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齐家平国 2019-09-23

自“郑伯克段于鄢”之后,春秋作为一个时代很快进入了状态:弑君、结盟、交质、群殴、灭国甚至“借天子以伐诸侯”都像模像样,身为主角的姬寤生自然是长袖善舞,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玩得不亦乐乎,“小霸”的威名也传遍了中原大地。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然而此时,向来光打嘴炮和使绊子的周王室却给他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不对等的战争

公元前707年秋季的某天,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战场军旗猎猎、硝烟弥漫。

对阵的双方,一边是浩浩荡荡的天子联军,周军居中,卫、蔡两国和陈国分居左右;一边是近年来战无不胜的郑国军队。

对郑庄公而言,联军他见得多也打得多,这次也不过如此,但天子车驾亲临战场,除了楚国和西边蛮夷之外谁有过这个待遇。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以双方规模而言,放在战国就是菜鸡互啄

姬寤生并没有退路,繻葛已经是郑宋边界,那个愣头青如此咄咄逼人,莫非还要将我郑国从地图上抹去不成?

郑子元请以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左转.桓公五年》

郑国战前做足了功课,他深知陈、卫、蔡这三个春秋时的万年“酱油党”并不足为虑,打垮他们这一战就能赢。

事实也是如此,郑军祭出“鱼鳞之阵”,并抓住“陈乱”的破绽,捕捉战机,一击成功。战斗过程还算是精彩,史载“王亦能军”,虽然伤败,却退而不乱,说明周桓王军事上并非凡庸之辈,只是这战场之外的算计未免落了下风。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桓王中箭

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真正要命的是郑国将军祝耽射了周天子一箭,正中左肩,幸亏甲胄结实,方没有造成重伤。

在这之后,双方其实都打不下去了。

奇怪的收尾

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左传.桓公五年》

姬寤生即使制止了将军祝耽试图生擒周天子,扩大战果的念头,因为他对方将会是如何的烫手,远不如卖个人情合适。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当天晚上郑庄公派上卿祭足前往周营“道歉”,并“且问左右”,想来给天子近臣们都做好了思想工作。

桓王兵败归周。不胜其忿。便欲传檄四方,共声郑寤生无王之罪。虢公林父谏曰:“王轻举丧功。若传檄四方,是自彰其败也。诸侯自陈、卫、蔡三国而外,莫非郑党。征兵不至,徒为郑笑。且郑已遣祭足劳军谢罪,可借此赦宥,开郑自新之路。”桓王默然。自此更不言郑事。--《东周列国志.第九回》

在小说里,周天子起先准备“传檄四方”,却被虢公告知郑国并不好惹,我们告知四方无异于给他打广告,况且除了今天出洋相的那几个三脚猫之外其他诸侯都是盟友,还是不要主动丢人显现了(自彰其败)。

《左传》也没好意思往后面写,事情貌似不了了之,但小说的脑补却很有道理,可想而知的是,在郑伯“诚恳”道歉之后,周王借着这个台阶见好就收,不再追究。


但周郑之间本来应该是唇齿相依,亲密无间的。

周天子的尴尬:为何非要讨伐郑国

双方的矛盾起源于“周郑交质”事件,之后平王去世,太子狐回国的半路上据说伤心过度去世了,继位的周桓王顺理成章地将仇恨都算在了郑庄工身上。后来双方历经了数次小动作和互怼,总体来讲血气方刚的天子被老狐狸姬寤生耍了个通透。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周桓王的梦境

话说政治家本不该如此幼稚,体现在周桓王身上的并不仅仅是政治经验和套路的不足,更多反映出王室隐忧和不习惯。

我们今天高谈阔论春秋争霸的大戏,往往是理所当然,而在当时则非如此。

话说从西周到东周,天子的权威和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昔日辉煌早已经一去不返了,这事一层未曾捅破的窗户纸。

周平王身为著名的佛系太平天子向来是心态良好,诸侯来不来朝觐,贡品是否准时都没放在心上。而诸侯们虽然遭遇关羽不把周天子当回事,可要说谁敢挑头对付王室,谁都没有这个胆。

但平王只是个无欲无求的特例,但他的子孙一定会有人惦记着重现先祖的荣光,比如周桓王,对于“霸主”的出现他是非常的不习惯,既然还有天子,还需要“方伯”作甚呢?

然而在姬林继位的十三年里,郑庄公屡次打着“尊王”的旗号东征西讨,战无不胜,影响迅速扩大,同时借以自肥自重,郑国的国势蒸蒸日上,初步达到了“霸主”的及格线。

在周桓王眼中,眼下这些诸侯也蹦跶的过分了点,尤其是“郑鲁易地”一事。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结祊成也。----《左传.桓公元年》

说来这两块地的确敏感,郑国的祊地在泰山附近,是西周宣王年代陪同郑桓公陪同祭天的赏赐品,鲁国的许地则在郑国附近,是鲁国过去朝觐天子的汤沐邑(洗澡专用),两国早在六年前就达成了协议,此时不过完成手续而已。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按照《周礼》,诸侯换地需要天子审批

这并非交换两块各自管不了的“飞地”,潜台词其实是:不管是鲁国朝觐天子还是郑国陪同天子泰山祭天,这种事情以后都不会发生了,地也留着没用了。

周桓王自然是气得浑身发抖,他明白天子权威和“方伯”不可并存的道理,如不及时制裁郑国,日后诸侯必定有学有样,长此以往势必威胁王室安危,于是下定了打击郑庄公并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

倘若是在百余年之后的春秋,大凡还给了一点面子,天子都肯定会乐见其成,“方伯”册封令和胙肉都会准时送到,此刻带过来的却是四国联军。

换句话说,这场战争历史的必然,哪怕周桓王不出手,后来的某任周天子也会选择打击出头的“准霸主”。

与此同理,即使郑庄公不反击,很快也会有挑战者将王室打落凡间。

郑庄公的反击:终于干了大家都想干的事情

姬寤生开始也没想明白周天子的火气为什么这么大。

论血缘,郑庄公是周桓王的堂叔,亲戚关系在所有诸侯中莫出其右;论功劳,郑国是平王东迁的主要功臣,这还不算上战死的郑国首代国君郑桓公;论地缘,过了虎牢关就是郑国地盘,哪怕在春秋之时也可以朝发夕至;论关系,郑国立国后三代都担任王室卿士,多少都会相互留点面子。

姬寤生的父亲郑武公灭郐、东迁都新郑、灭东虢,占据中原交通便利之地,周天子都是鼓励的,甚至后来还将东周门户虎牢关送给郑国。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假借王命是郑庄公的一贯手段

自己在位前期,由于郑国的内讧导致分身乏术,的确没履行卿士职责,但道歉认错的事情也都干了。

郑庄公非常善于隐忍,曾为了根除内患忍了弟弟二十年的跋扈,因而对于周天子的步步紧逼,想来也不在于马上翻脸。

在“周郑交质”事件中被王室塞了一个烫手山芋,他忍了,不就是口黑锅吗?

指使陈国与郑国为敌,他忍了:打回去就是;

参与王室救灾却被天子羞辱,他二话没说,谢恩走人;

任命虢公担任右卿士,分走自己的权利,他也能忍,好歹自己还是左卿士;

拿不属于王室的十二块地划走郑国的四块地皮,他还是忍下来了:从前都是你的。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但他还是爆发了,这么多年来对王室的不恭敬其实只有割了成周两片麦子的事情,难道就这么不可原谅?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左传.桓公五年》

但这一次周桓王炒了他的鱿鱼,一旦传播开来,郑国势必将成为诸侯们的笑柄并丧失一切征伐诸侯的合法地位。于是他先发制人向诸侯发出通牒:我(郑国)一向尽心尽力,东征西讨辅佐王室,却被无情抛弃,那么好,我不陪你玩了。

在周桓王眼中炒鱿鱼这事虽然不近人情,但毕竟是天子的合法权力,姬寤生居然还想找个场子,不如借此机会彻底打压郑国,遂组织了联军杀向郑国。

但他貌似会错了对方的心思。

从“郑伯克段于鄢”的过程来看,郑庄公的隐忍是为了占据道义制高点,爆发则力求一击制胜,姬寤生其实早就堪透了问题的根源: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个真正的霸主,天子是永远也迈不开的坎,这是一个必须战胜的对手。

这个没有人完成过的“壮举”,既然是时势所然,那就由我姬寤生来出手吧!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霸主也是孤独的

其实诸侯们都在观望,只有打败了周天子,以后的“霸主”方能得心应手,周天子才会老老实实地守好傀儡的本分。但谁也不想做这个“始作俑者”,毕竟要承担骂名的。

因此,繻葛之战的“桓王中箭”,其实是遂了所有具备争霸实力诸侯们的心愿--黑锅终于有人背走了。

避免不了的战争

周天子的战争动员令效果并不明显,齐国有周武王亲封讨伐不臣的“无限开火权”,鲁国则拥有《周礼》最终解释权的“道德大棒”,这两个重量级诸侯跟随郑庄公组成争霸的“铁三角”到处占便宜,自然是不会来了;晋国忙于大宗小宗的内讧;秦国在于西戎进行最后的死斗;宋国刚换了一位受过郑国极大恩惠的国君;至于楚国,还是算了吧... ...

说来周桓王看着手底下的三猫俩狗心里应该是有数的,但他还是决定继续这场战争,一来面子放不下,二来联军的军力和背后的国力都远在郑国之上。

而周桓王所忽略的是:貌似郑国这些年打仗没吃过亏。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如果还有的选,天子联军不那么咄咄逼人的话,郑庄公一定会将“尊王”进行到底,但现在的郑国却不能再怂了,一旦退让所有的黄图霸业都将成为镜花水月。

况且,繻葛在郑宋边界,这意味着联军已经打通了郑国全境,但这并非联军的实力所然,而是郑庄公的刻意退让,进而营造一种被迫反击的局势。在此之前姬寤生拒绝了上卿祭足割地求和的提议,因为一旦同意其实跟打败仗没有区别。

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来一场堂堂正正的阵战吧。


战争规模虽然不大,影响却捅破了天。

“王道”和“霸道”的战争

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春秋》

繻葛之战在孔子笔下就这么一句话。其潜台词是,虽然蔡、卫、陈三国都派了军队前来勤王,但他们的国君都没来,因此称之为“蔡人”而非“蔡君”,这是不合“礼”的;一般战争都要记录结果的,因为天子吃了败仗,所以要“为尊者讳”;郑国与天子对抗是不对的,但毕竟是守护社稷的防守战,因而也就不说啥了。

也就是说,这是一场让孔子都觉得无从裁定正义性的战争,干脆绕过去好了。

当然,春秋本来就没有“义战”。

后人读《春秋》大多带着上帝视角:周桓王自不量力,郑庄公处心积虑。却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其实是周郑之间的“国运之战”。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从此“中原鹿正肥”

对于王室而言,胜,则意味着打败了最大的“刺头”,势必天下莫敢不从,也充分证明了天子的号召力,东周尚有在此雄起的可能;败,就只能接受橡皮图章的命运。而在大义名分的加成下,这个仗还是有的打的,至少周桓王这么认为。

对于郑国而言,败了就是灭国或者与从此堕落到陈蔡为伍,打赢是理所当然,郑国君臣并没有之外的预案。

结语:没有赢家

这场中等规模的战役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这是继“夷王下堂”的王室衰微的又一标志性事件,周天子最后的遮羞布被毫不留情地扯了下来,彻底宣告了周王室的没落,从此以后也老实了了下来,沦为了公用的橡皮图章和“胙肉”分发者,“礼乐征伐自天子 出”的传统从此消亡。

繻葛之战:周桓王的执念和郑庄公的反击

▲赢的只是战争,输的却是人心

郑国凭借二流的国力一阵拳打脚踢,确立了春秋第一“小霸”的地位,至于这个称号是否名副其实,毕竟不是本文关注的话题了。从这一年(前711年)到六年后去世,姬寤生也没能在此活跃在春秋的舞台,也许在忙于消化争霸的果实吧,或者大家都感觉到了畏惧吧。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这位霸业的始作俑者并没有感觉到被尊重。

姬寤生的确也不是赢家,如其所预料的“郑国自此多事矣”一般无二,强盛一时的郑国在他去世之后迅速陷入内乱,所谓的“霸业”也成为了昙花一现,齐桓晋文的时代马上就要来到了。

真正的赢家也许是诸侯国们,他们终于确认了王室外强中干的现状,而少了周天子的指手画脚也更加肆无忌惮起来,继而迎来的是一个烽烟四起和百家争鸣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