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懋征教语文

 水玉胭脂 2010-12-29

    2001年9月,霍懋征老师重返讲台语文教学为何需要改革。这缘于语言学家吕叔湘的观点。吕叔湘认为,中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九年里两千七百多个课时学语文,还没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因此,霍懋征全面回顾总结自己过去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并且与发达国家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她从中发现,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阅读量太少。一个学期四个多月,教材中只有二十几篇文章,平均一个月还学不完6课书。阅读量这么少,怎么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文化素质?所以,霍懋征为自己制定了一个16字方针———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

    讲《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时候,霍懋征只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一、小马为什么要过河?二、小马第一次为什么没有过了河?三、最后小马为什么能安全地过了河?”随后,她就让学生去默读、朗读,自己去寻找答案、理解问题。结果,孩子们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孩子必须向大人学习。”“小马过河的故事使我懂得了我们小孩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变聪明。以后我要好好跟老师学习。”这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答疑,最后不用教师讲解,孩子们也能从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同时,由于老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动嘴、动脑的时间自然就多了,学生也就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学速度当然加快了。

    学生练得多了,掌握的东西自然就会多,对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自然会高。老师讲得精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多了,效果就会好。这就为增加课文阅读量提供了条件。因此,霍懋征把教材中的课文和自己搜集来的诗文分组归类,确定《揠苗助长》为精讲篇目后,就把《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归入一组,把《一头学问渊博的猪》、《蝉和蜘蛛》、《农夫的遗产》等又归为一类……就这样,霍懋征教改的第一学期就讲了95篇课文,比教材设定的多讲了71篇,而且学生的课后作业每天不超过30分钟。这种数量多、速度快、作业少的教改实验的结果是,三年多的时间里确实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对自己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总结。为了这份执着的爱,霍懋征仍然继续着她的教育生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