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本文选自《 眉州眉山人 2、解释加粗的词。 月色入户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有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 (2)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6、“念无与为乐者”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处景色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 11、德国的荷尔得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 1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为这一句写一段批注性文字,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13、按原文默写: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院中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14、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古诗文中还有很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里例。(至少两例) 15、作者月夜游寺,情融于景,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拟一组含“月”字的五言或七言的对偶句。 参考答案: 1、《东坡志林》 2、窗 散步 3、(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的落寞。 5、见月色之美的欢喜之情。 6、(1)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7、空明、澄澈。 8、欣赏如水月色、婆娑的月影时的愉悦快慰之情。 9、“入夜”即“解衣欲睡”,是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是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10、“庭下如积水空明” 11、苏轼写这篇文章时已被贬黄州将近四年,作为一个有济世之才的读书人,长期被闲置,内心一定是异常苦闷的,但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能超越自我,月色在他的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自然美景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不就是一种诗意人生的体验吗? 12、作者把无情感的月亮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衬托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的笔下,那柔美的月色是那样善解人意,当作者孤寂无聊的时候,它悄悄地溜进屋来慰藉作者。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5、(1)倚树听流泉,开帘见新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