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镜像神经探秘!

 儒家气学大宗师 2010-12-27

在生活中,看到别人在干什么,就好像自己也在干同样的事情一样:看到别人在吃东西,自己的口水就来了;看到别人打球,你就浑身是劲……为何会有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原来都是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

人类大脑有若干镜像神经系统来专门传输和了解别人的行动和意图,以及别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他们的情绪。“我们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李乍那迪说,“我们的生存是建立在明白其他人的行动、动机和情绪之上的。”“镜像神经元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通过直接模仿来让我们领会别人的意思。通过感觉而非思想。”此发现触动了许多科学规则,改变了对文明、移情作用、哲学、语言、模仿、孤独症和心理疗法的理解。此发现为文明的进步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

   我们刚开始注意到镜像神经元,并不是为了找寻证据来支持或驳斥哪个哲学观点;我们当时是在研究大脑的运动皮质,特别是掌管手及口部动作的F5区,想要了解其中神经元的放电型态,与执行特定动作的编码关系。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记录了猕猴脑中个别神经元的活性;同时,我们实验室拥有各式各样的刺激,可用在猴子身上。当猴子执行不同的动作时(譬如伸手去抓玩具或食物),我们就能够观察它们脑中特定的神经元组同步活化的情形。

   从这样的实验中,我们开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当我们之中有人伸手去抓食物时,猴子脑中的一组神经元也活化了,就跟他们自己伸手去抓食物时一模一样。一开始,我们怀疑这个现象是由一些平常的因素造成,好比说猴子在观察我们的行为时,也进行了未受注意的动作。但当我们想办法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以及其它因素(好比猴子预期会有食物的供应)之后,我们才体认到这种与观测行为相连的神经放电活性,是行为本身在脑中的真实呈现,与这项行为的执行者是谁并无关联。

恐惧·镜像神经元

  菌体裸盖菇素产生的迷幻剂,开始撑起绯红的梦界。绯红的梦界里有地精的宫殿,蓝色波浪海的柔顺缭绕的全身若有若无,若真若幻随风飘荡起来,一起葬身在血色花瓣。独自一人朝着漫无边界的蓝色清凉气氛下行走,脚下是压抑的墨黑地板,似乎没有来回的地板声音也没有迹象一样,铿锵的砸在地面,惊动脚底一池黑色波纹,随之明白地板是黑色的污水凝集而成。污水底有调皮光滑的蝌蚪,倏而消散在眼底。
  贝克特,贝克特。那个写书的人,也是曾经追求过这个罢?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
  抬头,蒙蒙然听人讲起逻辑推理学。
  “最后,也许有必要对‘穆勒四法’说几句话。英国哲学家穆勒归纳了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等探求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它们的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相同结果必然有相同原因;不同结果必然有不同原因;变化的结果必然有变化的原因;剩余的结果应当有剩余的原因。容易看到,‘穆勒四法’是力图在现象的比较中发现因果关系。应当说,比较法是人们在探索因果关系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即使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法也经常被利用来探求、阐述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果关系是“现实”关系,只有在原因现象和结果现象已经发生之后,我们才说,原因A和结果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逻辑推理”是一种“理论”推导,它不需要任何现实性做支撑,条件就必然蕴涵结论。演绎推理的逻辑结构是:
  若A包含于B,并且B包含于C,则A包含于C。就象初等数学中A<B并且B<C,那么A<C一样。
  但是因果关系却不具有这种传递性。即A是B的原因,并且B是C的原因,却不能得出A是C的原因。即结果原因的原因,不是结果的原因,就象西欧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关系那样: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好了。今天的课讲到这里。”
  苍老的声音,是教授的茶杯里浓郁解渴的茶水开始咕咚咕咚的滑入脾胃。里面传说是银耳树的茶叶,一百才能年成活一次,可惜如今被用来冲茶。得过癌症的人说过,银耳树茶叶的味道犹如香酥美味的芝士饼干,而如今它只负责泡茶而已。
  微微瞥了一眼,教授端茶杯的样子,从玻璃外的我看的清清楚楚。良久他似笑非笑的看了我一眼,苍老略有些发抖的手指在空中升起,树脂荚膜的眼镜被不知来自何处的光照的全部银白。我只能看见他吹下皱纹的脸,还有空中清晰颤抖的方向。努着嘴顺着方向,似顺着数学题中的空间向量,我向教师外最内的那一道走廊走去。
  尽头是一件屋子。屋子的中间摆放着一面白色纯洁的镜子。我这个亘古的男孩穿着比自己更年老的盔甲,歪着头向下垂去。缭绕在黑暗里的气息猛然荧荧发绿,玻璃开始粉碎,像是被冰冷坚硬的石头快砸入边框,粉碎的玻璃开始从边缘碎裂直到中心,冰峰忽然从地板冒出刺穿地面,疯狂的向上弥漫,直到包围了整个镜子,开始碎裂的凝结。凝结后,一片冰霜。冰峰的尖头开始如火山一般向外喷发五角雪花,落入我的脚底,冰冷刺骨。光滑坚硬的冰峰映着歪着头低眉顺眼的角色,不久冰峰开始碎裂,玻璃开始碎裂。一切轰隆隆的在一声炸裂中断为碎片,看不到冰裂皱纹何时蔓延在峰顶,更何时蔓延到底层,在充满雪花的屋子里瞬时散漫了无数冰刃的碎片。菱形的随便倒插缓缓下坠,我看到无数的菱形碎片里有我颓废的身影。
  忽然之间,脑袋没有任何爱恨情仇,很难理解教授的语言,很难理解教授微微的手势,好像很难融于社会。
  “这是怎么了呢?
  自闭症。
  自闭症。
  那是自闭症呢。
  冥冥的萤火,冥冥的飞起。飞吧——
  “……掌管手及口部动作的F5区,想要了解其中神经元的放电型态,与执行特定动作的编码关系。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记录了猕猴脑中个别神经元的活性……特征景观理论是一种补充性的假说,可以对自闭症的次要症状作出解释,比如过度敏感等……在社交过程中,镜像神经系统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该系统一旦出现了功能障碍,就可能导致自闭症。症状包括与社会隔离、不能与心灵相通等。”
  心灵的火在蔓延,还是教授的语句断断续续蠕动在耳边。心灵相通原来是那样……心灵的火从胸口喷射出来,燃烧在大地燃烧在冰峰,将空中迤逦的五角雪花凝为冰粒。冰粒透明澄澈,如同玻璃溶化后澄明的小球。弥盖着欲要滴下,滴透自己的身体。地板的气息开始浓烈的散发玫瑰花香,花香点缀着寒意刺骨的冷空气形成寒流,寒流如幽灵般闯过眼角,皮肤皱皱的纹线开始紧绷,好紧好紧,凹凸不平的纹路瞬时如拉紧了牛之肚皮,光滑而又白透。仿佛一碰便破。
  “如果你看到我哽住了,镜像神经元会模仿我的痛苦,你会自动同情我。你知道我的感受因为你能真正感知到我的感受。”
  脑岛痛苦厌恶的情绪叠起不断,捂着脑袋使劲砸在地面。冰峰开始抖动,白色复着在的玻璃上的冰块开始融化,如落幕的木偶缓缓结束默剧,闭上眼睛。
  睁开——
  玻璃。黑暗。没有冰雪,不曾有过雪峰。不曾有雪花,地还是湿漉漉的应该是汗。活着泪罢。
  依然是碎片的玻璃,我想到了教授喝着茶水的样子,阳关折射在镶嵌黄边的树脂眼睛,一脸严肃,缓缓停留在空中的手指,怔怔指着这个地方。迟到和调皮的孩子受惩罚的地方。昏暗的屋子天昏地暗,胡乱旋转。头好疼,。F5区大脑皮层的褶皱终于盟溃,刹那间没有了任何功用。
  “给我闭眼!”
  闭眼呐——
  凝定。
  滴。
  ……睁……
  玻璃。
  碎裂的玻璃里面有我的样子,混乱的碎裂缝隙,抚摸着一开一合仿佛黑色的裂缝,不自觉爱上那种感觉。扭曲的用头依靠着,找到了心灵火焰从新开始的地方,找打了活着的源泉,找打了保护,找到了保护我的东西。
  你是个如此缺少保护感的孩子呃。
  为什么呢,紧紧是因为该死的自闭症么?
  为什么呢?
  地精的试验品。无数的缭绕气息绕带着蓝色的绫罗绸缎,黑暗里唯一发蓝的光亮。眼睛琐碎的盯着镜片,右眼缓缓淌血。
  “在逻辑层面上,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到底是那一种心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心理的诞生?即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是何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宣告了心理的产生?……你,你来回答。”
  “我,我不知道。”
  “哈哈哈哈”
  “哈哈哈。”
  明亮的镜片啊,反射着小草、蓝天。窗外小鸟飞翔的划过美丽的弧线,弧线的轮廓有多少璀璨的星辰?
  我不知道什么心理学,我不知道,不要逼我啊啊啊啊啊啊啊。
  不要逼我。
  教棍不留情的打击在身体,身体的淤痕随着一遍遍有声有力的落下,似在鞭挞着一头蠢驴。嗷嗷的叫唤,换不来同情。大家都笑着,看不到眼睛后的眼睛是什么血色连贯在眼球,眼镜片是一片雪茫茫的白,和嘴角似有却无的漪沦笑容。
  光的波源从叶子间漏下射在鼻尖。
  外边是个好天气吧——
  哗!
  噼里啪啦……
  嘭!
  玻璃。
  又是碎裂的玻璃更开始向后延伸着破碎,我看不到了,无数的我在镜片里。伸指集中于一点想要触摸镜中的自己,于是血液顺溜而下。
  滴。
  自闭症。
  虚幻的血恍然蔓延沾湿了所有裤子,成为另一个密西根湖泊,把我盛放在血湖的中央。血湖的每一滴水头缓缓跳跃着升起,仿佛回音般又整齐版低沉呐喊,古版生硬;然后依然是冷静低缓的小声语调。
  “19世纪德国科学家M.J.施莱登和T.A.H.施万提出细胞学说,认为动、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组成。这对于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从细菌到人都是适用的。细胞是由大量原子和分子所组成的非均质的系统。在结构上,细胞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多糖等组成的多分子动态体系;从信息论观点看,细胞是遗传信息和代谢信息的传递系统;从化学观点看,细胞是由小分子合成的复杂大分子,特别是核酸和蛋白质的系统;从热力学观点看,细胞又是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所有这些,对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是一样的。”
  神。
  杀了我。
  求你。

you are such a ...
power always be with you,
but at least
you need to find it and use it !
you are great and you are sweet!
the only thing you need to do is believe in you and forever trust yourself!

植物界裸子门挂 据说我有自闭症……………………

裴氏松果体智慧明珠理论—性命修真金丹意识学暨认知神经科学探索裴氏在生命科学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了现代医学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所编创的具有独特建树的学说“裴氏松果体智慧明珠理论”的发明发现将为人类启迪智慧为世界开创文明!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镜像神经元 大脑中的魔镜2008-02-02 13:11镜像神经元 大脑中的魔镜
2006-11-30    《环球科学》2006年第12期       

撰文 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
         利奥纳多·福加希(Leonardo Fogassi)
         维托里奥·加莱塞(Vittorio Gallese)
翻译 赵瑾

概述

◆当人类和猴子在执行某个动作或观看其他个体执行同样的动作时,大脑中的一部分神经元就会有所反应。

◆由“镜像神经元”产生的直接的内在体验,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

◆镜像神经元也许是模仿他人动作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从而使得镜像机制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多层面交流与联系的桥梁。


约翰看见玛丽的手向一朵花伸去。约翰知道玛丽要做什么——她要摘花,可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玛丽朝着约翰莞尔一笑,他猜她要把这朵花送给自己。这个简单的场景转瞬即逝,约翰却能立即领会玛丽的意图。为什么他能毫不费力地理解玛丽的行为和意图?


10年前,大多数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我们对他人行为,特别是他人意图的理解,是通过一个快速的推理过程完成的。这个推理过程类似于逻辑推理。也就是说,约翰大脑中有一些复杂的认知结构,它们能详尽分析感官采集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先前储存的经历相比较,约翰就知道了玛丽在做什么,以及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某人的行为难以理解的时候),这种复杂的推导过程或许确实存在,但当我们看到简单的行为时,往往马上就能作出判断,这是不是意味着还有更简单更直接的理解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帕尔马大学,我们的研究小组偶然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一群神奇的神经元之中。当猴子有目的地做出某个动作时(例如摘水果),它大脑中的这种神经元就会处于激活状态。不过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当这只猴子看到同伴做出同样的动作时,这些神经元也会被激活。这类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细胞似乎就像一面镜子,能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别人的动作,所以我们称它们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与大脑中储存记忆的神经回路相似,镜像神经元似乎也为特定的行为“编写模板”。有了镜像神经元的这种特性,我们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基本动作,在看到这些动作时,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约翰之所以能够领会玛丽的行为,是因为这些动作不仅发生在他眼前,而且也在他的大脑中实时模仿着。很久以前,有哲学家就认为,一个人要真正理解一件事,就必须亲身经历。对于神经学家来说,在镜像神经元中为这种哲学观点找到物质基础,代表了我们对理解过程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

发现镜像神经元

     在猴子、人类的大脑中,都存在镜像神经元。不论是自己做出动作,还是看到别人做出同样的动作,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也许这就是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基础。

     我们的研究小组发现镜像神经元其实纯属意外。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大脑的运动皮质(motor cortex),特别是其中的F5区域,这一区域与手部和口部运动有关。通过对运动皮质的研究,我们希望能了解处于激活状态的神经元如何编写指令,以执行特定的动作。为此,我们观测了恒河猴(macaque)大脑中个别神经元的活动。在猴子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时(例如抓取玩具或食物),我们可以观察到,猴脑中有一群独特的神经元,会伴随特定动作而放电。

        接下来,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当猴子看到我们的实验员抓取食物时,它的神经元就像它自己在抓取食物一样被激活了。起初,我们怀疑这可能是某种不易察觉的因素造成的,比如猴子在观察我们的动作时,是不是做了一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小动作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还排除了其他一些干扰因素,比如猴子对食物的渴望。我们开始意识到,神经元的活动形式与猴子看到的动作有关,这是大脑对这个动作本身的真实体现,而与这个动作的执行者没什么关系。


       在生物学研究中,要确定一个基因、一种蛋白或者一类细胞的功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它们从体系中去除,然后再看生物体的健康或行为产生了什么缺陷。不过这种方法无法用于确定镜像神经元的功能,因为我们发现镜像神经元分布十分广泛,在两个大脑半球的重要区域都有分布,包括运动前皮质(premotor cortex)和顶叶皮质(parietal cortex)。如果破坏整个镜像神经系统,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恒河猴的认知能力严重下降,以至于无法对我们的刺激作出反应,我们也就不可能看出去除了特定细胞后,恒河猴到底缺失了哪些功能。

         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是领会一个动作的含义,还是只是直观地记录这个动作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些办法,使恒河猴在没有真正看见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理解某个动作的含义,然后在此过程中,观察猴脑中神经元的反应。我们推测,假如镜像神经元真的促成了对动作含义的理解,它们的活动就应该反映了动作的含义,而不是动作的视觉特征。为此我们进行了两个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对F5区域的镜像神经元进行了测试,看它们是否能通过声音辨别动作。我们让猴子观察一个伴有特殊声音的手部动作(如撕纸或剥花生壳),然后记录它的镜像神经元的活动。此后,我们又让猴子只听到声音而看不见动作。结果发现,许多在“看到动作同时听到声音”时会作出反应的F5镜像神经元,对声音本身也会作出反应。于是,我们给这类神经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称:视听镜像神经元(audiovisual mirror neuron)。

        接下来,我们又提出假设,如果镜像神经元确实与理解动作的含义有关,那么即使不让猴子真正看到某个动作,只是给予足够的暗示,让它们能在大脑中模拟这个动作,猴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也应该会放电。因此,我们先让猴子观看一个实验员的动作——伸手去抓一样食物。然后,再用一个屏风挡住猴子的视线,让它看不到实验员抓食物的动作。这时,猴子就只能依靠想象,猜出实验员在屏风背后做了什么动作。尽管如此,猴脑中一半以上的F5镜像神经元还是会放电。
     
        这些实验证明,镜像神经元的活动是理解动作行为的基础。当对一个动作的理解并非建立在视觉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诸如声音和动作特征之上时,镜像神经元仍能够通过放电来标明这个动作的含义。

        既然猴子的大脑中都有镜像神经元,那么在人类的大脑中是否也存在镜像神经系统呢?我们对这个自然而然的推测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借助检测运动皮质活性变化的多种技术,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证实了人脑中的确存在镜像神经系统。例如,当参与实验的自愿者看到实验员抓取一件物品,或者做出一个手臂动作时,他们自己的手和手臂上的相应肌肉就会产生神经兴奋。这表明在自愿者的大脑运动原区域中,有镜像神经元作出了反应。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们又利用多种体外测量方法,例如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来检测大脑皮质的活动,结果也都证实了人脑中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存在。但我们所使用的技术,都无法触及最关键的一点:自愿者观察他人动作时,到底他们大脑中的哪些具体位置被激活了呢?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利用最直观的大脑成像技术(brain-imaging technique)展开了研究。

        在意大利米兰市的圣拉菲尔医院(San Raffaele Hospital),我们进行了一组这样的实验:把自愿者分为两组,一组观看不同的手部抓握动作,另一组作为参照组,只盯着静止的物体。利用正电子断层扫描仪(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我们观察了两组自愿者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情况。结果发现,观看他人的动作会激活大脑皮层中3个主要区域。其中一个是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会在自愿者观察身体部位的运动时作出反应。另外两个区域是顶下小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IPL)和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IFG),它们分别对应于猴脑中的顶下小叶以及腹外侧运动前皮质(ventral premotor cortex),而我们此前在猴脑中发现镜像神经元的F5区域,就位于腹外侧运动前皮质中。

        实验结果让我们倍受鼓舞,说明镜像机制在人类大脑中也起着作用,不过这仍然未能充分揭示镜像机制的作用范围。如果说,通过让我们在内心体验看到的动作,镜像神经元可以使我们直接理解这一动作,那么,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直接理解这个动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呢?

意图的暗示

       要理解别人在做什么也许很容易,但是要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就不那么容易了。也许需要一点暗示,比如玛丽的莞尔一笑,才能让我们摸透对方的意图。     

     让我们回到约翰和玛丽的例子。我们说过,约翰不仅知道玛丽在摘花,还知道她想把这朵花送给他。玛丽的微笑是一个重要的暗示,使约翰领会了她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约翰对玛丽意图的了解,对于他理解玛丽的动作至关重要,因为送花给他是玛丽整个动作的完结。

     当我们自己在做那样的动作时,其实是在执行一系列连贯的肌肉运动,而运动的顺序则取决于我们的目的:摘下一朵花,既可以拿到自己的鼻子前细细品味花儿的芬芳,也可以将它送给另一个人——这两种情况下,肌肉运动的顺序其实有所差别。因此我们猜测,镜像神经元之所以能帮助我们理解别人的意图,是不是因为它能从类似的动作中,分辨出由于目的不同而产生的细微差异呢?对此,我们的研究小组再次展开了实验。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又找来恒河猴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神经活动。在一组实验中,猴子的任务是抓取食物送入口中。接着,我们又让这只猴子抓取同样的食物,但这次是放入一个容器中。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在猴子抓取食物时,大部分镜像神经元都会根据不同的动作目的,呈现出不同的放电形式。这个实验结果显示,在运动原系统中,相关神经元活动被组织成了“动作链”,每条动作链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行为动机。那么,这种机制能否解释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动机。

      当一名实验员重复猴子在上一个实验中所做的动作时,我们让猴子在旁边观看,并观测了“抓握神经元”(做抓握动作时,会放电的那批神经元),看看它们发挥了怎样的功能。在每一次试验中,猴子的大部分镜像神经元都表现出不同的激活状态,这取决于实验人员是将食物送入口中还是放入容器中。这时猴脑中镜像神经元的激活形式,与它们自己执行相应的动作时,我们所观测到的激活形式几乎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在抓取食物送入口中时,猴脑中放电最强的那些镜像神经元,在猴子观看实验员做相同动作时,同样放电最强。

     这样一来,在一系列动作的组织方式和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之间,似乎就存在着一种严格的关联性。当猴子观看一个在特定情景下发生的动作时,只要看到一系列完整动作的开头部分,猴子的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形成一条动作链。在刚开始观看一个动作的时候,猴脑中究竟哪一条动作链会被激活呢?这取决于多种因素,比方说动作的作用对象、动作发生的场景,以及对动作执行者过去行为的记忆等。

     人类也许同样存在这样的意图理解机制,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尔科·亚科博尼(Marco Iacoboni)及其同事合作,找来了更多的自愿者参与实验。这一次,我们使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分别用3段视频来刺激自愿者。第一段视频中,一只手正在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在空无一物的背景上抓取杯子的情景;第二段视频则由两个场景构成,这些场景中都有盘子和餐具,其中一个场景,盘子和餐具的摆放方式就像是为某人备好的下午茶一样,而在另一个场景中,它们的摆放方式则令人联想到下午茶之后的脏乱,正待清理;第三段视频则是在上述两个场景的任意一个中,加入了那只抓取杯子的手。

      同样是抓取杯子的动作,“备好的下午茶”暗示该动作的意图是喝茶,而“脏乱”则表明该动作是要拿走茶杯。问题在于,人类的镜像神经元能够区分这两种意图吗?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镜像神经元不仅能区分这两种意图,而且还会对一个动作的意图作出强烈的反应。自愿者在观看“喝茶”和“清理”两种不同场景中的手部动作时,他们的镜像神经系统显示出了不同的激活类型。此外,与观看第一段或第二段视频相比,自愿者在观看第三段视频时,镜像神经元的反应明显要强一些。

       镜像神经元将基本的肌肉运动与复杂的动作意图一一对应起来,构建起一张巨大的动作-意图网络,使个体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认知系统,就能直接了当地理解其他个体的行为。鉴于人类和猴子都是群居动物,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机制带来的潜在的生存优势。然而在社会生活中,理解他人的情感同样重要。实际上,情感通常也是一个能够反映动作意图的重要环境因素。正因如此,我们与其他研究小组一直在探索,镜像系统能否在让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表情或者经历过的情感状态,镜像神经元就会激活,让我们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

    与理解他人行为一样,人类理解他人情感的方式也绝对不只一种。看到他人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观察者就会对这些感官信息进行精细分析,最后通过逻辑推理,推断出别人的感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观察者将这些感官信息投射到运动原结构上,直接创造出类似的情绪体验。这两种情感认知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在第一种方式中,观察者只是推断出了别人的感受,但无法体验这种感受;而在第二种方式中,观察者直接体验了这种感受,因为镜像机制使观察者产生了同样的情绪状态。人们在表达对朋友的理解和同情时,经常会说:“我能感受你的痛苦”,也许他们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措辞是多么确切!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厌恶情绪,它是一种基本反应,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厌恶情绪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恶臭的气味和难吃的味道往往意味着危险,它们都会让人表现出厌恶情绪,这是厌恶感最原始的表达方式。我们与法国的神经学家合作,又一次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了研究武器。我们发现,不管是闻到臭烘烘的气味,还是看到别人脸上的厌恶表情,都会引发人们的厌恶情绪,而且都能激活相同的神经结构(前脑岛)。这些结果说明,当参与实验的人经历某种情绪,或者看到别人表现出这种情绪时,他们脑岛中的镜像神经元都会活跃起来。换句话说,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经历了同样的神经生理反应,从而启动了一种直接的体验式理解方式。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塔尼亚·辛格(Tania Singer)和同事发现,对于疼痛感,体验者与观察者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对应关系。在他们的实验中,实验员先把一个电极放置在被测试者的手部,放电引发他们的疼痛感。然后让他们观看同伴在手受到电击之后,流露出来的疼痛表情。在这两种情况下,被测试者的前脑岛和前扣带回皮质中的激活区域都是相同的。


    总的来说,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在负责产生运动神经反应的大脑部分区域的参与下,人类通过一种直接的映射机制,就可以理解情感,或者说至少可以理解强烈的负面情感。当然,这种理解情感的映射机制还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社会认知过程,但它确实第一次为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神经学基础,而正是在这些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才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社会行为。这种映射机制也许是我们能理解别人感受的基础。镜像系统的失调可能会令人无法解读别人的心理,就像自闭症儿童的某些症状一样(参见本期《环球科学》23页维莱阿努尔·S·拉马钱德兰和林赛·M·奥伯曼所著《自闭症:碎镜之困》一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