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诺·德·劳伦提斯(Dino De Laurentiis)个子虽小,说到好莱坞现代电影他却是数一数二的泰斗:他不仅是慧眼金睛的制片人,更是一个完美的生意人,他以对电影的激情和无人能比的野心创造过一个又一个电影神话。2010年11月10日,迪诺走了,身后留下500多部电影编织成的梦幻世界,在电影历史的银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两获奥斯卡外语奖 在迪诺长达70多年的电影制作生涯中,他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一度成为意大利电影界中呼风唤雨的人物,并参与制作了几乎所有类型的电影,成为意大利电影“新浪潮”的顶峰代表 。在他去世当天,罗马国际电影节创始人之一、罗马前市长沃尔特·韦尔特罗尼痛惜地表示:“电影失去一个伟大人物,迪诺·德·劳伦提斯之名与电影历史密不可分。”  “如果你生活在像托雷·阿农齐亚塔这样的小城镇,夜晚的唯一娱乐活动就是和朋友看电影,电影院就成了一个充满奇幻的世界,因此电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的最爱。”他在2004年接受采访时说。再现童年时在托雷·阿农齐亚塔电影院里看到的如史诗般壮观的场景便成为了迪诺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 二战后,迪诺学习戏剧表演,他告诉记者说:“当我看到镜中的自己时,我说:‘不!我不是块当演员的料!’”但他很清楚如果想和电影沾边,只能是站在幕后。他转型当了制作人,1949年他参与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米粒》一上映即获得了世界范围的成功。继而又以费里尼导演的《大路》和《不眠之夜》两度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上世纪70年代移居美国后,迪诺又捣腾出数之不尽的热卖电影。从《蓝丝绒》,到后来的《沉默的羔羊》及其系列《汉尼拔》、《红龙》和有巩俐参演的《少年汉尼拔》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电影经典。好莱坞摸爬滚打30多年,他几度浮沉—频繁创立和关闭电影制作公司,始终孜孜不倦地以澎湃的激情搭建着一个庞大的电影之梦。 英语不灵光的天才商人 迪诺商业推广的才能与生俱来,他不仅天生就是成功的生意人,还创造出了影响当代电影制作和宣传推广的新模式。1950年代末期,迪诺看到了“国际合作制片”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筹资在罗马附近建起了庞大的辛奈西塔电影基地 ,在当时被誉为“苔伯河上的好莱坞”,那时好莱坞盛传的佳话就是:“迪诺·德·劳伦提斯制作公司就是好莱坞在罗马的制作团队。”此生产模式下出品了包括《尤利西斯》及《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国际合作的经典影片。 迪诺帮助大卫·林奇和施瓦辛格成就了他们的电影事业,并且发掘出斯蒂芬·金小说的强大电影市场。他经常将旧电影的版权卖掉以筹资拍摄新片。一路走来,迪诺不仅成为了享誉好莱坞和世界电影界的制作皇帝,更改变和创立了电影行业的现代经营模式——以售卖电影海外发行权的方式筹资拍摄新片的体系就是他开创的。 虽然迪诺的英语一向不太灵光,但作为一名完美的生意人他处理所有事情都能一矢中的。他懂得如何宠爱电影明星及向大导演们献殷勤,更知道如何从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搜刮出制作巨片的金钱。当所有影评人和电影史学家在颂扬优秀电影制作人的时候,他们经常忘记这门行业真正的艺术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曾与迪诺合作过的斯塔西·施耐德对他神通广大的触角和机灵的解难方法印象尤深。 捧红一众大明星 虽然身为商人,迪诺却很有自己的原则,即使这有时意味着让他做出错误的商业决定。1959年,迪诺决意退出费里尼的《甜蜜生活》,作为父亲的他无法忍受电影中父亲谋杀两个亲生孩子的情节,由于导演拒绝将这个情节删掉,因此迪诺也错过了参与创造出史上最成功的意大利电影的机会。  施瓦辛格曾与迪诺合作过4部电影,他对迪诺的勇气和才智佩服有加,他说:“迪诺从不害怕失败。我从他身上知道,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然之路。”弃影从政的施瓦辛格回忆他第一次与迪诺遭遇时的经历:他和经纪人来到迪诺的办公室,看到个头矮小的迪诺坐在一张巨大的桌子后面,于是冲口而出:“为什么像你这样小巧的人需要一张那么大的桌子?”不料迪诺答道:“你有口音,不适合飞侠哥顿这个角色。”让他们走人。施瓦辛格在不到两分钟内就将经纪人费尽几个月磨嘴皮换来的机会化为泡影。 然而最后还是迪诺在《王者之剑》中给了施瓦辛格事业中的第一个重要角色,教他在事业选择中应该有无畏的精神。施瓦辛格说:“迪诺给了我许多不可磨灭的记忆,是他给了我勇气,教我如何成为聪明的人,告诉我要有宽容大度的心。” 大卫·林奇评价迪诺说:“他的梦想极大,他也时刻准备着面对最大的挑战。十个健壮运动员的精力加起来也比不上迪诺每天精力的一小部分。他就像是一台不知疲倦的蒸汽发动机,不停地工作、不停地编织梦想、不停地想着电影。”在漫长的电影生涯中,迪诺对他选择的事业激情从未衰减。他曾说:“电影是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去爱的事物,要不然,你最好忘记它!它需要你百分之百的投入。”迪诺尽其一生精力和热情投入到电影中,他也将随着电影的永生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周末画报』 撰文 Rach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