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齿唇舌是人体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具有进水谷、辨五味、泌津液、磨谷食、助消化及出语音等功能。
口齿与脏腑的关系
部位 | 关系脏腑 |
---|
口 | 脾 | 心 | 肾 | | 胃 |
齿 | | | 肾 | | 胃 |
唇 | 脾 | 心 | | 肝 | 胃 |
舌 | 脾 | 心 | 肾 | 肝 | |
脏腑 | 主要表现 |
---|
脾 | 脾主口唇,口为脾之窍,为脾之官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脾闭白苔如雪,脾冷则口甜,脾热则口甘 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脾者,唇之候 |
心 | 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 心脏有热,则舌出血、生疮、唇揭赤 舌,心之候也 |
肝 | 肝经环唇内,络舌本 肝热则口酸、口苦、舌卷且缩,肝壅舌衄 |
肾 |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之标 肾气盛,齿长而坚,肾气虚齿槁。肾液出于舌端。 齿动摇豁脱、疼痛、出血,皆肾病,肾热齿槁、舌心干焦 肾衰则齿豁,虚热则齿动,髓溢则齿长,肾虚牙疼,其齿浮 |
胃 | 胃系所属,胃经循经齿环口绕唇 五味入口,藏于胃脾,行其精华 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 舌心绛干,胃热心营受灼也。苔如腻胃中宿滞也 |
牙宣
牙宣是指以龈肉萎缩,牙根宣露,牙齿松动,经常渗血或渗脓为特征的疾病。牙宣是 口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早其多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钽苦不及进治疗,日久牙齿 失去气血濡养,以致动摇、脱落,咀嚼机能丧失。本病与西医的牙周病相类似。
中医认为[齿为腑之门户],对食物的消化,语言的发生,以及面容的完美等生理活动有直接关系。牙齿的健康与否,常标示机体阴阳气血之虚实盛衰。牙周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偶而在刷牙的时候,会发现牙龈红肿或出现流血的现象,但往往被当作是「火气大」,而不以为意,等到发现牙齿动摇已经事态严重了。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牙宣病(牙周病) ,多半是因为得了其他牙病,如牙疳、牙疮等转变而成。得了牙病以后 ,加上气血不足,再受风热邪毒的侵犯,就会发病。或是因为胃热上蒸,而酿成此病。因此,牙齿失健,多因肾阴不足,虚火上升,胃阴亏虚,中焦湿热熏蒸,大肠热结,热毒上攻等造成。病牙不进行根治,牙龈经常渗血,日久牙周气血营养缺乏,故可造成牙肉腐颓削缩,牙根宣露在外,牙齿缺乏依附,就很容易松动了
1、胃火上蒸嗜食膏粱厚味,或饮酒嗜辛,辛热伤胃,脾胃积热,其热循经,熏蒸牙龈,热邪壅盛,伤及龈肉血络,龈肉腐化渗脓渗血,久则龈萎根露,牙齿松动。《明医杂著》说:"盖齿虽属肾,而生于牙床,上下床属阳明大肠与胃,犹木生于土也。肠胃伤于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致湿热上攻,则牙床不清而为肿,为痛,或出血,或生虫,由是齿不得安而摇动,黑烂脱落也。"《血证论齿衄》说:"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上炎,血随火动,治法总以清理胃火为主。"
2、肾阴虚损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精亏髓少,肾精不得上达,齿失濡养,引起骨质的萎软,兼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龈肉,久则牙齿疏豁,动摇,根露。《直指方》说:"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坚,虚热则齿动。"
3、气血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气血不足,不能上输精微于牙龈,牙龈失养,兼以病邪乘虚侵犯龈肉,以致萎缩;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由齿龈间流渗而出,而成此病。《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一说:"牙齿虽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得龈肉而固济,可以坚牢,今气血不足,揩理无方,风邪袭虚,客以齿间,则令肌寒血弱,龈肉缩落,渐至宣露,永不附着齿根也。"
并发症
本病属于感染性疾病,通常是由于链球菌以及葡萄球菌直接感染牙龈所致,故临床的并发症通常和局部组织的感染有直接关系。可因牙周组织的感染造成远处组织以及器官的感染。如果抵抗力低下的患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可因感染进入血液,造成脓毒血症。
典型症状
以牙龈萎缩疼痛,牙龈出血为主要症状。早期有牙齿浮起感,咀嚼无力,遇冷水时觉牙齿发酸,经常有口臭、口粘,进食或刷牙时牙龈流血。继而齿龈肿痛,牙缝溢脓或出血,牙齿松动,影响咬嚼。严重者发展为全口牙齿松动。病程中可有急性发作的牙周脓肿,局部红肿热痛,脓液量多,伴有发热。
辨证施治
常用的方剂一 / 清热甘露饮(医宗金鉴)
[组成]:生地、麦冬、石斛、知母、枇杷叶、茵陈蒿各lO克,黄芩、甘草各3克,石膏 30克。
[制剂用法]:水煎服,加灯心2克为药引。每日1剂。
[功效主治]:养阴清热。治疗牙周炎日久牙齿松动,牙龈暗红者。
常用的方剂二 / 清胃汤(医宗金鉴)
[组成]:石膏(锻)12克,黄芩、生地各3克,丹皮4.5克,黄连、升麻各3克。
[制剂用法]:用水4OO毫升,煎至300毫升,食后服。每日1剂。
[功效主冶]:清胃泻火。治疗胃经实热之牙,血出如涌,口臭而牙不动。
证型 | 病因病机 | 主证 | 治则 | 方药 |
---|
胃火上蒸 | 脾胃积热,上犯齿龈 | 烦渴多饮,口干口臭,牙龈红肿痛,溢脓,牙齿宣露 | 清胃泻火,消肿止痛 | 清胃散 |
肾阴虚损 | 精亏髓少,无力上达,阴虚火旺,虚火上达 | 头晕、耳鸣、腰酸、龈肉溃烂,齿疏豁不固 | 滋阴补肾,益精固齿 | 六味地黄丸 |
气血不足 | 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肌寒血弱,齿失濡养 | 面色白,畏寒倦怠,牙龈色淡,萎缩,经常渗血 | 补血益气,养龈健齿 | 八珍汤 |
胃火上蒸
【证见】牙龈红肿疼痛,出血溢脓。烦渴喜冷饮,多食易饥,胃脘嘈杂,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尿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消肿止痛。
【方药】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牡丹皮12克,黄连10克,升麻6克。水煎服。
牙龈红肿较甚者,加蒲公英、牛蒡子、栀子。出脓者,加马勃、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出血明显者,加旱莲草、白茅根、茜根。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肾阴亏损
【证见】牙齿疏豁松动,咀嚼无力或微痛,牙龈溃烂萎缩,边缘微红肿,易渗血,齿根宣露。头晕,耳鸣,腰酸,手足心热。舌质微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益精固齿。
【方药】
处方:熟地黄18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2克,泽泻12克。水煎服。
牙齿动摇,牙根宣露明显者,加枸杞子、龟板、菟丝子,以助益肾精固齿。耳鸣、手足心热者,加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
若肾阴虚而兼有胃热者、以滋肾阴、清胃热。若见肾阳不足之象,如腰寒肢冷,小便清长等。
处方:骨碎补12克,补骨脂12克,续断15克,鸡血藤15克,旱莲草15克,知母10克,黄柏9克,白术12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黄芪15克,茯苓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血不足
【证见】牙龈萎缩,颜色淡白,牙龈渗血,刷牙及吮吸时易出血,牙根宣露,牙齿松动,咀嚼无力。面色发白,畏寒倦怠,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胃呆纳少,心悸怔忡,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补血,养龈健齿。
【方药】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枚。水煎服。
牙龈渗血者,可加阿胶、血余炭、藕节炭,以养血敛血止血。如证见畏寒倦怠,胃呆纳少,大便溏等气虚阳虚为主者。
附
牙宣门主论
岐天师曰∶牙宣,又名齿衄。齿乃骨之余,肾之所主也。肾火外越,故齿出血,以六味地黄汤,加骨碎补一钱治之。(《秘录》)
陈实功曰∶牙龈血出如线,或鲜血时从外溢,名曰牙宣。此乃心肾火邪,逼血妄行之故,治当凉心滋肾为主。如血出如线,其涌如泉者危。(《正宗》)
冯鲁瞻曰∶小儿二三岁后,乳食互进,或醉后房劳乳儿,致成肾疳。啼时满口皆血,名曰宣露。(《锦囊》)
又曰∶凡血从齿缝中或齿根出者,谓之齿衄。有风壅,有肾虚。风壅者,清风散,外以祛风擦牙散;肾虚者,以肾主骨,齿者骨之余,虚火上炎,服凉药而愈甚者,此属肾虚,上盛下虚,宜盐汤下安肾丸,仍用青盐炒香附黑色为末擦之。然少阴气多血少,故其血必点滴而出,齿亦隐隐而痛,多欲者犯之。亦有胃热而齿断出血者,阳明气血俱多,火旺则血如潮涌,善饮者多犯此。宜清其热,清胃散主之。
又曰∶齿缝出血者,以大剂六味地黄汤加骨碎补一剂即瘥。间有不瘥者,肾中火衰也,再加五味子、肉桂而愈。
窦汉卿曰∶牙宣,谓脾胃中热涌而宣露也,亦名龈宣。此候牙齿缝中出血,上属脾,下属肾,吐血痰至斗,为难疗者。急宜速治,迟则难生。先用蚌水灌净,然后吹药。(《全书》)
汪省之曰∶牙宣乃阳明胃经实火上攻,故血从牙缝中出也。血出不止者杀人。(《理例》)
又曰∶胃虚火动,腐烂牙龈,亦能有此;但常常渗流淡血不止,非同实火鲜血直出也。实火以清胃石膏汤为主;虚火宜归芍地黄汤为主。如齿龈腐烂血出不止者,犀角地黄汤、人中白散主之。
奎光曰∶牙宣,乃齿缝出血,上属脾,下属胃,实火上攻所致。亦有胃虚火动,腐烂牙龈,以致淡血渗漏不止,内服扶脾清火之剂,外用珍珠散吹。
牙宣门主方
加味地黄汤
大熟地(四钱) 山萸肉 山药(各二钱) 骨碎补(三钱)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一钱六分) 水煎服。
止血四生汤
生荷叶 生柏叶 生地黄 生艾叶(各三钱)
水二盅,煎一盅,加童便一小杯和服。
齿龈出血(《兰室宝鉴》)麦门冬煎汤漱。
又方 人中白 ,研细,擦之。
又方 陈糟茄子 灰,擦之。
又方
香附米( ) 石膏( ,各一两) 侧柏叶(火焙黄,五钱) 青盐 (三钱)
研细,清晨擦牙。漱口。
齿衄 马粪烧灰存性,研细,擦之,立止。
窦氏秘方 治牙宣并穿腮肿毒。
鹿角灰(二钱) 牛黄 玄明粉 黄柏(蜜炙褐色) 鸡内金( ) 珍珠 人中白( ) 靛花 白硼砂 大红绒(烧灰,各一钱) 黄连(一钱五分) 冰片 五倍子(各三分) 雄黄(五分) 麝香(二分)
各另研细和匀,吹患处。
齿衄固齿擦牙散
上好食盐(成块者 ) 骨碎补 生软石膏(各四两) 新鲜槐花(二两)
捣烂为团,晒干再磨末,擦牙甚妙,且能固齿。一方多寒水石、没食子。(酒煮火烘。)
齿根边津流血不止 苦竹茹四两醋煮,含嗽吐之。
齿血。(《医旨绪余》)
三制大黄(研末三钱)
用枳壳煎汤,加童便调下,即止。
珍珠散(奎光。) 治牙宣。
乌贼骨(去壳) 象皮(炙脆) 降香节(忌铁器) 龙骨( ) 珍珠(各一钱) 儿茶 没药 乳香 朱砂(各五分) 广三七(二钱) 冰片(一分五厘)
共研细末,取棉花如指大,捻成团,蘸水再捺成扁式,方蘸药塞患处,以指按之勿动,二三次即愈。
牙龈出血 草决明煎汤噙之,即止。
齿衄出血吃食不得。
白龙骨 黄连 牙硝(各一两) 冰片(一钱) 白矾(一分)
共研细末,每用少许,敷牙龈下。
满口齿出血 枸杞子为末,煎汤漱之,然后吞下,立止。
《医宗金鉴》
【方歌】牙宣初起肿牙龈,日渐腐颓久露根,恶热恶凉当细别,胃经客热风寒侵。
【注】此证牙龈宣肿,龈肉日渐腐颓,久则削缩,以致齿牙宣露。总由胃经客热积久,外受邪风,寒凉相搏而成。有喜凉饮而恶热者,系客热遇寒凉,凝滞于龈肉之间;有喜热饮而恶凉者,系客热受邪风,稽留于龈肉之内。客热遇寒者,牙龈出血,恶热口臭,宜服清胃汤;客热受风者,牙龈恶凉,遇风痛甚,宜服独活散。外有龈牙腐臭,齿根动摇者,属胃中虚火,而兼肾虚,齿乃肾之余,宜服三因安肾丸。又有牙龈腐臭,时津白脓者,属胃中湿,热宜服属角升麻汤,外俱用胡桐泪散擦之,以食盐冲汤漱口。惟牙龈动摇,或兼疼痛者,日以李杲牢牙散擦之,夜用固齿白玉膏贴之,缓缓取效。若龈肉腐烂,露牙床骨者逆。
方剂:独活散
组成:独活羌活防风川芎(各一钱六分)薄荷生地荆芥(各一钱)细辛(七分)
上为粗末,每用二钱,水煎澄渣,食后服,日用三服。
【方歌】独活风毒注牙根,龈肿嫌凉痛莫禁,羌活防风共生地,薄荷荆芥合芎辛。
又方:三因安肾丸
组成:补骨脂(炒)胡庐巴(炒)茴香(炒)川楝子(炒)续断(炒,各三两)山药杏仁(炒)白茯苓桃仁(炒,各二两)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方歌】三因安肾虚火烁,牙龈腐臭齿根摇,山药杏茴苓骨脂,胡卢巴续川楝桃。
又方:胡桐泪散
组成:胡桐泪细辛川芎白芷(各一钱五分)寒水石(〔火段〕,二钱)生地(一钱)青盐(二分)
共研细末,干搽牙龈患处,待顿饭时,以温水漱去,少时再上。
【方歌】胡桐泪散牙龈肿,津血宣露或出脓,细辛寒水石生地,青盐白芷共川芎。
又方:李杲牢牙散
组成:龙胆草(酒浸,一两五钱)羌活地骨皮(各一两)升麻(四分)
共研末,先以温水漱口,用少许搽之。
【方歌】李杲牢牙擦齿病,牙龈摇动或兼疼,胆草升麻羌地骨,研末漱口搽有功。
又方:固齿白玉膏
组成:官粉(研,一两)珍珠(末,三钱)阳起石(用僵蚕四十九条,防风、当归、川芎、牙皂、青盐、升麻、白芷、地骨皮各五钱,细新、〔高〕本各三钱,共研粗末,长流水五碗,同药入砂锅内,以桑柴火熬药至三碗,去渣;再入砂锅内,煎至一碗,将龙骨、阳起石火〔火段〕通红,入药汁内淬之。如此七次,去药汁,将龙骨、阳起石焙干,研末)麝香(末,二钱)龙骨(二两)象牙(末,五钱)
用黄蜡三两,溶化滤净,再化,离火候温,方入前药和匀,乘热摊纸上。如膏冷,将熨斗烧热仰放,纸铺熨斗底上摊之。用时先以温水漱口,将膏剪一小条,贴于患处,闭口勿语。
【方歌】固齿白玉贴牙效,一切牙痛及动摇,官粉珍珠阳起麝,龙骨象牙黄蜡熬。
又方:清胃汤(略)

口糜口疮口糜,中医病名。指多因湿热内蕴,上蒸口腔所致,以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等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西医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发生于小儿者,以1岁内婴儿或不满月婴儿多见,又称鹅口疮、燕口疮、白口疮、雪口。发生于成人者,往往继发于伤寒、大面积烧伤或烫伤、泻泄、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口糜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又称为"口疮","口疡"。后世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机的不同,又有"口疳。、"口舌生疮"、"口中疳疮"、"口破","口内糜腐"等之称。一般习惯上将口中溃疡,范围局限,病情较轻者称为"口疮";口中糜烂如腐、范围较大,病情较重者称为"口糜"。
病因病机
1、 膀胱湿热,上泛口龈
多因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湿热积聚,循经熏蒸于口而为病。《医方考卷之五》说:“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肠者,清浊泌别之区也。膀胱移热于小肠,则清浊不能泌别,湿热不去,势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烂而疮。”
2、 心脾积热,上炎口龈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过食辛热炙煿,脏腑失调,热积心脾,不得宣泄,循经上炎于口,灼腐肌膜,遂成口糜。《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心脾有热,亦口糜。”
3、 阴虚火旺,上炎口龈
大病久病之后,胃阴耗伤,虚火上炎,灼伤口舌肌膜发为本病。《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阴亏火泛,亦口糜。”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病史:发生于成人者,往往有伤寒、大面积烧伤或烫伤、泻泄、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病史。
2、临床表现:局部灼热干燥感,轻微疼痛或不疼痛,往往在医生检查舌苔时方发现。婴儿患者可有流唾液,拒乳,啼叫不安,低热。
病证鉴别
白喉:白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局部白腐物主要位于咽喉,很少见于口腔黏膜,不易拭去,强行拭之易出血。细菌涂片检查可找到白喉杆菌。
相关检查
1、局部检查:初起见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白色斑点,状如凝乳,略高出于黏膜之上,周围无红晕;白色斑点融合成片状如蛋膜不易拭去,强行拭去则易出血,1-2小时后可复生如旧。白色斑点可发生于口腔任何部位,但以舌本、两颊、上腭、口底为多见,亦有蔓延至咽部;但发生于成人者一般不会融合成大片状。
2、其他检查:涂片检查可找到菌丝或芽孢,培养可查见白念珠菌。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口糜分虚实。实证分两端,腐物厚而难除,病损广而疼痛者,成人以膀胱湿热居多,小儿以心脾积热常见;虚证多为阴虚火旺,腐物少而微痛,病损亦轻。
治疗原则
重在改善机体状态,局部治疗不可少。
证治分类
(一)膀胱湿热,上泛口龈
症状:口腔患处灼热,口有甜味或臭味。微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祛腐。
方药:加味导赤散加减。
常用药:黄连、木通、淡竹叶、甘草、黄芩、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生地黄、玄参、桔梗、薄荷。
(二)心脾积热,上炎龈口
症状:口腔患处灼热疼痛。轻微发热,口干渴,心中烦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脾,解毒消肿。
方药:导赤散合凉膈散加减。
常用药:黄芩、栀子、连翘、薄荷、大黄、芒硝、生地、通草、竹叶、甘草、蜂蜜。
(三)阴虚火旺,上炎龈口
症状:患处无疼痛或轻微疼痛,或无明显自觉症状。口舌干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清热生津。
方药: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冰糖。
心脾积热口疮与阴虚火旺口疮:两證均属热證,前證为实热,后證为虚热,临床表现迥异。心脾积热口疮,多因饮食失节,嗜食辛辣醇酒,炙煿厚味,脾胃积热,脾开窍于口,脾胃之热上蒸于口,发生口疮。其特点是:口疮严重,多处发生,疮面色红而肿痛,兼有口渴饮冷、便秘溲黄、舌红苔黄等脾胃实热症候。阴虚火旺口疮,多因思虑劳倦,心阴暗耗,或热病后期,阴分受伤,阴虚则火旺,上炎于口,发生口疮。其特点是:口疮迁延不瘉,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疮面色淡红,不甚肿,昼轻夜重,兼有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阴虚症候。两證治疗原则亦不同,前者治宜清热泻火,方选凉膈散、泻黄散;后者治宜滋阴清火,切忌苦寒伤阴,如偏于心阴虚者,方选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偏于肾阴虚者,方选知柏地黄汤等。
中气不足口疮与阴虚火旺口疮:两證均为虚證,有口疮反复发作、遇劳即发的临床特点。但中气不足口疮的病机要点是气虚,起由劳倦、久病等脾胃中气受损,或口疮日久灼阴耗气,脾胃气虚,阴火内生,发生口疮。其口疮表面色淡,无红肿,轻度疼痛,虽单个或数个发生,郤迁延不瘉。兼有纳少便溏、神倦短气、舌淡等脾胃气虚症候。而阴虚火旺口疮,其疮面淡红,尚有烦热、舌红少苔等虚火上炎之症,可作鉴别。中气不足口疮治宜补中益气汤或黄耆建中汤;如气阴两虚者,可选生脉散加味。
辨证 分型 | 病因病机 | 症状 | 治则 | 方药 |
---|
实证 | 心脾积热口 | 口疮数目较多,较痛,疮周红肿,心中烦热,口渴,便秘,溲赤,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加减 心热为主:导赤散 脾胃热为主:清胃汤 |
---|
虚证 | 阴虚阳亢,虚火上炎 | 口疮数目较少,微痛,疮周淡红,反覆发作,心烦不卧,舌燥咽痛,腰膝酸软,舌红津少,脉细数。 | 滋阴降火 | 心肾阴虚: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 心血虚: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杞子 肾阴虚: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 |
---|
心脾两虚 | 口疮反覆发作,心悸怔忡,食少不眠 |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 归脾汤 |
气血两虚 | 口疮反覆发作,面色恍白,唇舌淡白,少气懒言。 | 益气补血 | 八珍汤 |
脾肾阳虚 | 口疮反覆发作,形寒肢冷,腹胀满自利,乏力懒言,脉沉迟。 | 温补脾肾,祛寒益气 | 肾阳虚:附桂八味丸 脾胃阳虚:附子理中汤 |
口疮一症,有虚实之分,暴病多为实火,久病多为虚火,虚火又有阴虚和气虚两端。三者又密切相关,实火迁延不除,必灼阴耗气;阴虚日久,必伤及气,气虚常伴阴虚症候。治疗时,实火可用苦寒直折火势,虚火则切忌苦寒,或养阴,或补气,根据證候特点,耐心调治。此外,无论虚实,在内服汤药的同时,局部可酌情外用珠黄散、锡类散等,可奏效。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含潄法:漱口方煎水漱口,以清洁口腔,并以消毒纱布蘸药汁将白腐物拭去。
2、噙含法:冰硼散、青吹口散之类撒患处,每日5-6次。
口糜与白喉鉴别
| 口糜 | 白喉 |
---|
症状 | - 多发于口腔,偶向咽喉蔓延
- 症状一般较轻微,可见口腔局部肿痛
- 口有甜味,有特殊口臭
- 全身可见发热不甚,头痛、拒食口干,严重时可见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烦躁
- 多发于小儿及久病者
| - 多自咽部开始,可向鼻、口腔、喉部蔓延
- 症状较重、咽喉红肿,吞咽时疼痛,鼻塞声嘶,饮食呛咳
- 口有臭味
- 全身症状较严重,发热或寒热交作,头痛、身痛、神倦,咳嗽声如犬吠。严重时面色苍白,神志呆滞,呼吸困难,心悸怔忡,时时欲脱。
- 老幼均可罹患
|
检查 | - 口腔部病变处覆以白腐膜,其质松而厚,拭去后有出血,易再生
- 颈部常无臖核
| - 咽喉部白膜坚韧不易捣碎,拭去后有出血,易再生
- 颈部常有臖核肿大,疼痛
|
口糜辨证施治
证型 | 症状 | 治则 | 方药 |
---|
湿热交结 | 口腔糜烂成片,上有白腐物,如糜粥样,局部红肿作痛,口干口臭,食欲不振,便秘溺赤 | 清热解毒,利湿除腐 | 加味导赤汤或五苓散、凉膈散 |
---|
脾虚湿盛 | 口糜而见可干少津,不欲饮,泄泻,体倦 | 健脾益气燥湿 | 连理汤 |
---|
湿热内盛,阴分受伤 | 口糜延及咽喉,咽喉红肿痛,日轻夜重 | 清热养阴,利咽除湿 | 少阴甘桔汤加马勃、黄连、青天葵 |
---|
文献摘要
1、《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大抵心胃壅热,则必熏蒸于上;不可概以敷药,当求其本以治之。”
2、《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证由阳旺阴虚,膀胱湿水泛溢脾经,湿与热瘀,郁久则热,热气熏蒸胃口,以致满口糜烂,甚于口疮,色红作痛,甚则连及咽喉,不能饮食。初起宜服导赤汤。口臭、泻泄脾虚湿者,宜服连理汤;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者,服少阴甘桔汤,便秘者服凉膈散。外俱以姜柏散搽之有效。”
3、《證治准绳.口疮》:"口疮一曰热,经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口疡是也;二曰寒,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阴厥且格,阳反上行,病口疮是也"。
4、《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脏府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肺热亦口糜,口疮多白;膀胱移热于小肠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麋;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穈;服凉药不效,阴亏火泛亦口糜;内热亦口糜."

牙痈(别名:牙痈肿、牙蜞风)
以牙龈痈肿,疼痛溢脓为主要表现的病證。又称牙棋风。牙痈多因平素牙齿保护不当,牙体被蚀或有裂损,风热邪毒侵袭,引动胃火上蒸于牙龈所致。多发生于龋齿周围牙龈,初起牙龈肿胀,坚硬,焮热疼痛,遇冷则痛减,渐渐形成脓肿,并穿溃出脓,脓稠色黄臭秽,脓溃后肿痛减轻,伴有发热,头痛,口渴口苦,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方用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还可以冰硼散、玉匙散等外搽。
多由阳明胃经火毒郁而不宣,上攻牙龈所致。表现为牙龈深处肿起而胀硬,焮红疼痛,甚则肿连腮颊等。类今之牙周脓肿疾患。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牙边生痈者如豆大,此脾胃二经火也。宜用小刀点破,搽以冰片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牙痈胃热肿牙床,寒热坚硬痛难当,破流脓水未收口,误犯寒凉多骨妨。」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消肿。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化裁。热盛者服蟾酥丸;便秘服双解贵金丸。外治:搽冰硼散,若有多骨(即死骨)应取出。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牙周脓肿并发颌骨骨髓炎,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便加快痊瘉。
牙痈的诊断要点
1.症状患牙有浮出或伸长感,疼痛较剧,呈持续跳痛,咀嚼时痛更甚。
2.检查齿龈局限性红肿,初硬后软,有溃脓或穿溃出脓,触叩患牙则痛剧,患牙松动,腮颊肿胀,臖核肿大、压痛。
3.本病需与牙咬痈相鉴别(参见牙咬痈)。
牙痈的辨證分析
多由于平素不注意口腔卫生,或牙齿保护不当,致使牙体被龋蚀,秽毒郁结于龈肉及牙根,聚积渐化成脓;或由于平素嗜食辛辣厚味,脾胃蕴热,热毒壅盛于里,积困中焦而化火,火性上炎,火热循经至牙床而腐肉成脓;或风热邪毒直侵人体,引动脾胃之积热,风热与胃火交蒸,循经上冲于牙龈而成牙痈。本病为阴明胃经热毒炽盛所致,所以总的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清胃泻火,消肿排脓。
牙痈的辨證论治
秽毒结聚
【證见】 牙痛反覆发作,龈肉亦多次受累。每因过度劳累或口腔不洁时,突发牙龈红肿,龈袋溢脓,牙齿有浮出感,叩痛。伴有高热,乏力,头痛,咽痛,食欲不振。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2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15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赤芍12克,当归尾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剂每次4片,每日3次。
(2)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牙周败毒饮(徐治鸿验方,见《名医名方录》)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2克,紫花地丁15克,生地黄20克,玄参12克,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风热邪毒侵袭
【證见】 牙龈浮肿疼痛,如棋子状,不敢咀嚼,得凉则痛减,流涎粘稠,颌下有臖核触痛。可伴有发热或恶寒发热,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1.主方疏风清热汤(王德镒《中医耳鼻喉科学》)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5克,桑白皮12克,赤芍12克,桔梗10克,天花粉15克,玄参15克,浙贝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冲剂、液),口服或冲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泛丸每次5丸,片剂每次4片,冲剂每次1包或l块,合剂每次20毫升,每日2~3次。
脾胃火盛
【證见】 牙龈红肿较甚,持续性跳痛,有脓液溢出,量较多,或龈缘糜烂易出血,患侧面部、口唇、颌下肿胀疼痛,烦渴,口臭,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脉洪数。
【治法】 清胃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排脓。
【方药】
1.主方清胃汤(吴谦《医宗金鉴》)合仙方活命饮(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2克,黄连10克,升麻6克,穿山甲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赤芍12克,金银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牙痈久治不愈,反覆溢脓,疮口不收者,宜补气益血,托里排脓,宜选用托里消毒散。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2丸,片剂每次2—3片,每日2~3次。
(2)六神丸,口服,每次1岁1粒,2岁2粒,3岁3~4粒,4~8岁5—6粒,9—15岁8—9粒,成人10粒,每日3次,噙化或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牙周败毒饮(徐治鸿经方,见《名医名方录》)
处方:见「秽毒结聚」单方验方。
唇风
又名唇瞤、唇颤动。见《外科正宗》卷四。症见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胜过燥,则口唇乾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日久化燥生风。与西医所称慢性唇炎相似。

诊断要点
1.症状 自觉唇部发痒,疼痛如火燎灼热之感,并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检查 好发于下唇,局部呈暗红色,表面干燥、皲裂、流水,易出血,或糜烂、结痂,覆盖有鳞屑状物,易剥脱,脱后如无皮之状。口唇肿胀,外厥如驴嘴状,唇周肌肉紧张,时有动。
唇风的辨證分析
本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内生,复受风邪外袭,以致风火相搏,引动湿热之邪,循经上蒸,结于唇部,气血凝滞而成;亦有因脾经血燥者,因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统血,若饮食不节,脾经积热,日久阴血受损,或温热病后,伤阴化燥,血热化燥生风,风盛伤筋,则唇动,燥热熏灼肌膜,故干裂流水,如无皮之状。本病也可因风吹、日晒、烟酒等不良刺激,风火邪毒乘虚直侵,造成唇部肌膜受损,染毒而成。
本病与脾、胃关系密切。由于脾胃蕴热,复受风热湿邪侵袭,早期以实證为主,多表现为胃腑实热證;后期则由于热蕴日久,阴血受损,血虚化燥生风而致,以虚證为主。故本病辨證首先要辨其虚实。总的治疗原则,早期为疏风清热解毒,后期为养血,润燥祛风。
辨證论治
脾胃湿热,风邪外侵
【證见】 唇部发痒,色红肿胀,日久破裂流水,糜烂,结黄色痂,灼热疼痛。口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疏风清热,祛湿解毒。
【方药】
1.主方双解通圣散(吴谦《医宗金鉴》)
处方︰防风10克,荆芥6克,连翘15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石膏20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滑石2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以泄热通便。唇红肿胀严重者,加黄连以泻火清热解毒。破裂流水,如无皮之状者,加木通、泽泻、车前子,以清热利湿。
2.中成药
(1)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剂每次4片,每日3次。
(2)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3)防风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服成人1/3—1/2量。
脾经血燥
【證见】 唇肿燥裂流水,甚至流血,痛如火燎,发痒,脱屑,犹如无皮之状。口干,小便短赤,纳呆,头晕。舌淡红干,脉细数。
【治法】 养血凉血,祛风润燥。
【方药】
1.主方 四物消风饮(许克昌《外科證治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防风10克,荆芥6克,蝉蜕6克,生地黄1.5克,黄芩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甘草6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
如见口唇动,红肿破裂,食少腹胀,大便溏泻,肌肉消瘦,四肢冰冷,面色微黄,气短乏力等症状,宜健脾补气,用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2.单方验方滋阴润燥汤(徐治鸿验方)
处方︰玉竹2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知母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枸杞子12克,白芍12克,玄参12克,葛根15克,太子参15克,女贞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唇风的外治法
用黄连膏、紫归油、青吹口散油膏搽患处,以清热解毒,凉血润燥。
唇风的其他疗法
1.唇风的针灸疗法
(1)体针︰地仓透颊车,留针30分钟。
(2)耳针︰取口、唇、神门、肾上腺、轮1-6穴,每次选3-4穴,留针30分钟。
2.唇风的饮食疗法
(1)雪耳炖冰糖︰雪耳10~12克,洗净后放碗内加冷开水浸,以浸过雪耳为度,沧浸1小时左右,待雪耳发胀后拣去杂物,再加冷开水及冰糖适量,隔水炖2~3小时,食雪耳饮汁。
(2)健脾渗湿汤︰生薏苡仁20克,茨实15克,荸荠15克,赤小豆15克,煲汤服用,每日1剂。
唇风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并以下唇唇红发病为主,上唇较少或较轻,分急、慢性期,前者表现为唇红部位痕痒肿胀、疼痛如火燎灼热,唇的颜色开始转变,渐加深至暗红色,并出现乾燥、皲裂、有渗出液、溃疡和流血,嘴唇边界不清。
反覆不瘉的急性患者可演变成为慢性唇炎,口唇粘膜肿胀、肥厚脱皮、灼痛等。成因是脾胃因过食煎炸、辛辣食品致湿热内蕴,如烧烤、边炉火锅都属火热之品,其风火热毒上攻于唇,一般清热解毒饮料是无法祛掉如此火毒的。
常用的润唇膏只是暂缓唇乾之用,人体皮层最适合使用「芝麻油」,若然还未进入发病期,建议每天临睡前把两滴芝麻油薄薄地涂到上下咀唇,先作秋燥抵达前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