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是标志陶渊明生活重要转折的一首诗。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后期,他早年就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的濡染。他从道家接受的是自然主义,崇尚任真自得。本诗首二句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接受的是儒家事功思想,向往做一番治国济民的事业。《饮酒》其十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杂诗》其五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感士不遇赋》更明确提出“大济于苍生”,都表明向往建功立业。但东晋是门阀制度社会,门阀士族垄断政治。 《归园田居》陶渊明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虽曾以武功而居高位,但非门阀世家,而陶渊明既非陶侃嫡支,家境又已没落,所以很难在当时社会中找到足以施展怀抱的位置。后来迫于家贫,才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的十三年中,断断续续做了几任官,无非是祭酒、参军、县令一类微职,与施展政治怀抱无关,倒饱受官场污浊、政局动荡的煎熬。他在《饮酒》诗中说“世俗久相欺”“举世少复真”“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感到“志意多所耻”,就强烈地系念田园。 桃花源古镇南牌坊《陶渊明》铸铜雕塑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就是诗人四十一岁那年的冬天他便毅然辞去彭泽令,归田隐居,从此再不出仕了。转过年来,便写下了这首诗。
在过去的大半生中,诗人有过韬晦不出闲居田园的生活体验,也有过置身充满污浊倾轧的官场的痛苦经历,两相比较,实在觉得后者未免是误入歧途,前者才是人生的正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要彻底丢弃已往即官场,去热情拥抱者即复归园田。所以诗人是带着总结半生经验的觉醒,带着对官场的无比憎恶,对田园的由衷喜爱,怀着觉悟的欢欣、鲜明的爱憎写下这首诗的。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诗人早年虽然有“性本爱丘山”和“猛志逸四海”两方面的好尚和志趣,但经过出仕的实践和前后的对比,不觉对后一面心灰意冷,对前一面倍增热爱恋念,所以一落笔便特别强调了前者。大有出仕本非素志之谓,一股喜尚田园之情喷薄而出,笼贯全诗,为全诗奠定了情绪的基调。那么,那十三年宦途的经历如何呢?“三十”当是十三的误倒。他从二十九岁出仕到四十一岁归田恰好十三年。这两句诗中,无一字言及对官场的憎厌,然而一个“误落”,一个“尘网”,那对官场的鄙薄不屑之情已溢于言表,是善用文字者。官场就是一个大罗网,一个污水缸,人在那里不仅志意多所耻,还随时都有丧失性命的危险。 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是善觉的达人,从罗网中逃出来了。黑暗的现实既然是一面罗网,入仕就自然做了羁鸟和池鱼。但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被关在笼中的鸟无时不在想着往时自由飞翔的旧林,被圈囿在池中的鱼儿也无时不在怀恋过去任性浮游的故渊。两句中的“羁鸟”“池鱼”之喻,把诗人对羁绊仕途的反感和怀思田园的热切心境,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接下去便落到归田:“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诗人特别点出两点:一是开荒,说明他的归隐是要身亲垄亩,自食其力;一是守拙,实含讽意。 田园生活 “守拙”正是坚持高尚的操守,两个谦退的字眼下面,实在饱含骨鲠与倔强。以上八句诗,两句言早年性之所尚,两句言误宦途,两句言身在官场心在田园,两句言守拙归田,层次分明,诗意显豁,语虽浅淡而情思深郁,诗人那对尘网的鄙夷之意,对田园的倾倒之情,对耿介归田的坚定意志,洋溢于字里行间。诗的后半十二句为一部分,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特有的情境以及复返田园那种如释重负重获自由解放的深刻感受。先从归田的那所宅院落笔:十多亩的宅地,八九间的草屋,房后榆柳围护,堂前桃李成行。一所方宅草屋、绿荫环绕的农家宅院活现在纸上了。 写了宅院,再移笔到所在的村落,“暧”,写村落处在绿树荫护之中,“远人”指远离尘世。诗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说:“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其中的人字与这里的人字同义,指人世。远离烦嚣人世的村落,轻柔地飘浮着缕缕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树头上啼,淡淡的四句诗,宅院所处的幽远安谧的村落景象又活现在纸上了。从自身的宅院写到宅院所处的村落,再回笔到诗人在这种新天地里的生活情境:“尘杂”指世俗人物、达官贵人车马的搅扰,因为户庭中没有了这些东西,所以才有了“虚室”,安静的居处。 把这与那一刻都不得安宁的官场做一个对比,不禁从心底里倾倒出那深刻的感受:真是逃出了樊笼,回到了自然,也就是自由自在的适性自得的生活天地里来了。这里所说的自然,不单纯是大自然的含意,而含有道家自然主义的内涵。陶渊明把田园描绘成万物各得其所、都能适性发展的理想生活天地,来与充满欺诈、倾轧,使万物不得其生的黑暗现实相对立。可以说,诗里描绘的这个符合“自然”原则的田园,就是现实的雏形的桃花源。诗中渗透着与污浊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生活境界,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陶诗富于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诗的基本风格是平淡自然,这首诗就是突出的代表。所谓平淡,就是语言朴素,不雕琢,甚至没有任何鲜明的色彩;所谓自然,就是不做作,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陶渊明只是将他的胸中之妙真实地倾倒出来。这首诗就是以白描的手法自然的笔调将其思想感情、生活情景如实地真切地表现出来,使人几乎不觉文字的存在,而直触其诗情诗境。语虽舒徐,汩汩而出,却又“文体省净,殆无长语”,没有一字冗言,精洁洗练,这是运用语言的高境。 参考资料: ·《归去来兮辞》 ·《诗品》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