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原贴,回复请点击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在坐稳了位子之后,往往热衷于做同一件事:削弱开国大臣的势力。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明太祖大开杀戒,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皇帝们这么做,非常毒辣无情,效果却也是显著的——强化了自己的势力。 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建朝后往往位高权重,在王朝的权力格局中举足轻重,打天下的时候,目标同一,即使有分歧,也比较容易做到求同存异,可现在就不同了,对皇帝来说,这无疑成了潜在的威胁,当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出现,而且这声音颇具份量的时候,皇权就受到了挑战,就有可能引起新的动荡,坐了皇位的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自己的势力,是绝不会允许这种局面出现的。 苟富贵,勿相忘,这是打天下时兄弟间的誓言,然而,当大家都跻身于一个国家的最上层权力中心时,彼此间就有了利益冲突,功臣们,权力、财富、名声在握,大约也很少有人愿意主动退出历史舞台,那就只好“飞鸟尽,良弓藏”了,这可不是不能共富贵,而是另一场战争。 从另一方面来说,马上可以打天下,马上却治不了天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不同的事情自然要起用不同的人才。当一段新的历史揭开后,新老更替是必然的,只是,当和皇权的巩固结合在一起时,就多了血腥的味道。 难道身为功臣,必然不得善终吗?不尽然。孔子有言;君子不器。最浅显的理解我想就是人不能沦为一种工具,不能困于一时一事。人毕竟不是“弓”,弓是死的,没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选择,人却是活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指挥下做出的。在某一阶段,一个人可以扮演一个“良弓”的角色,但这应该是出于自己主动的选择,而且此时的“良弓”,是尽其能守其责。反过来说,狩猎结束了,难道还要把弓时刻背在身上吗?此时,如果还把自己定位于良弓,自然免不了被雪藏的命运。而如果能够根据局势的变更重新定位自己,相信会另有一番新的天地。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点困难,因为人的习惯性是很难改变的,新旧局势交替的时候,角色的顺利转换就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且,皇权的巩固留给他们可选择的空间就更少了。 但有一件事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退出“良弓”的角色。老子有一句话:功遂,身退,天之道。此“退”,按我的理解就是退出已完成的事业,另寻天地。此一退也就退出了一个海阔天空。关键是舍得,有舍才有得,此处不舍,定有所失。范蠡泛舟西湖,成就了陶朱公的另一段佳话,而文仲,纵然是鞠躬尽瘁,终免不了惨遭荼毒。 天下大势,有一己之力所不能及之处,但是,人的道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什么,要什么,能做什么。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也就算是无往而不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