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州:追赶苏南的突破力

 史事笑评 2010-12-30
泰州:追赶苏南的突破力

发布时间:2008-06-02 作者: 来源:
【字体:


  每个县市选定一个苏南县市,苦干三五年,实现跨越式追赶 

  时间表:十年内靖江和泰兴赶上苏南第一梯队

  扬州新闻网讯    当泰州人还在为自己的招引外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兴奋时,新到任的市委书记张雷兜头浇了一盆冷水:自家跟自己比是永远没出息的,我们的目标是追赶苏南。张雷明确要求,每个县市必须选定一个苏南县市,苦干三五年,实现跨越式追赶。
  目标的高定位,一下子给泰州人带来了巨大压力:我们过去想都没想过要赶上苏、锡、常任何一家。如何赶?一场新的、目标非常明确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泰州迅即兴起。
  6次座谈一个主题:重复苏南,永远追不上苏南
  张雷3月份甫到泰州,连续开了6个座谈会,结果既让他兴奋,也让他焦虑。兴奋的是泰州的干部创新意识较强,去年底总结出了过去5年的136个创新项目,“创新泰州”已成为泰州干部的一种常态的追求;焦虑的是标杆不高,谈话的干部总喜欢将泰州与周边比、与苏北比,不敢与苏南比,更别提赶超苏南了。
  这是典型的“精神侏儒症”!泰州人在精神上“缺钙”!
  张雷打开全省的经济报表给泰州的领导干部看:从2002年到2007年,泰州在全省的位次一直是“老八”。虽然位次没变,但与苏南的差距却越拉越大。为什么?因为我们一直在重复着苏南的发展模式——投资拉动型。
  不能“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啊!苏南已经觉醒了,已经转型了,苏中更要在转型的路上将步子迈得更大些。泰州人真得到苏南好好去看看,专门看人家的经济转型,专门听人家介绍经济发展中的挫折,专门学人家“无中生有”的本领。
  刚刚结束的苏南之行,让泰州人真正全面地了解了苏南,看到了苏南人发展的真道道,触及了“苏南模式”的本质。特别是杨卫泽关于“太湖之痛”的反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发展转型的迫切。大家座谈时形成了共识:学赶苏南,重复苏南的老路,永远也赶不上苏南,还要付出惨痛代价;借鉴苏南,规避苏南的种种“发展之痛”,泰州经济的运行质态才会更高,才有赶上苏南的可能。
  目前,泰州下辖4市已经排定了追赶时间表:第一步,用三五年时间,靖江和泰兴赶上苏南第二梯队,姜堰和兴化进入苏中第一梯队;第二步,再用三五年时间,靖江和泰兴学赶苏南第一梯队,姜堰和兴化赶上苏南第二梯队。
  打破行政区域搞功能区划:向科学发展转型
  记者采访泰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龙时,他正在忙着一个调研课题:如何在功能区划分后,调整各方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性。一个全新的利益分配方案将要出笼。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课题在全国肯定属于首创。
  区域功能区的划分发轫于靖江的“特色工业项目集中区”模式,    5年前,江阴—靖江的跨江合作开全国跨行政区域合作先河,但靖江人并未因此沾沾自喜。跨江合作除了经济上的获益外,靖江人的另一巨大收获是“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去年,他们又打破市内的行政区划限制,将经济开发区裂变为4个功能各异的项目集中区,实现了“项目飞地落户,乡镇飞地联动,人口飞地集中,居民飞地就业,利益飞地分配”。这次调整涉及地方利益的根本调整,有效解决了乡镇投入园区财力薄弱的难题,消除了“镇镇冒烟”、“乡乡建园”的现象。靖江人对比江阴的发展很自豪:江阴一个镇要建几个污水处理厂,我们全市只要建5个,污水处理的水平还更高。
  今年,泰州又在探索全市域的经济功能区的规划,对工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统筹划分,既重视全市域经济的协调,又尊重原先各地的产业基础,打破行政区划,对各发展功能区重新划分。即以兴化为例,除规划了兴化经济开发区外,还将姜堰、如东等地部分乡镇吸纳进来,规划了跨地域的戴南不锈钢项目集中区。而兴化西北部则因水网密布,被划入工业经济限制发展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这个地区招引的工业项目,按产业特点分类归入各园区。
  现在,泰州市的10大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了板块化的集聚,既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又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
  干部上挂寻求突破力:“无”中生“有”更要“有”中生“优”
  泰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兆江感慨:服务经济绝不是空话,我们掌握的最大资源是人,而这正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抓住了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就都有了。
  怎么“抓”人?泰州人也曾困惑过:干部学习不少,但攻坚克难的“临门一脚”就是不行。中西部挂职干部让他们眼前一亮:我们的干部缺的是眼界、水平和人脉,有了这三者,干部克难求进的“突破力”自然就增强了。
  当时到国家部委挂职是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特殊扶持政策,泰州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市委给各职能部门下了一道死命令:年内要有人到国家相关部委对口上挂。
  “干部上挂”成了5年前泰州最热门、最有争议的一个词,更是部门负责人视作比招商引资还难的事。上挂就在这种畏难情绪中启动了。
  各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真将事情办成了。5年下来,14个部门实现了75人次赴京上挂。市发改委的同志认为这些人在泰州“圆四梦”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火车站、长江大桥、电厂、大学城”4个梦想都变成了现实。
  今年,泰州人已不满足于上挂的从“无”到“有”,开始破题“有”中生“优”,向更广泛的领域推广。
  在泰州的影响下,国家部委开始向泰州派员,实现了双向互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均有人员到泰州锻炼,与此同时,大量的项目、政策信息向泰州汇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