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趋势 - 燕子的日志 - 网易博客

 furong1966 2010-12-31

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趋势

默认分类 2008-12-26 09:11:51 阅读58 评论0   字号: 订阅

年份 地区 指标 数值 单位 来源
1990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47403.1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1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47822.1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2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48590.1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3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48727.9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4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48759.1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5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49281.2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6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0381.4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7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1238.5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8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2295.6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999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3158.4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0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3820.3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1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4249.4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2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4354.9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3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4014.2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4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4478.4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5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5029.3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6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5750.5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7年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56518.3 千公顷 《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一)           农业经济现象问题

   1从该数据表我们可以看到从1995年到2001年,中国农田有效灌溉的面积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而1990年到1995年和2001年到2007年两个时间段内,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且在1992年到1994年和2001年到2003年两个阶段内,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几乎没有变化甚至出了下降的趋势。

   2污水用于农田灌溉,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地的农业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污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为作物生长所必需。但是,由于用于灌溉的污水大多数未经任何处理,污水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已经造成污水灌溉地区土壤、地下水和作物的严重污染。主要问题有污水处理技术水平较低,污水灌溉水质严重超标、农田污染严重。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相关监控、管理体系严重滞后。城市郊区渠道灌溉功能退化,大多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污水灌溉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不够。

(二)           用宏观经济学分析现象问题

   1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转变为现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党中央全面加强各级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领导,加大、稳定水利投入,建立符合特点的水利发展机制,引导公众参与,实行投资多元化、多渠道 。目前,我国已能生产灌水器、管道与连接件、控制和量测及保护装置,净化设备等。

   2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如水利建设滞后,灌溉设施不完备。其次,复杂的地理环境条件,造成水利工程规模小而分散,省内经济水平低,地方财政收入少,水利建设投资能力薄弱,加上无达到国家基建投资规模标准的大型工程,难于得到国家投资支持,水利基础建设严重滞后。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时期,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经济发展。如政府拨款培养科研人员,让他们对原有的微灌设备进行改进和提高,研制出如脉冲滴头、调压器等新的微灌设备,并引进了以色列的部分先进技术和设备,使我国微灌技术和设备都得到较大发展。

3  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为个体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形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农民自愿团结起来共同疏通流水渠道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

4  政府实施的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自负盈亏,因而在自家田地里生产更具有积极性,可根据情况灵活选择,不再受集体大生产的禁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农民具有更大的自由。这样农民就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和水资源的分布决定农作物的种植,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得有效灌溉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5  1990年到1995年,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其原因有90年代初期正处于我国经济发展初期,财政收入对农业的支出不够,农业灌溉设施不齐全,导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其次,水资源产权模糊、水价偏低、水工程设施产权模糊、分散的水行政管理以及农民用水过程中自主管理组织的缺乏是中国灌溉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成因。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广种薄收、超载过牧、粗放经营的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依然普遍存在。一些部门和开发建设单位及个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法制观念不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破坏地貌植被,倾倒废土弃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6  1995年到2001年,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快速增长,其原因有在经济得到又好有快的发展前提下,政府积极投资建设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配套及节水技术改造,采取合理调整引水渠系,因地制宜地发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回归水利用等工程节水措施,进一步推广应用先进的稻田“控制灌溉”、旱地的喷、滴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

   7  至于20012003年期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如由于政府减免农业税,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就想用多余的钱购买肥料来增加农作物的施肥量,这样土壤里的有机化合物就会过剩,导致水的质量遭到严重的污染,进而导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量的减少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其次,有效灌溉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灌溉设施损坏、建设占地和退耕。

8  2003年到2007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呈现缓慢增长,是因为政府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政府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山地灾害防治,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提高供水能力,从而使得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得到提高和改善。

(三)           举例解释“灌区工程不配套”会导致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南宁市全市共有耕地面积367.092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234.98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4%,农田旱涝保收面积191.2千公顷,约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1.37%,保证灌溉面积190.37千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1.02%。全市现有0.1个流量以上渠道8048.36km,只有2839km,进行防渗,占35.3%进行了衬砌加固,全市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38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灌区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渗、漏、冒、跑等现象严重,农业用水的利用率较低,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强,尤其是马山县石山区和横县、宾阳县的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区域内的农业灌溉用水得不到保证:一是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重偏低。二是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用水比率下降,工业、生活和环境用水比率增加成为必然,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日趋突出和尖锐,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农田有效灌溉的主要因素。

(四)           解决问题的方案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水利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制止对水资源的无限制的索取和肆意污染。同时,要高度重视水利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正确认识水利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科学应对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特别是要妥善处理水库库区的移民安置问题,保证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水利改革力度,强化政府对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加强水利依法行政,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以破坏环境为前提来提高经济的发展。全面普及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科学合理耕种方式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够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相反,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会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在有轻度污染的现象出现时,政府要及时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采取了封禁治理、自然修复、砌墙保土、坡改梯、整治沟溪河道防护农田、营造水源林等水土保持措施。

4构造实施资源水利的制度环境、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政策、促进灌区水市场发展等提高灌溉管理效率的措施是未来中国灌溉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必须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加强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以改革促发展,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5.切实做好污水灌溉管理工作,使其规范化在现阶段事权、水权不明确的情况下,由于污水灌溉涉及农业、水利和环保等各部门的工作,而且又是上述各部门的边缘性工作,可管可不管,使得污水灌溉大部分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显然是不行的。鉴于此,首先应严格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严格限制水的污染。建议由水利部门牵头,环保和农业等部门配合,建立联席会议、联合监督等机制,切实可行地做好污水灌溉的管理工作,使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其尽可能做到最小量的污染、最大量的治理和最充分的使用。

6.深入做好污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对于灌溉而言,污水既可以是作为一种补充水源,又可以是污水资源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污水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又是作物必不可少的养分;对于环保而言,污水灌溉不当必将给当地的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对于农业生产本身而言,适当的污水灌溉可使得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增高,但不当的污水灌溉亦可造成作物体内重金属等有害元素的过量残存而造成粮食污染。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危害,是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一项既复杂又严峻的课题,应该组织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有关科研力量,对此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包括不同污水类型之典型成分分析及其污水灌溉水质标准、污水中的有毒、有害元素成分在土壤—水—植物系统的运移、转化与积累规律,不同污水类型灌溉对作物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污水灌溉农田水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监测技术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