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牙宣病- MSN健康百科 - MSN中国

 陆曼曼 2010-12-29
病证名。系指齿龈肿痛,龈肉日渐萎缩,终至牙根宣露,齿缝出血或流脓的病证。又名龈宣、牙断宣露。本病的病因,《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认为:“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而《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则认为是胃经客热风害侵袭。

临床症状编辑本段回目录

牙宣病gingivalatrophy以龈肉萎缩、齿根宣露牙齿松动、经常渗出血液或脓液为特征的牙科病证。若不及时治疗,日久则牙齿失去气血濡养而脱落。与西医的萎缩性牙周病类似。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亦有20岁左右发病的。牙宣由胃火上蒸,精气亏虚,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临床常见证型有:胃火上蒸。证见牙龈红肿作痛,牙缝渗血、溢脓,口有臭秽之味,日渐齿龈萎缩、齿根松动为主,伴有胃火上蒸,口干喜饮,胃中嘈杂易饥,大便干燥,舌红苔黄。

总之,本病相当于今之慢性牙周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脾胃积热又感寒邪。治宜发散寒邪,清泻胃热。方用清胃散加减;
②肾气虚衰所致。治宜培补肾元。用肾气丸加减。除以上两种情况外,《证治准绳·杂病》又认为:“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按这种解释,牙宣与齿衄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说法。因此,其证治可互相参考。

诊断要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1.症状牙宣早期有牙齿浮起感,咀嚼无力,遇冷水时牙齿发酸,经常有口臭、口粘,进食或刷牙时牙龈流血。

2.检查牙龈红肿、出血,龈下有坚硬的牙结石;牙龈边缘与牙齿分离,形成牙周袋,挤压袋壁时常有脓液溢出;齿槽骨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常见于一组牙齿,严重时可波及全口牙齿。

3.结合X线检查,了解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吸收的方式,以帮助判断本病的预后。

辨证分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齿为所主,而上下牙床属阳明大肠和胃经所属,齿及齿龈均需气血的濡养,故本病可由胃火上蒸,肾阴虚损,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由于患者嗜食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辛热伤胃,脾胃积热,火热循经熏蒸牙龈,伤及龈肉脉络,龈肉腐化溢脓渗血,久则肉痿根露,牙齿松动;或肾阴虚损,肾虚精亏血少,肾精不能上达于齿,齿失濡养,引起骨质的痿软,兼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龈肉,久则牙齿疏豁、动摇、根露;或由于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正气,气血不足,牙龈失于滋养而病邪乘虚而入,以致龈肉萎缩,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由齿龈间流渗而出,而成此病。

本病与胃、大肠等脏腑有关,辨证首先辨牙宣的虚实,属何脏腑。虚证多表现为肾阴、气血的亏虚,实证多由于胃火上炎所致,并可出现虚实挟杂的情况。大多数患者,辨证其本在肾,为虚,而其标在胃,为实。所以,在治疗上以滋阴补肾,益精固齿,健脾益气,清胃泻火为治则,并应注意病情的缓急。如果炎症突出,则先治标,先以清热解毒排脓为治则,待炎症控制,再以培肾固齿为治则。

辨证论治编辑本段回目录

胃火上蒸【证见】牙龈红肿疼痛,出血溢脓。烦渴喜冷饮,多食易饥,胃脘嘈杂,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尿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消肿止痛。

处方药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主方六味地黄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处方:熟地黄18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2克,泽泻12克。水煎服。
  牙齿动摇,牙根宣露明显者,加枸杞子、龟板、菟丝子,以助益肾精固齿。耳鸣、手足心热者,加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
  若肾阴虚而兼有胃热者,可用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女贞子,以滋肾阴、清胃热。若见肾阳不足之象,如腰寒肢冷,小便清长等,可选用附桂八味丸(《金匮要略》)以温补肾阳。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2)知柏地黄丸(片),服法与六味地黄丸同。
  (3)滋阴补肾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盐水送服。

3.单方验方固齿健周汤(李宝顺等《名医名方录》)
  处方:骨碎补12克,补骨脂12克,续断15克,鸡血藤15克,旱莲草15克,知母10克,黄柏9克,白术12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黄芪15克,茯苓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血不足【证见】牙龈萎缩,颜色淡白,牙龈渗血,刷牙及吮吸时易出血,牙根宣露,牙齿松动,咀嚼无力。面色发白,畏寒倦怠,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胃呆纳少,心悸怔忡,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