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桓王:那一箭的风情

 chenchuanning12 2010-12-27
  东周自平王以降,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在西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的就是西周最鼎盛时期的情形。但俱往矣,这些都已成了明日黄花。东周王朝发号施令没人听了,逢年过节也没人来朝拜了。这如何不让刚刚接班的周桓王愁肠百结呢?
  周桓王叫姬林,是周平王的孙子。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了,在郑国当人质的太子姬狐在奔丧途中因悲伤过度而死去,大儿子姬林就捡了一个漏子,提前做了天子。周桓王当时还很年轻,20几岁,正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龄,很想有所作为。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周桓王第一把火就烧着了郑庄公的胡子。
  其实,周桓王拿郑庄公开刀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他带头不去朝拜天子。东周初期,郑国在诸侯国中势力最大,他不去,别的诸侯国也跟样学样。我们知道,郑庄公在东周朝廷里还有一份卿士的职位,于是乎周桓王就借口郑庄公无故不上班,撤去了他的职位。其实这一份卿士的职位对于郑庄公来说,完全是聋子的耳朵,可有可无,但这无端被人炒了鱿鱼,脸上也甚是无光。
  郑庄公回到郑国,把这事儿讲给大家听了。大夫高渠弥当即就火了,要带兵杀到东周朝廷,“奶奶滴熊,欺负您不就等于欺负我们吗?”
  颍考叔却不同意。臣子攻打天子,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这时大夫祭足出了一个主意。攻打天子肯定不行,但就这样哑巴吃黄连,也有损郑国形象。他建议派兵到东周温城,向他们借粮食。他们不借,那就不够意思;如果答应借,这边就狮子大开口,让他们借不了兜着走。当然,这一借就是赵小借灯台,一借永不还,总之,目的就是不让周桓王过舒心日子。
  郑庄公采纳了祭足的建议。祭足就亲自带兵去操作这事儿。到了温城,开口向温城守将借粮。
  可温城守将不但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甚至连城门都不打开。
  祭足也料到了这一着棋。当时正是夏天,麦子刚好成熟,他就给每一个士兵发一把镰刀,自个儿到麦地里收割。温城守将在城墙上看得分明,却又无可奈何。为什么?打不过人家呗。
  到了秋天,祭足又依葫芦画瓢,帮周国收割了一批稻谷;只是跟前次一样,收割的粮食进了自己家的仓库。
  周桓王收到消息后勃然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当即就要发兵攻打郑庄公。可周公黑肩站出来问了他一个问题:“大王,我们的军力能够打得过郑军吗?”
  周桓王老老实实地说:“打不过。”
  黑肩说:“这就对了,我们是军队常年不打仗,根本就不是郑军的对手,现在跟他们打仗无异于以卵击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我们的军队强大起来之后,再算总账不是更好?”
  周桓王想了一下,听从了黑肩的话。此事就告一段落。
  过了几年,郑庄公不知道哪根筋想通了,居然屁颠颠地跑到朝廷来朝拜周桓王。他跟大夫祭足一起,带来大批的礼物。这在周桓王看来,几乎算是太阳从西边爬起来了,心里很是纳闷,不过还是亲切地会见了郑庄公一行。
  这一天阳光灿烂,宾主双方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展开会谈。
  周桓王说,欢迎郑庄公访问首都。郑庄公说,非常高兴再次见到周天子,并有机会听听周天子对世界局势的看法。郑庄公说,他对第一次访问首都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表示,非常高兴看到周天子身体健康。
  开场白之后,宾主双方就气候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周桓王说,今年风调雨顺,气候一片大好。郑庄公说,确实是50年一遇的好年头。周桓王说,贵国粮食收成怎么样?郑庄公说,托周天子的福,粮食大丰收了。
  郑庄公点点头,说:“那好吧,温城的粮食就可以留着咱自己吃了。”
  一听此言,郑庄公与随行的祭足只能尴尬地笑笑。
  周桓王又说:“这样吧,你们来一趟首都也不容易,待会儿装10车小麦回去,以后再遇上灾年,也不必跑那么远去收割小麦。”
  这番话更是雷得郑庄公二人外焦内嫩。你可以想象那幅场景:俩西装革履的贵族,赶着10车小麦,风尘仆仆地走在大路上……这事儿肯定得上第二天各大报纸的娱乐版头条。
  郑庄公跟祭足一回到宾馆,就开始骂娘了。原来,他俩这次来首都,其实是另有目的的。不久前,宋国攻占了郑国小城长葛,想要捉拿在那儿避难的宋国公子冯。公子冯大难不死,逃了出来。郑庄公对此事恨得牙痒痒,但他深知宋国势力雄厚,不是卫国这样的小国可以相比。这时祭足给他想了一主意,让他到首都去修好与周桓王的关系,然后郑国就可以借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国家组成联军去攻打宋国。但现在看来,修好关系的美好愿望完全落空了,自己还遭受了一场羞辱。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1#作者:何仁勇  回复日期:2010-11-13 16:07:00
  这时手下来报告,说周公黑肩派人送了两车绸缎过来。黑肩知道周桓王羞辱了郑庄公,而且还未留他们吃晚饭,就送了两车绸缎,算是宽慰他们。
  祭足见了这两车绸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第二天,郑庄公和祭足赶着10车绸缎,高高兴兴地上路了——慢着,不是只有两车绸缎吗?其余的八车从何而来?很简单,祭足将那两车绸缎盖在小麦上,不就成了10车绸缎?
  郑庄公一行人在路上吹吹打打,还异常高调的接受了几家媒体的采访,宣称他们这次进京受到了周桓王的亲切会见和热情款待,周桓王还任命郑庄公为联军总司令,联合诸侯攻打宋国。证据呢?喏,这10车绸缎就是证据。在东周初期,绸缎还是一种奢侈品,周桓王一送就是10车,足见他对郑庄公是相当的厚待。
  人们对此自然深信不疑。
  郑庄公假传圣旨,而且还联合了齐国和鲁国攻打宋国,取得了重大胜利。不过,很快此事就被曝光了。
  周桓王气得吹胡子瞪眼。
  这种被人利用的心情,我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工资“被增长”,我们的工作,“被就业”,我们的生活,“被小康”……也会让人顿生挥拳打人的感觉。也就在这一刻,周桓王产生了要修理郑庄公的念头。
  周桓王气呼呼地把周公黑肩叫来,说:“你去准备一下,老子要收拾寤生(郑庄公)那小子了。”
  黑肩沉默良久,领命而去;他知道,周郑之间这场战争终于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任何人都无法阻拦。
  周桓王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可以忍耐郑庄公不来朝拜,不听号令,甚至可以对郑庄公明偷暗抢粮食这样的行为一笑置之,但绝不能容许他假借自己的名义号令诸侯。这是一个天子的底线,谁越过了这个底线,就势必要受到惩罚。不然,这条底线就会变成底裤。
  不过,要打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王军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不及郑军。周桓王只好以天子的名义,向齐、鲁、秦等诸侯国发布动员令,但最后派兵前来支援的只有卫、陈、蔡三个小国家。
  周桓王面对这一凄惶局面,只能是无语叹息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与卫、陈、蔡三国组成的联军,正式向郑国开火。庞大的战争机器轰隆隆地发动了。
  面对甚嚣尘上的四国联军,郑庄公有些心虚了。当时郑国为“千乘之国”, 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叫徒兵,总兵力应该在75000上下,而四国联军在数量上要占优势,更重要的是,从道义上讲,天子讨伐诸侯国,就如同大人收拾顽皮的小孩,小孩是不应该反抗的。郑国在心理上就落了下风。
  祭足给郑庄公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您别怕,别看周桓王来势汹汹,其实他们不过是乌合之众。像陈国、卫国这些都是我们的手下败将,他们一定不会出死力的。”
  祭足一言中的。
  决战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打响了。想想那场景,几万号人挥动长戈和矛戟,挤成一团,简直跟过年一样热闹。按照祭足的策略,郑军右路军由大夫曼伯率领,猛攻联军左翼的陈国军队,这陈国军队以前吃够了郑军的苦头,跟咱中国男子足球队一样,患了“恐郑症”,显得畏畏缩缩的,立刻成为联军的死穴,被郑军猛攻之下,他们招架不住,也不顾其他友军,率先逃跑了。他们逃跑也不好好跑,到处横冲直撞,搞得队伍一片混乱,整个左翼就土崩瓦解了。
  联军右翼和中军的情形稍微要好一些。毕竟周桓王亲自坐镇,大家都要图表现、争上游。而且周桓王也挥舞着一把大斧子上阵了。不过很显然,他的运气不太好,郑国大夫祝聃在远处看得分明,射了一箭过来,说时迟那时快,箭在空中划出一道华丽丽的弧线,正中周桓王肩膀。周桓王“啊”的一声,跌落下来。转眼鲜血就从箭头冒了出来。
  天子中箭了,这可不得了;虽然周桓王受的不是致命伤,但此事对军心的影响却是致命的。军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一下就全乱了,联军只好挥动军旗撤退。
  这时,摆在郑庄公面前就有两条路:追,还是不追。周朝时候,打起来有一大套礼仪形式,比如,要求“明鼓不相诈”,讲求堂堂正正,甚至他们管打仗不叫打仗,叫“观兵”——有点小孩子玩游戏过家家的意思。他们规定,胜利者在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距离,跟踪追击不要超过九里,点到为止就好。因此郑庄公考虑再三,最后决定,停止追击联军。
  当晚联军回到驻地,周桓王检查伤口,他穿的盔甲比较厚,倒也无甚大碍,只是心理关不好过。好歹自己也是堂堂天子,居然被诸侯手下的一个大夫射伤了,这脸就丢大了。正在郁闷,警卫员来报告,说是郑国大夫祭足来了。
  周桓王没好气的说:“丫来干嘛呢?给我乱棒赶出去!”
  周公黑肩干咳两声,低声说:“大王,这样做不好吧?咱是礼仪之邦,不能做这些失礼的事情。”
  周桓王这才命令让祭足进来。
  谁也没料到,祭足是来代表郑庄公向周桓王道歉的。
  祭足说:“大王,这事儿其实是一个误会。您带兵来教训诸侯,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不过郑庄公手下几个将领不太听话,私自带兵出来抵抗,还伤到您老人家,郑庄公感到非常不安,把他们都炒了鱿鱼,还让我前来,一是向您道歉,二是犒劳联军。郑庄公还说了,您要是赏脸的话,请到都城去休息一段日子。”
  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尽显一个外交家的风范。周桓王也不好说什么了,只能是就坡下驴,撤了。
  繻葛之战将东周朝廷的威信丧失殆尽,从此诸侯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甩开膀子拉开了争霸的序幕。周桓王肩膀中箭的故事倒在民间流传下来,几经添油加醋之后,成为相声演员们的保留曲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