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坡先生的身影

 昵称503199 2010-12-31

东坡先生的身影

丁启阵

 

中国历史上,苏轼堪称第一多才多艺之人。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的创作上,均达到超一流水平,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苏轼不同于一般的天才。他虽然性情孤傲,也清高,但是,行为上,却一点也不乖张、可笑。恰恰相反,苏轼留给后人的,往往是倜傥潇洒的身影,经久难忘。

有人污蔑苏轼诗歌中有诽谤皇帝的句子,并且罗织成罪。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突然派遣差役到苏轼湖州(在今浙江省)太守任上,直接逮捕苏轼。临别之际,妻子儿女围绕苏轼,哭成一团,难舍难分。这个时候,苏轼却对妻子说:“你就不能学习前人杨朴处士的妻子,写一首诗送给我吗?”妻子听了苏轼这话,不觉失笑。苏轼这才跟着差役踏上去京城天牢的路途。苏轼的话,用了一个典故。宋真宗时,下诏寻访天下隐士,在杞地找到一位名叫杨朴的高人,是个会做诗的人。到了京城觐见皇帝时,他却说自己不会做诗。皇帝就问:“临行时有人作诗送你吗?”杨朴回答道:“只有我的妻子写了一首,诗是这样的:‘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帝听后,大笑起来,下令放杨朴回家,由着他继续隐居。(事见苏轼《东坡志林》卷二“书杨朴事”)马上就要被关进朝廷大狱,生死未卜,临别之际还能跟妻子开这样的玩笑,这是东坡先生视死如归、谈笑风生的身影!

审了三四个月,最后苏轼得到释放。但是,死罪饶去,活罪不免,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在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0)三月七日,在去黄州东南三十里一个叫沙湖(也叫螺师店)的地方的路上,遭遇阵雨。因为拿雨具的人已经先行一步,所以同行数人淋雨之后,全都模样狼狈,神情沮丧。只有苏轼一人,满不在乎,任由着雨水不停地打在身上,直到雨过天晴。事后,苏轼填了一首【定风波】词,记录了这件事情的过程和他当时的心情。词是这样写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东坡先生从容不迫、雨中吟啸的身影。

    也是在黄州,时间则是次年的秋天,苏轼几次约友人夜游黄州赤壁(即后人所说的文赤壁,不是三国周瑜打败曹操军队的武赤壁,武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一边举起酒杯向友人劝酒,一边吟诵起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句。其间,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用移花接木手法借三国周瑜、曹操决战故事,借景抒怀,阐述人生哲理,把自己由于政治上的挫折而产生的失意之情融入其中,表现的重点却是作者通达乐观、悠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的情思,先是如文中所描写的洞箫之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中间,经过世间事物变与不变、物我无尽的参悟思索;最后,豁然开朗,如“东方之既白”。这是东坡先生《前赤壁赋》所描写的自己月夜泛舟的身影。

    仍然是在黄州,时间又往后推移了两三个月,十月十二日,也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苏轼解衣欲睡,看见照进房间的月光,于是,欣然起行。独自在月光下漫步毕竟有些孤单,他就信步来到了居所附近的承天寺,找当时也被贬居黄州的好朋友张怀民。凑巧的是,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两人便一起在庭院中漫步。漫步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原来却是幻觉,其实是竹子柏树在月光下的投影;漫步所感“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见其《记承天寺夜游》,出自《东坡志林》卷一)所谓闲人也并非不想做事之人,而是被迫赋闲之人。这是身为逐臣的东坡先生月光下的身影。

不清楚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苏轼乘船旅行。突然,激流中,船只触礁倾斜,船工奋力撑篙。竹篙击打礁石,发出急促的声音。四面看去,只见浪花飞溅。船上的其他乘客,全都大惊失色,而苏轼却仍然在那里手不停挥地创作书法作品。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到那样从容,苏轼这样解释:“我经历的变故太多了,我深知,这个时候扔掉毛笔,终究是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的,那还不如继续写字呢!”(《东坡题跋·书舟中作字》)这是东坡先生于激流舟中挥毫作字的身影。

通读过苏轼诗文集的朋友们都知道,东坡先生的这一类身影,还有不少。细心、用心的读者,在读到东坡先生的这些身影时,大概都会由衷地赞叹一声:“东坡先生的身影好潇洒!”不知不觉间,心为之动,情为之移。

                                                   2010-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