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委任随物化,任真反自然—湖山

 ayou808 2010-12-29
 
委任随物化,任真反自然
 
转眼就到了十一月,秋风渐渐地萧索起来,一阵风过,门前就会落下一地的黄叶,偶尔一只麻雀走过,发出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在这静寂的秋天越发显得凄凉。远处天边通红的太阳发出沉重重的光芒,红色的光芒扫射着万物,一会儿就把一半身子跳入群山之中,只留下了一片火红的晚霞。绕着小院种着的一圈菊花已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开放了,这群娇小的精灵在这萧条的清秋散发出一股透人心神的清香。
陶渊明紧了紧身上的衣服,太阳还没下山,秋天中的广阔天地就弥漫为一片侵人肌肤的寒冷。长叹一口气,像是为这萧冷的秋天,又像是为他那即将逝去的生命,陶渊明转身回到了草屋里。点上一盏松油灯,他又坐到了那张他坐了大半生的书桌前。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本本他珍爱了一生的书籍,有《山海经》、《史记》、《毛氏正义》、《楚辞》,还有《庄子》、《论语》、《列子》等,他用手轻轻地拂拭着,一本一本地,像是抚摸着一个一个他看着长大的孩子,眼睛里不知不觉中闪现出浓浓的爱意。这些书陪伴了他大半生,当他孤独时、寂寞时、悲痛时、兴高采烈时,他都会轻轻地捧出一本,挑一个舒适的姿势,迅速地沉浸到书中的世界去,在那里他才能触摸到自己的心灵,静静地听它跳动,就像他辛勤地在田地里劳动一样。陶渊明一生都在倾听自己内心的心声,书籍和田园可算是他最好的两样安慰。
秋天的夜晚越来越寒冷了,草屋不远处的一片树林时不时响起一阵一阵的肃杀秋声。就在今年,陶渊明已经到了63岁的高龄,已是到了知天命的阶段。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预感到生命的终结期限。近来他更是感觉到身体在急速地衰老下去,“也许离去另外一个世界已经不远了。”他不由得感叹道。陶渊明不是一个怕死的人,相反他对死始终抱着一种自然随意的态度。他在《形影神》中就这样淡然地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死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该结束时便结束,用不着我们为此劳神愁苦。但在此弥留之际,陶渊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也许是时候该好好地总结一下我的这一生了,或者可以借此幽默地嘲弄一下那看似可怕的死亡。”陶渊明这样想道。想到这他不禁恢复了些活力,赶紧拿出一卷珍藏着的纸张,慢慢地磨好墨,“怎样开头才好呢?古今的自传文章都会追溯到各自的先祖,我这样写未免落于俗套。”陶渊明这样想道,“不如从我的祭奠仪式开始吧,人死亡之后还能看到自己的奠礼,这构思确实够独特的,顺便也嘲笑一下那死亡吧,但首先还是要回顾一下我的一生。”陶渊明不觉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当他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时,他也像一代代的文人志士一样,胸怀着广大的理想,冀望有朝一日,荣登魏阙,救济天下苍生,他在《杂诗十二首》中这样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有时他的胸中也常常会激荡起慷慨的激情,“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咏荆轲》)他也有坚韧的意志,不屈的精神,“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但这是个多么混乱的时代,战争频仍,天下苍生流离失所,百姓十死八九,田园毁坏了,村庄烧毁了,锋利的兵器在神州各地无情地相互厮杀,有谁会对这样一个寒士投来关注的目光?他的前辈们像阮籍、嵇康只好佯狂放荡,借此发泄心中的苦闷,但陶渊明却没有这样做,他深深地厌倦了,从心底里感到厌倦,最终转向了他的田园,他心目中那亲爱的精神家园。
当他回到那千百万遍梦中眷恋着的田园时,他这样欣喜地写道:“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很小的时候就对自然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喜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样一种对于自然的亲近也许源于他的天性,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每天早晨,他扛着一把锄头,踏着还没蒸发完的露水到田园耕作,到了晚上,星星已经布满天空,他又携着晚上清凉的雾气归来。陶渊明很享受这样一种亲自耕作的乐趣,这是一种亲手抚摸过土地,亲自用汗水浇灌出成果的快乐。他这样欢快地写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即使很多时候,他的辛勤劳动并没有收获应有的成果,他也会自我解嘲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动是欢乐的,在田园的生活让他的心灵慢慢地平静下来,像那平和宁静的大自然一样。他经常和一些农人一起交谈,这让他觉得舒心愉快。这是一些多么朴实的农民,他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会提醒他该播种了,在他种子缺少的时候,会主动送上门来。陶渊明写了很多关于他们的诗“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离他的草屋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酒坊,农村里刚刚酿出来的酒醇烈浓郁,香气袭人。在农闲的时候,陶渊明把一大半的时间献给了他钟爱的酒上。有一年庞参军来看他的时候送给了他的几万贯钱,他把它们全部存放在那家酒坊中,想喝的时候就过来喝。来的时候头上戴着一条头巾,远远看着像个狂放的名士,喝的时候把酒倒入头巾中把酒漉一漉,一直喝到醉为止,醉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上一觉。酒真是一种好东西啊,人的一生怎么可以少了酒的陪伴呢?陶渊明在他的诗集中不止一次赞美它,“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勿忘天。”“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待。”酒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在酒中才能浇掉他胸中偶尔浮起的愤慨,也只有在半醉半醒中他才能体味到生活的真味。
夜又深了,松油已经浅了许多,窗外的菊花在这清冷的夜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让人觉得还是一种安慰。陶渊明精神猛地一震,从深深的回想中清醒过来。他轻轻地把桌上的纸张抚平,开始了他这一生最后的一篇文章——《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寒暑逾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湖山
2010-8-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