。
  所以说,一个人的思想与喜好,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影响的。比如,为何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因为这正是齐地的民歌。再如,荟萃于道、法、儒、名、兵、农、阴阳各家的齐国“稷下学”,启发了孔明视野的开阔,故他未来的谋划行事,便是博采众长而为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