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不自量力 【原文】奚谓国小无礼?昔者晋公子重耳1出亡,过于曹2, 【译文】什么叫做国家弱小又对人无礼?从前晋国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曹共公袒臂露身在路上观看重耳。釐负羁与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君说:“我看这晋公子,不是一般人。君主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时机返国当了君主而起兵,恐怕会对曹国有伤害。君主不如现在杀了他。”曹共公不听。釐负羁回到家里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道:“夫君从外面回来有不快乐的脸色,是为了什么?”负羁回答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我,有祸会连累我。’今天我们国君召见晋公子,对待他很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在跟前,所以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那晋公子,将来是一个大国君主的样子;他身边的侍从,也是大国卿相的样子。如今穷途潦倒而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对他们无礼。他以后如果返国,必然要诛杀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会首当其冲。你为什么不先把自己与曹君区别开来呢?”负羁说:“很好。”于是就把黄金装在茶壶里,冒充送餐,又加块玉璧放在上面,夜里派人去送给晋公子。晋公子重耳见了使者,再三拜谢,接受送餐而推辞了玉璧。晋公子从曹国到楚国,从楚国又到秦国。在秦国待了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议说:“从前晋献公与我交往,各国诸侯没有不知道的。献公不幸逝世离开群臣,现在也有十年了。继承王位的儿子晋惠公不成器,我恐怕他将使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扫除而土地神、谷神得不到活杀牲畜的祭祀。象这样不平定,就不是和人交朋友的道路了。我想辅助重耳让他回到晋国去,你们认为怎么样?”群臣都说:“很好!”秦穆公于是起兵,有包皮革的兵车五百辆,同类马匹二千匹,步兵五万人,辅助重耳回到晋国,让他成为晋国君主。重耳登上王位三年,就起兵攻打曹国。他为此派人告诉曹共公说:“把叔瞻吊出城来,我准备杀了他把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军队压城,我知道你不会反对我的。请你在居住的地方做好表记,我将根据你的表记下达命令,使军队不得侵犯。”曹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带着他们的亲戚来到釐负羁居住的里巷来求取保护的有七百多家人。这就是礼貌的作用啊。所以曹国,是个弱小的国家,而且夹在晋国、楚国之间,曹君的危险就象垒起来的蛋一样,而且还以无礼来对待别人,这就是使他断绝后嗣的原因。所以说,国家弱小又对人无礼,不听从劝谏的大臣,那就有断绝后嗣的趋势。 【说明】本节是对第十种过错的举例说明,当然,在现代这样的例子不多了,但是这种例子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却很多。职位低、力量小的人傲慢地对待职位高、力量大的人,其后果也是自己倒霉。其实这也与上节故事差不多,也是一种不自量力,不衡量自己的力量而妄自尊大,那后果当然不好了。孔子一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等原则,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妄自尊大,要谦虚待人,友好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敬爱。当然,韩非也不是说职位高、力量大的人就可以欺侮别人,对别人无礼,而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国家大小、职位高低都要有礼貌地对待任何人,才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事。 本篇《十过》,列举了人们易犯的十种过错,确实值得一读。读后不要不以为然,认为别人不能拿你怎么样。人际间存在着对等原则,也存在着回报,尤其是在小人当道的社会中,小人们是瑕疵必报的。 —————————————————— 【注释】1.重耳:人名。春秋时期晋 2.曹:春秋时期诸侯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定陶县。 3.曹君:春秋时期曹国国君,即曹共公,公元前652——618年在位。 4.袒裼:古代行礼时,袒出上衣之左袖,以左袖插入前襟之右,而露出裼衣,或袒所有衣服之左袖,而露出左臂,这是一种违礼不敬之举。这里用为袒臂露身之意。《孟子·公孙丑上》:“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5.釐负羁:人名。即僖负羁。春秋时期曹国大夫。 6.叔瞻:人名。春秋时期曹国大夫。 7.畴:古同“俦”。《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劝学》:“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字汇·田部》:“畴,类也。”这里用为“同类”之意。 8.薄:通“迫”。《书·益稷》:“外薄四海。”《诗·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薄而观之。”《国语·吴语》:“今会日薄矣。”《荀子·天论》:“寒暑未薄而疾。”《易·说卦》:“雷风相薄。”《楚辞·屈原·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这里用为迫近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