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把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各关口

 尺二秀才 2010-12-28
江苏把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各关口
2009-11-26

  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如何解决“重审批、轻管理”,“三同时”执行不到位,项目验收率低等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守住环保这条底线,为人民群众解决一批环境问题,都是在这个特殊的经济形势下,环保部门深深思考着的问题。江苏省通过创新环境管理机制,把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各个关口,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新路。

  据了解,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江苏各级环保部门共审批项目95172个,其中工业项目34777个,非工业项目60395个,项目总投资约为28203亿元。其中,江苏省环保厅共审批项目672个,报告书440个,报告表224个,登记表8个;工业项目372个,非工业项目300个;项目总投资约为3965.8亿元。

  提高审批效率狠抓区域环评

  在保增长、保民生和保稳定的压力下,江苏省环保厅积极为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江苏省环保厅与省投资主管部门建立联络员制度,了解掌握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对属于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实现“绿色通道”管理。截至今年9月,已有14个建设项目纳入“绿色通道”管理程序。完善建设项目环评会审制度,每周召开一次集中审查会议,及时批复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项目环评审批时间压缩到法定时间的50%以内。全省环保系统还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部门环保服务月活动,今年6月,江苏省环保厅分3个组,实地走访了13家重点开发区和27家重点企业,上门做好环保咨询服务。

  着力推进环评审批工作改革,重点强化县级环保行政管理,并把调整环评审批权限作为核心内容,调整环评审批权限后,江苏省环保厅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减少了57%,减少了审批中间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加快促进了省级环保部门职能的转变。

  同时,强化开发区环境管理,狠抓园区区域环评工作,全省136家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已完成区域环评编制工作,21个开发区开展了回顾性评价。狠抓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集中供热、固废管理、绿地建设、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136家开发区及沿海化工园区中,有114家已经具备1座以上已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厂,占总数的83.8%,有85家规划且已建成1个以上集中供热中心。

  严格环评审批全程管理

  为了能把好环评审批的各个关口,江苏省严格实施环评审批和审批后管理,严格项目环境准入条件,制定全省第一批禁止排放“三致”和恶臭气体物质名录,在太湖流域全面禁批化学制浆造纸、制革、酿造、染料、印染、电镀等6类重污染项目,把苏北地区化工项目准入门槛从3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按照有保有压、扶大控小的原则,在支持大石化、大化工项目的同时,暂停审批化工园区(集中区)以外的新(扩、改)建中小化工项目(列入年度污染减排计划的项目除外),并根据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执法检查情况,关停一批污染严重、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小型化工生产企业。2008年至今,全省环保部门共劝退和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578个,总投资约200亿元。

  将环评审批与总量减排挂钩,要求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明确姓名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指标获取途径,新建印染、化工项目新增水污染物总量必须通过老企业减排2倍的总量来平衡。强化环评审批后管理,积极推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强化建设项目环保跟踪管理,严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关,加大“三同时”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同时,加大环评机构考核与监管力度,强化对环评机构的日常考核,对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进行考核打分,并计入环评机构日常考核成绩,在环评审批过程中,对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和监督监察,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负责任、工作质量较差等问题的环评机构给予通报批评。建立环评文件随机抽查机制,面向社会通报结果,并在江苏环保网站上设立环评举报平台,接受公众监督。强化对环评机构的年度考核,今年5月,江苏省环保厅组织专家对全省84家环评机构和14家省外环评机构进行了2008年度环评考核工作,结合各环评机构的抽查成绩、日常考核成绩、通报批评以及业绩报送的真实性等情况,确定了各个环评机构的年度考核成绩,并在江苏省环保厅网站上公布。评选出6家报告书成绩优秀的环评机构和4家报告书成绩优秀的环评机构,同时对6家成绩较差和5家业绩报送严重失实的环评单位予以批评。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狠砸八大锤

  在提高环评审批效率,严格环评审批全程管理的基础上,江苏省将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在八个方面狠下功夫。

  在把好五个环节上下功夫,重点发挥环评机构、评估机构、监理机构、监察部门、验收(监测)单位五支队伍的作用,加强五支队伍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交流,确保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健康运行。

  在强化考核上下功夫,强化环评机构整改,根据环评机构考核成绩,要求问题环评机构认真查找原因,制定整改计划,整改期限为1年,若1年内整改无效,将上报环境保护部处理。强化环评市场管理,严把环评单位资质申报审核关,采取书面审查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办法,对申报单位的人员、能力、条件等进行全面审核,确保达到国家要求。

  在服务发展上下功夫,继续加大项目支持,进一步畅通“绿色通道”,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服务业类的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所在地平衡总量指标确有困难的,由江苏省环保厅实施“点供,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解决。继续服务沿海开发,加强对沿海重点项目的指导、帮助和协调,继续调整审批权限,进一步扩大县级环境管理权限,提高全省环境管理的整体水平。

  在严格审批上下功夫,严格把牢政策咨询关,严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风电设备、多晶硅等行业审批关口,抑制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建立不合格环评文件退回制,对存在弄虚作假、数据失实、结论错误等重大问题的环评文件及时退回建设单位,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改完成重新报批。建立项目审批“四不批”机制,对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环境污染严重,高能耗、高物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

  在全程监管上下功夫,各级环保部门要对建设项目实施从环评审批到建成投产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将“三同时”验收与环境质量考核相结合,与日常监察、突击检查相结合,定期对辖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梳理,加强对建设项目审批后环境管理环节的监督检查和违法行为的处罚工作。努力实现监理、监察、监测的三方联动,推行环境监管的试点,对重要生态功能区产生影响的公路、铁路类项目以及可能会对饮用水源造成影响的码头类项目进行环境监理,并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健全例行监察制度,在项目试生产核准与环保竣工验收前,监察部门加强现场监督检查,检查频次不低于1季度1次,检查情况作为核准试生产、延长试生产及环保验收的依据,发挥环境监测作用,监测部门积极为监察及审批部门提供监督性监测数据,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质量现状监测数据,为负责验收的环保部门提供验收监测数据。

  在规划环评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作用。

  在专项治理上下功夫,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探索环评招标投标,通过对投标文件质量是否满足环保要求以及环评报价是否合理进行评议。让环评单位逐步从利益驱动向履职尽责转变,真正服务于环境管理。开展开发区环境质量达标行动,通过环境质量专项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开发区环境质量,逐步实现开发区水、气、声环境的全面达标。对于区域环境质量较好的开发区,加强政策扶持;对于环境质量不达标,存在较多环保问题的开发区,将列为监管重点,实施跟踪督查督办,采取“新上轻污染、关停重污染”项目、“限批、禁批”同类污染建设项目,限期整改达标与区域限批,以及向媒体、投资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通报等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