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 庸 题 解

 夫子笨蛋 2010-12-30
中 庸 题 解
   中庸之理是人类人人自我生命保和的至高无上的真理。它直接关系到自我在社会生存与自然生命归宿的一切极关重要的命运。生命寻根天地探源,明至极真理,可谓大事。因万象无实终归虚幻。天无绝人之路,大自然天地生人而后,原始祖先伏羲继天立极,替天之行,代天宣化,立无极○为至极真理;炎黄继之,尧舜一脉相承,倡宏心法于天下,苍生始得返本还原之路。回归自然之功,是人人自我生命本能之天赋。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后,宗教之大圣,都以自我生命自我保和,立为万圣之总纲。中庸是从原始直贯而下的至极真理,原始至今理无更改,方法因时因人因地之不同可以变化万千。继往开来净化心灵,开发妙智慧,古今文词不一,初学难懂。保和生命,大义真理,通俗易懂,一闻便知,书中之理绝无神秘。人生住世,人海航行,处于风头浪尖,中庸之理真可谓:航海乘风破浪之宝珠,宝珠在手安然无恙渡过人海的一生。心外觅法,穷子舍父。生命保和,天赋本有家珍,自然法则千宗万教千功万法源于自心性,产于自命根。离开自我心性为真宗的一切功法,通为旁门异端,无一正果。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稍有不慎,遗恨千古。
  中庸继承至圣真宗一脉,传世之作,圣圣相传。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一脉相承。至圣之孙,三代宗师子思惟恐后世众生误入旁门,步入歧途,留书济世作为鉴证真宗正教与左道旁门的万古箴言。中者性也,庸者恒也。因此书是儒门性理心法真宗,离性说法名为邪说,中庸有离性非道之章文。守性不移,万因不迁谓之中。万念相续,无动于衷,始终如一,恒之自然谓之庸。中不偏,庸不易,自然自如自我自觉之天赋是无上道体。大舜执中精一,无二法,万法通;老子抱元守一,归无念,万化通;文王黄中通理,穷理至性,守性真一,唯独无偶,达天命。大学至道,中庸至理,开发人类大智慧,是大彻大悟大觉的明心指南,非一般的古典文学与一般的宗教经典,实是航海之宝筏,实践必获得真知。读者为文,识者为路。
第一章 总 纲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释义】天命即自然自在之恒性,性即人之生命,人之生命恒居于自然,了无生死,谓之衷,惟皇降衷厥有恒性。恒性在天叫明命,赋人曰性,法名明德,又名道体。道体虚无,妙觉灵明,纯善无恶,仁爱是本。施自性之仁德至善,是光明大道,所以率而行之。明破已暗,光照苍生,已明人明,大明于天下,所以人人自我明明德于天下,则天下平。性是妙觉灵明体,能自照,能自明,能自觉,能自教,而后可以教天下。修性谓之道,修心性之道,自教教人,自觉觉他,自明普照苍生,一灯点燃万盏灯,由自心性之觉悟能使人人觉悟,而教化天下普济苍生同登觉路。三教圣人皆以性理心法,立为教宗的宗旨纲要。老子修心炼性,孔子纯心养性,释迦明心见性,皆以心性为本,方法名词有差异。中庸至理,万教之法则。鉴别正教邪教,离性说法名为邪说,树自我心性为宗是正教,树诸法缘相,觅偶相,离自我心性立外相为宗,即是非道。君子之行,路在觉悟,不知性本,谈何为率?不识正根,以何破邪?本立而后道之行也。己之不明用自心照,己之不悟用自觉教。先悟性本,再觉正根,是自我独立思考,辨别正邪、善恶本末、真假的思想意念的一场彻悟,是切磋琢磨的自我思想的感觉、观察、省悟、智慧的内圣功夫。自问自答,自智自觉,而后自明,这是初行必经之路。要展开思路,必有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的独立思考功夫,不思不得,思想过虑,虑而后能得,是故君子慎其独也。独立静思,求理悟真宗,一念纯诚,即是慎独。独自知而后理明心清走向自觉。障敝明命之一切,孰视无睹;敝智慧之一切,听而弗闻。社会人生,眼不可闭,耳不可塞,千听百看,无动于衷。心不在焉,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诚于衷行于外,即是中。持之以恒,即是庸。隐显微威,中之用也。理明透彻心自明。当喜则喜,当忧则忧,居尘离尘,在欲出欲。喜怒哀思悲恐惊人之常情,世俗大道理,社会人生规律与我本性无关,不可能完全避免抗拒一切事物,智者应酬而矣,无动于衷即是谓之中。喜怒哀思悲恐惊皆可发作,智慧不迷理智清醒,本着自然自在的节奏性,没有过头,没有不及,恰到好处,平定自安、安人,即是皆中节。不外乎中,不离中,即是和。人的心性达此地步,即是自在自如自我心体的万物纷然。中和在心性,心性同自然,自然天地人,万物同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释义】认为本心、识自本性、定慧圆明的大觉者,尊为仁人君子;佛教尊为佛、菩萨、天人;道教尊为大神、金仙。小人非世俗所说之坏人。本性理心法、内圣功夫而言,大彻大悟的大觉者是君子;愚昧无知、执迷不悟之众生,即小人。不悟是小人,悟小人即是君子。因佛性本无差别,觉者佛,迷即众生,众生悟,众生即佛。君子小人,本性一也,守性不移,恒性不迁,任何人能作到这一点小人即君子。君子小人由觉悟与暗昧而分,除暗复明,以智破愚,小人亦可为君子。君子小人是由心而定,中即君子,偏即小人。勿作世俗解释,古今用词有别。死守善道,守一而终,即是中庸。须臾不离,即是执中精一,即君子守中庸。执迷不悟之众生,见物思迁,见利忘义,昧天良,欺自心,即是欺皇天,无忌惮也。

第三章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释义】中庸至高理,无上法。真空虚无之道体自然无为之法则,看着空不空,闻不见妙有,非大彻大悟之觉者,不能入。入尚且不能,谈何至?识者少,信者稀,明理而入,由信而行,中庸至矣。左道旁门,邪术异端,人前显奇;功名利禄,人前显贵。中庸之道,无为大法,君子行之是其仁德所至。迷不立信,不见行,所以少人知。因无为淡泊无味不求不往,失之久矣。众多识中庸不可能也。

第四章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释义】军政工商学艺等界,居榜首,是高贤,是知者,功名利禄是人间尊荣显贵,在自然时空如虚幻,三更一梦,万象消失,终落无,永远的空幻。君子之中庸仁善之至,道德之尊,自然果,天地功,配天地,同自然。只要有自然天地在,真功正果万古永恒自然中,愚者拙笨,智慧昧不及,贤者悟真宗实相,破梦幻想曲虚荣,返回心性。立志观心,至中庸愚者笨,转化为奔,比如登三时或三日到山顶,同样高,时间差,水平无差,贤愚成功一也。贤愚同起步于信诚灵明,皆到中庸,儒门弟子,草野村夫,列圣明。诚则灵,灵则明,虽不中不远矣。求成失败,行诚必果。

  
  第五章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释义】认识信行,诚求于路,非指不知,非听不认,知而后求,真知悟而后明,行至中庸,而后真明。
第六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释义】舜之大德满于三千,立于天,贯于今古,中庸之用也。根是体,中庸是固本之功。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弃贪图,抛名利,效大舜,守自神,固自心,明善道,行大德,执中庸,精一本散万殊,万殊归一本的返本还原回归自然的大道理,一通百通,万事万物一了然。舜有回天之手段,治世为鼎盛春秋源起于执中精一万法通的中庸理,是后来的中庸的奠基者。儒门是继伏羲、炎黄、尧舜之正统,直流而下。今古一理,今日也是继伏羲、炎黄而显。  
第七章
【原文】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释义】此固守中庸之自然理,文王予知己难,也得受,七载满,自复还;六祖予知归,期至定归。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即中庸。起心动念,中就偏。释迦说: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并非是佛仙。没离阴阳变化理,没离物理人情是非,作此举已然落两端。不偏谓中,不易谓庸,如如不动,大圣贤有为皆是术,术失中落异端。
第八章
【原文】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释义】颜颜夫子青年成道大圣贤,得中本,固心田,守一善,无更无改到终年。举动形容显相在身体,如如不动,固守纯诚一念在中间,自我心灵隐妙乐无边,中庸道达圆满,万古千秋大圣贤。  

  第九章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释义】国土可均分,爵路可辞退,锋利之刃可卷钝。中庸用意念,强求之心,不可能。中庸之理是天赋人人自我寂默、清静、虚无、自如自在自然之真实妙觉灵明体系,谓之中;它永远处于自在自如状态,谓之庸。不求用一法一术,平静安定自如。天塌地陷,海枯石烂是自然动态变化,与我本性何干?在人海外因,万因面前无动于衷,即是无为自然法则。无为无所不为,中庸可行、可能、可至、可果为圣者能之。
第十章
【原文】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释义】老夫子论阴阳五行变易之气相交的生克之理,论述了刚强懦弱之理是客观物质风土人情的辨证观点。其中,中庸是不易之气,是变易、交易之气的母体系统,是主宰变易、交易之根本,固本枝荣。中庸之道可以改变人的血气方刚与骄傲自大,不可一世之狂想、妄自尊大之念,也可增强改变懦弱为大智大刚。心变人变,客观物质形式随之而变,致中和天地万物皆自然,各归自然规律的本位,万物育焉,自然天地万物自然正规的向前发展。此章要点:克子路之勇,复其仁爱,进乎中庸。
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释义】素隐行怪,即后世之三千六百道,七十二旁门,总合为术、流、动、静四果旁门,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竹篮打水一场空。装神模佛之形相,传邪术,教幻法,人前显奇等异端有人述,有人发扬,背乎中庸,离中庸越来越远。一切有为终归虚幻,中庸之道无为而至,异端邪术圣贤辟之弃之,愚人求之,迷人炼之。依乎中庸凡愚能圣,志诚于坚,行持于精进不怠之恒性,念合乎中庸,勇猛直前,大智大勇固执于中,精进于一性,念坚定于守一心,失其两端至于中,凡夫能之即圣贤。
第十二章
【原文】君子之首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释义】此章句用语言文字形容,人类生命的妙觉灵明、虚无道体变化莫测之玄机,用文言引向灵机自悟,因道体不落言语文字间,落笔失真,口说比喻,两者俱不真。孰不知真的说不出来,知者不言,因说出来的全是妄。没有结过婚,不知夫妇之愚;不食果怎说味?即便说味如何传真?不修道,不证道,不了道,不成道,怎知道?真功不是下在章节文字语言中,道在自身自了然。文字手法,语言说法,表达真非真,道体在已,莫被语言文字误。明者自觉,误者也是自误。道大体内能包,道小六合天地外,道显看不见摸不着,道隐看着空空不了。道有若无,道体一草一木俱包含。言其粗无微不入,言其细贯自然包天地,上无顶,下无底,前无头,后无尾,变化莫测,万象尽包罗。  
第十三章
【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释义】道不远人。"道"在自身间,有个"自"字;先从头上找,有个"首"字;就在眼目前,有个"目"字;阴阳道之首,有个" "字;一理尽包含,有个" "字;必遇明师点,有个" "字;得一返先天,有个" "字;阴浊必下降,有个" "字;真阳返先天,有个" "字。"道"字十二笔周天卦万象尽包含。道体自生命,无知觅天边。自我生死存亡一生一世一时一分一秒都没离道,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求法求道,修道,了道,成道都是道起的作用,只是知道,不知作用还是道,自以为道远人,于是觅法觅道骑牛寻牛就在自身。深山老林,清灯古庙,道长院士,丹经万卷,皆自道所观所闻之物,迷物为道,误入天魔外道。邪术异端妄传,邪道误己误人,罪莫大焉。比喻人携斧入山伐木做斧把,只是柯木比斧把长粗,其实斧把就是这个木做的,好象这比斧把差远了。
前十二章基本属自修,此章进入处世哲学,中心即忠字,如如不动之心即恕字。中是性体,如是性本,以中心行道,以如处世,即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即是中庸之行,推已及人之道。以己之中庸,推及人之中庸;以己之忠恕,推及人之忠恕;以己之道,治己之身,推以己之道,推及人之道。圣人不治人,圣人教化人,还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一般理解为对抗的斗争哲学,埋没了圣贤一片心。就是以自道为体,以正心修身为用,这才是真的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自治根本,自觉根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上是忠恕本体本性,中如之心是指本性存善无恶而言,所以言率性之行。性本质是忠恕,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矣。人人都有心性将心来比心,夫子忠恕;老子感应,释迦慈悲,法语六字不离心。法语文字,源渊来于天良自性的性本善,离本无法语文字可立。来于心,还于心,行于心是道,口说文宣是说食不饱,空叫口头舌头干,也是废语连篇的口头禅。待人以诚,感人以德,交人以仁善,这是率性之谓道。仁就是人,人不仁,就不是人。人者仁也,仁就是本性。恻隐之心仁也,这就叫慈悲、忠恕、感应的仁德至善之心。至善之心就是人的天良自性,就是人的真生命。妙觉灵明变化莫测的虚无道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万灵合其凶,人人俱有,知用不知本,知本不知体,知体不知妙。君子能为,痴迷不悟,道不远人,天无绝人之路,人自绝于天而不知。自我生命就是天赋之道体,与万物同体,永恒于自然中。

  
  第十四章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素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释义】素其位者,律己之功也。悟道求理,求理悟真,理明透彻,明辨是非。人海之大,首在观已,莫及于他。他尊荣显贵高也没在天上,我也没在地下,老天就把我安排在地球上了,下生就有人管,长大明白事了,才知人有千差万别。路在何方?路在觉下,我觉着干什么好,路有万千条,人间自有无为路,无所不为。人是一切的种子,远近究明晓,攀高坐皇帝可以,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大德者必得其位。一国皇帝只有一个,是否当选,素其位而行,别越乎其外;想人类作首富可以,君子好财取之有道,道者素其位而行;想高尚工作都可以,人选有限,自然之路可以志成。有的定律根本就不能改变,中庸之道遵循自然法则,是为君子。人是大自然天地完整体系的一员,不局限于人类社会之一员,人间自有真实在,想上天可以,远古留下通天路,有回天的手段,有返本还原回归自然之功,但需要的是正当的途径,高明的手段,任何一种想法不是胡作非为,想入非非,只是人能为之事都要以追求。不是没有上进心,满足现状的素其位而下,素位而行必超乎其外,不是狂想向上。我是营业员,一辈子我都不想当经理,我就一心一意的作好营业员,岂不知经理就是这么提升的;我不想成画家,画好画就行了,这就是画家的种苗,这就是守中庸,行中庸,到中庸之道。不要节外生枝,本末倒置,眼本就是亮出来的,肚脐不应该特意亮出来,但也无仿,再把其他不应亮的亮出来,背乎中庸之道,不成世道了。

第十五章
【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释义】上章律己莫外乎此章好高要俯首。走路上山,行必果,登必达,路远用进,山高用上,离乎中道一事无成。不行不登,违反规律,背乎自然。齐家宜俯首而下,顺行不逆,其道成矣,此即忠恕。待人以诚,感人以德,我上你下之高压,背乎中庸之道,了无是处,呈下启上之道,离忠恕不远矣。孝乃天性,无法而至,无教而行,真孝子也。大孝孝之里程碑也。
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可掩如此夫!"
【释义】中国远古几千年来神、道、设教,亘古至今,宗教还是神道设教,以神的概念远古不一,至今仍然不一。有宗教信仰的占人类的五分之一之多,有神、无神原始至今争持不下,原因是理不至极,没有透明的度量,因为最基本占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神?有无神两种观点之人还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没有真正弄清楚。什么是神?传统文化中对神的论述,如伏羲、炎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三教圣人,谓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是把大自然育化大气,气分化天地,天地滋长万物的自在自为之大自然立名为神明。是把智慧不能尽知,理论不能尽言,神妙难测之大自然谓之神。并非演义、传说、神话小说之神仙论,如果把这个说成神,非也,不信这个叫无神论,非也,信这个叫信神,非也。人的智理极限非常小,只能见闻观世界。要用觉悟察自然,才理解到大自然不知其始,更不了解其终,自然之大气不知以何所产?碧兰天空不知使何蒂造?地之水火风土不知取于何源?以上自然之演变化育,人类无一实践真知之人。未知数,无求答案,难解难分,观不明,理不透,事实已过,无法进入其时其事去求实践真知,科学实验是人类永远的空白点,因人类不可能生在自然天地的前边去寻求实践的真知,进行科学论证,所以古人命名大自然谓之神。神只能用意识想象力去琢磨,理明透彻心自明,没有到过彼国,琢磨一辈子也没入门,何况自然之妙玄啊?人要有自知之明,对口的书一生能看完么?观地球之眼界能通观大自然么?观月球之一点,能观全天体么?神者自然也,无神也好,有神也好,大自然不是有无观点能决定的,是大自在、大自然本体就是如此,所以说神。人是神的千变万化的一种转化形式,人间供奉信仰崇拜的神佛仙归根到底皆是人类的人,不同的是道德仁善的大觉者。有没有鬼神,在自我思想本身辨别一番便明分晓。阴谋暗算,诡计多端,他人必有注意,我看这小子心里有鬼。喜气洋洋,快乐福极,名利贡献,他人假作不言。人要亲近崇拜和善,从神态看出来了,有好事阴阳二气不同。人有此心,自然有此气,人心千变万化,阴阳二气千端百现,时而祥瑞时而暗淡。君子坦荡荡,我不骂鬼神,我不崇拜鬼神,我行人道,我走明道,我没有诡计,我不求神护,自然规律不可违,作人规律不可拒,失其两端保其中和,自然也。君子中庸,神有何崇?鬼有何惧?水火风土,云雨雷电,各行其道,虎居山,鱼在水,其类也,忠恕之理,人之光明大道。尘污大地人类动物之居所,致中和,万物育焉。天地有覆载之恩,君有护庇之恩,亲有养育之恩,师有授业之恩,崇乎?拜乎?躬而敬之,礼而宾之,呈下启上,俯首仰之,天经地义,非迷信封建之举,礼者理也,理者礼也,不明理无礼,有礼来源于明理。
第十七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释义】中庸之道受于君子,道配天地,道贯古今,受于家人,宜其家人,施于国,国泰民安,施于天下,自然天下同归,天下太平,万世荣兴。尧舜大德,太平盛世。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非他物,是自然天赋人人自我之生命,立号明德。人人复命还真,德满天下,世界的大团结,人类的永久和平不期而至。圣理古今相同,思想意识今古有变化,中庸之理由自心作起,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实践中庸,身心之安泰,快乐无边。精神食粮,胜物质生活百倍之不及,人生在世一切皆可失,德不能失,德大随身宝。当今社会与古无二,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人生无功德,身去实可畏,终归万有灰,惟有道德尊,永远入无为,尧舜数千载,依然放光辉,明德里程碑,永远照后人。
  
  第十八章
【原文】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释义】尧舜施自然的大德于民,至孝感天,二十四孝之首。文武把天地的宏恩施于万民,美德贯古今。尧舜大德,汤武宏恩,普照中华大地,万古千秋万民尊,道盛德至善人间永流传。文王定历,一年二十四节,春夏秋冬五年二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周公定礼,大礼三百,威仪三千,树以枝叶为源,人以礼义当先,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礼非仁无礼败家,无礼国亡,无礼天下大乱。即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婚丧嫁娶,周礼而定,大明天下平。文武家中尽圣贤,周朝气数八百年。

第十九章
【原文】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高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效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释义】老子论道,强名曰道,虚无灵空理源,是先于天地人类之自在自然,生人而后立名定理是人宣的大道理,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育地生天,生万灵化万物,天地始成。人的灵感理智功能,灵空理源直系所生,尊灵母为维皇上帝。通孝达孝,尽无极灵母之孝,事上帝,非世俗人所理解孝双亲,事父母之个人家庭之孝,替灵母爱万灵,施仁德于万民,尽孝尽于万灵母,孔老夫子说舜是大孝,文武周公是达者,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道是生天育地生万灵之母,尧舜大德,文武周公施万民于自然所赐之天福谓宏恩,尧舜与民同一灵母,民是同仁兄弟所以尧舜一民食不上一饭一菜,自己要吃一饭一菜,痛灵母慈心,自己认为是犯大过。人人之一饭一菜是生灵之母所赐,非帝王之恩赐,所以君民平等。文王视民为亲兄弟,骨肉亲,因灵来一源,文王视民如伤,损民即是害兄弟,伤骨肉,痛断灵母心,万灵都是天之子。有道明君是天之娇子,万民之长兄,体贴无极灵母心,爱获万民亲,尧舜、文武、周公通达无极灵母之孝,谓有道明君。所以中庸之孝,非世俗常情之孝,大舜文王均在二十四孝,作万古常情之孝的里程碑,而孝无极灵母行大道,敬天地礼神明之达孝,鲜为人知。尧舜、文武、周公不仅仅是爱民之身,更重的是在于亲万灵之灵,亲灵胜似爱身,所以万古尊为至仁至善,有道的明君。佛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非指救死复生之肉体,说的是救灵性,爱明命,使之返本还原回归自然,明命灵性复明,非血肉之躯,勿错会佛义。救人之明命,功德无量,尧舜、文武、周公是亲爱民之明命,通达皇天之母的孝道谓之大孝,至孝达孝。关心肉体,肉体非生命,肉体的一切功能是明命在时起的作用。明命离体,身躯化灰尘,躯休是暂存体,幻化身,肉体的一切反映是明命能源之功,拯救万灵功德无量。
第二十章 第一节
【原文】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释义】中庸是性理心法,老圣人直指人心,国君之政在人,人在心,心在道,中庸须臾间不可离,可离非道也。因为心主宰身,心是一切之行施,为政在心,为人在仁,心正形则正,仁人则亲民。尧舜执中精一德润身;文王黄中能通理源,穷理尽性达天命,知天之仁。文王心仁,施民于仁;纣王心暴,施民于暴。古代圣明君,以德为政治,以和善为国之宝,以仁爱行施于民,太平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无告状者,也无司法机关,民无词可讼,告什么?国不设所没有用,设什么?君民同乐根本就不生以上两种意识,君民同仁同德,安居乐业,享天年。仁是人人自我生命的本性,仁人仁行仁于人,什么都不为,也不为名利,也不为人说个好,也不为什么积德行善,因为人的本性本为就是仁,人者仁也。失仁之人是衣冠之禽兽,比如见顽童落水,拼命把他救上来,什么都不为,我看不了这个,原因是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恻隐之心仁也,这什么理、礼都不是,是人的本性仁。中庸之理义在复仁,君子之行仁之端也。
第二十章 第二节
【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释义】日出西落月东升,天理自在永流行,日出月落自然理,天理流行理无更。天地是人的肉体之父母,日照雨露,日月星运行有轨,地载群生,滋长万物为乳,水火风运行有序,四时行,百物生,有信,天之仁德,莫大宏恩,天地君亲师为人人之五恩,都应敬,勿犯上。圣贤只言天理,不论人情,天理人情各当分清楚。人情之行施,道理源于天理,违反作人的道理,即是份天理,昧天良。纲常伦理仁之端也,仁天一体,欺圣即欺天,圣不敢妄言,继天立极,代天宣化,替天行施仁道,即作人之道,圣无私己之言,只是济人立仁,圣言圣语莫当耳旁风。骂圣人作什么,福不享,官不作,情愿受苦受罪,济世倡仁立德,并没有损人利已,勿用今天眼光观彼时,彼时实事情况,您实践过么?不知者口上留德,笔下超生千万别骂古圣贤,若无古圣留经典,两眼漆黑怎知源。
第二十章 第三节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释义】九者阳数之极,至善之点,守一执一之中,至九纯善,中庸之用,兴国极于天下,中庸之大体,在国君民之间立矣,经者经天纬地之国体定矣,国富民丰身修家齐国治,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天下之兴,大治之萌芽,在一国生机勃勃之相兴起,心圆国,国国兴圆,明明德于天下矣。
第二十章 第四节
【原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道,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释义】此章节九经之道,施行之功,重在真诚己诚,人诚,开诚布公,命者以诚,使者以诚,诚心感动天和地,诚诚则成。诚于一人必至灵明,君诚民诚,诚上诚下,身修家齐国治。关健在于如何能做到诚,推己及人能达到诚,是最根本的问题。诚要从根上起诚的开端起源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的重视,生命是恒于自然的,天下之大,江山的得失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无生命谁坐江山哪?自开天以来,天降真宗至理,养生命是作人之大本。人追求贪欲,只是损耗,不知修养自保,炎黄圣贤才大力宏扬生命保和法,因平常是道,干巴无味不吸引人,求者少闻者希,岂知在自然天地中,惟人为贵,惟道独尊,人间第一等好事莫如读书,读书莫如学道。真理的真参实学者什么都信,什么都了然,不迷。自信自我生命真而不虚恒而不变,是真觉悟者。始生信诚,行之实。
第二十章 第五节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义】古圣之心莫用世俗解,它不是博学多才博览群书,博识广益,博古通今,博采众长一切博都未出乎文化知识学问,都不是古圣高贤之博。穷到至极真理,无极真源理○,审在天地万物未生前,思念人类未生先,辨在天地蓝图谁设计?日月星辰谁究研?水火风土何处是产源?行在自然天地万物人类那天算个完。纣王始皇不用博,霸王韩信不用审,妲姬西施不用思,崇祯溥仪不用辨,孟德孔明司马不用行。万般气象化灰尘,道德仁善永流长,万紫千红无有真实在,人间自有无为路,思想觉悟定短长,及早回头蹬觉路,真假虚实自参详。

  第二十一章
【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释义】虚无真空自在自然,是人类的无上正等正觉、炒觉灵明自性之母,谓灵源圆觉海。道、无极、不易之气、维皇上帝、神、大自在、大自然等名,本自无名,是人类认识而后才立虚名,勿作气物光等名的具体解。玄可说,妙不可言,自然育化天地、万物、万灵人类原理是炒中玄的玄中妙,人类发明创造灵感功能的能源是自然的真系分子,子母同一源、同一性、同一气相连。无极只有心悟灵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母子无间隔不绝缘。妙觉灵明之性,明理则纯,纯真无二则诚,诚则灵,灵则明,它是人人自我生命本来之天赋,固有本具之家珍,明师直指而后知,释迦孔圣历代明君尊师指引而后知,至圣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宝如此珍贵?知信、行、诚、灵、明而大彻大悟大觉,何况世俗之常人哪?古语说的好,千里仿明师,名师、明师有好大区别,明也许没名,名也许不明,慎行鉴别于千经万卷与实践之真实而后学。

第二十二章
【原文】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释义】此章从彻悟真空妙理入手,先从物质空白点入门,通过现象进入本质。一切文画诗术物图医科艺之源起是一张空白纸,由O到有,是劳动之物象,物相未显前是只局限于思想意识造形象,意识造形前思想是空白点,造客观、外感相、认心中,没印前心是空白点。父母未生前,自我是空白点,没有天地人类是空白点,没有虚空天地无生源,虚空是空白点,河不生莲,藕与莲子是空白点,空白点是天地万物人类的源头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先有蛋后有鸡,先有O后有1,由1到9,真下起元又复O,又复1,1元复始即10,到19又复元20,以此类推,永无了期,逢O则进,生生不息,天地万物周而复始。今春完,来春到,没完没了,今年待明年,躯体有个完,今日流光走,明日流光等在前,明天是过去,站在后天看,明年是过去,点在来年观,勿等流光过,穷理尽性走在前。真O化大气,大气分天地,天地交易气,万物都是阴阳五行之气变新颜,万物都是气,不同气、不同体、不同味、不同形相,水的形式千般变,云雨雾露雪冰雹,冰不化是坚晶硬水,不是木,物质是坚晶硬气,尽物性可知天,知天更知物悟到自然一本散布万殊,万殊归一本,万事万物一了然。

第二十三章
【原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释义】说万化从人起,人是万机母,无极真机赋灵机,天地父母生肉体,先天灵来无极,有理性有肉体,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承天性父地性母自然真机。人类进化原始起,父母是转化万能机。母亲生来笨,不识字,不知天地人间大道理,能生男能生女,有的能生佛祖、皇帝、大臣,有的能生董事长、总经理,文盲母亲生了个文学家,数不过一百钱的老娘生了个数学博士女。万机母天赋灵机能自理,还能创造设计人间无数量的好机器,说的都是人类妙智理本质。人类的灵母是育化天地万物人类的玄妙机,求理悟真宗,不神、不奥、不希奇,无极真理本如此,原始起伏羲、炎黄,历代明君千佛万圣万殊一本志在真无极○。

第二十四章
【原文】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释义】预知先觉是人人自我生命,妙觉灵明本来就是天赋人的自我本具之能。上至伏羲、炎黄,上古历代明君,三代以后的三教圣人与大地的一切生灵、动物,都是自然虚无真空妙觉灵明母体,一本散于万殊的万里一,所以一切动物对一天地大气的祥瑞与灾害,都比一般的人灵感性强,从地震的反映很说明这个道理。龟是金性动物,金能生水,水属智,龟能面对西北,西属金,北属水,调金水之气,龟有自然调息的功能,金气属义,龟俱义、智二端,所以灵龟,气质清轻,千年的龟轻如灰,它能与金水之气相连,气能覆载,所以轻,并非体重轻。气球本体一也,二气不同一升一降。不修炼人之灵感用于功名利禄,虽能超一切灵,但在灵明本能上被利物所敝,并非失灵。专家觉者,用的是一门灵,圣人复灵明,明满自然,光遍三千,无所不照,无所不明,因其灵明与母之灵明合而为一,天人合一,自然一切灵明预知是本能,不是求来的外法外术。一切未知消息靠灵通,灵明无染,纯洁无二,一性圆明,谓真诚,诚者,成矣,成为合一,自然虚无真空一体,万事万物一了然。预知人人本觉,迷则敝,觉则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